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近代遗留下来的中国边界领土争端大致可以分为"位置性边界争端"和"领土性边界争端"。针对不同的边界问题,新中国政府制订了相应的原则与办法。60年代初,国际关系的紧张与中国边疆局势的动荡促使中共领导人加快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步伐,中国相继与缅甸等6国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国政府在边界谈判过程中所贯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保障了这一时期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体现出中国领导人尽快解决边界争端的意愿。从国家长远利益来看,在中国对外战略从"一边倒"转向"两条线"的60年代,陆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为中国赢得了较为安定的边疆局势。  相似文献   

2.
西藏自13世纪起就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40年英帝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一个主权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英俄帝国趁清朝中央政府的虚弱,开始阴谋侵略和瓜分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领土,英帝国炮制所谓中国对西藏拥有"宗主权"的谬论,将侵略魔掌伸向西藏.俄帝国承认了英国炮制的所谓"西藏宗主权"谬论,从此,为后来的藏独活动和"西藏问题"国际化制造了所谓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天地》2012,(10):25
回顾历史,钓鱼岛是中国领土铁证如山。日本关于钓鱼岛问题"不存在争议"的说法经不起历史和媒体的拷问。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历史上就是中国固有领土,在行政上明朝隶属于福建省,清朝初年起隶  相似文献   

4.
马小军在《国际展望》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领土是国家主权赖以体现的最基本物质空间,国家主权因为其以领土为物质基础才具有现实性。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国家领土主权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和限制,但建立在领土主权之上的国家主权,仍旧是国际关系的基石,国家领土主权不可侵犯仍是现代国际法的最重要原则。就此而言,今天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目标,仍然是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统一、完整与安全。  相似文献   

5.
从国际法论一个中国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是一个中国,绝非两个国家,这是历史、现实和法律所证明的事实。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论述了台湾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6.
领土要素在国家起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表现为它由氏族社会中区别不同部落的标志成功地转化为国家统治的强大工具。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 (夏商周三代 ) ,运用“领土”这一政治工具对国家进行统治 ,表明领土观念有了质的发展 ,成为国家观念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际法上领土取得方式之一———先占原则,通过事实的考证及法学理论的探讨,分析了中国对该海域拥有主权的法理依据,提出了南沙群岛在中国发现以前是无主地,它是由中国人民最早发现、最早利用、最早归入中国版图和行使管辖的,中国对其享有先占权。从而说明南沙海域历来属于中国,领土主权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晚清政府和袁世凯政权统治之下形式上保持了统一,然而帝国主义此间共攫取中国领土300余万平方公里.1916年至1928年,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时期列强却未再能大片鲸吞中国领土,这一奇怪现象与近代国民的国家和地方观念、边疆的防守力量的充实以及军阀对侵略的抵制和列强在华势力的消长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宋岩 《国际论坛》2013,(2):48-54,80,81
2012年11月19日,国际法院对尼加拉瓜诉哥伦比亚"领土和海洋争端案"作出判决,最终主要依据有效控制规则支持了哥伦比亚的主张。这是国际法院对领土问题作出实质判决的第14个案件,也是最终适用有效控制规则解决的第6个案件。国际法院在本判决中对有效控制规则进行了解释和适用,相关问题包括条约、保持占有原则和有效控制规则的效力和适用顺序,关键日期的意义,有效控制的认定标准和证据要求。国际司法实践对管理领土、巩固国家主权以及和平解决领土争端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文化转型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文化的非领土扩张化,二是文化的本土重建。非领土扩张化指在地理的和社会的领土面前,文化的"自然"关系丧失。西方文化的非领土扩张是现代社会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重建本土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回应,它通过文化本土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具现代社会的品质和精神。用文化自觉来重建本土,是人类各种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型中获得新生的精神洗礼和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11.
南沙群岛是我国固有领土,位于中国南海疆域最南部,曾被命名为"团沙群岛"。近代以来,南沙群岛的主权受到帝国主义的觊觎,在抗战期间被日本侵略军直接占领,改名为"新南群岛",并划归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管辖。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南沙群岛也随之被国民政府收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国民政府没能及时派军舰接收南海诸岛,使得菲律宾妄图侵犯南沙群岛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重新确认并对外公布了南沙群岛的名称、岛礁范围等,并用实际军事行动维护了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这段历史是我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2.
张郭 《国际论坛》2015,(1):37-42,80
《开罗宣言》从三个方面对日本领地进行了战后处置,即日本应归还所有从中国窃取的中国领土、剥夺日本所攫取的所有太平洋中的岛屿、将日本从其以暴力和贪婪而攫取的所有其他领土中驱逐出去。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同意《开罗宣言》所有内容,认为日本归还所窃取的所有中国领土是"对"的,盟国进一步明确了要掌控所有日本之前占据的太平洋中的战略要地(岛屿),原则上同意将对从日本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领地实施托管制度。文章认为战后亚太秩序的建立是以对日本战后领地的这种处置为基础的,《开罗宣言》是中国收复故土的第一个国际法律文件,中日之间领土问题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而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3.
时际法与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时际法规则,需要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历史时期运用符合时代要求的判断标准考察南海诸岛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中国人最早发现南海诸岛,按照传统天下观,其已成为中国疆域的一部分。随着历史发展,中国与南海诸岛的关系逐渐紧密,并通过设治管理而纳入中国版图。在近代,随着西方领土主权思想的传入,中国政府顺应历史潮流采用符合近代国际法的治理方式,南海诸岛最终完成了从传统意义的疆域、版图向近代主权意义的领土转变。  相似文献   

14.
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国家之间至今仍存着不同情况的领土争端。日本与中国,俄罗斯以及韩国的领土争端基本上都是历史遗留问题,主要由战争改变的边界和西方列强以不平等条约侵占的领土所致。本文旨在从条约法效力的角度,比较这三对领土争端,探求日本对待领土争端中历史性条约的态度,从而获得对解决中日领土争端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国际法院在审理领土争端问题时,往往将关键日期作为裁判案件的根据。我国地域广阔,不乏与周边国家存在领土争端,其中就包括我国在南沙群岛的主权争端问题。近几年我国和南海沿岸国家关于南沙群岛的争议从未间断过,并且这些国家在过去和当下都采取或者试图采取一系列措施,意图将自己在争端中已获得的利益合法化。因此,本文通过确定我国和这些国家在南沙群岛争端的关键日期,论证南沙群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一不可争辩的事实,维护我国在南沙群岛的主权利益。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后,苏联仍有侵害中国的行为。中国领土黑瞎子岛就是1929年被苏联军队占去的,至今尚未归还给中国。  相似文献   

17.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等突出问题。而这一切既是中国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回旋余地较小、承受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的根本原因,又是制约中国顺利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的根本原因。中国未来能否很好地解决领土争端,继续保持稳定和发展,取决于中国...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技术进步使人类具有了超越领土与地缘的空间限制而进行财富生产和战争的能力,从而使财富生产方式和战争形态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并使人类进入了后领土后地缘时代。在后领土后地缘时代,科学技术、资本与管理在财富生产与国家安全维护中的重要性即权重越来越高,而传统的领土占有与地缘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在经济上,中国、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分别是后领土时代来临的正面或反面案例;在军事上,海湾战争是后地缘时代来临的弱信号,而俄乌冲突则是强信号。但是,人类仍局限于传统领土观与地缘观,导致诸如俄乌冲突这类本可避免的地缘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1943年底,中国参加开罗会议,在这个举世瞩目的会议中提出了自己的领土诉求。这些领土诉求体现了国民政府抗战建国的目标。但是,这些领土诉求并非是一时兴起制定的,而是有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面对空前国难,一直到开罗会议,期间领土诉求的细微变化,是一脉相承的,是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即使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国民政府也从未动摇过对中华民族固有领土的维护。这种领土诉求也是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的一个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0.
钟声 《中华魂》2012,(20):52
在9月1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有必要提醒日本,中华民族任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挑战历史定论、冲撞公理正义、觊觎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的恶劣行径注定失败。81年前的今天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日。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和沈阳城,从此开始了疯狂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