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大部分汉族聚居地区,女性的家族身份不具有先赋性,绝大多数妇女要通过婚姻来完成从自己出生家族到夫家家族的身份转换,并据此确立在姻亲和血亲交汇的亲属体系中的地位。春节家祭活动是彰显家族身份的典型语境。终生单身的不嫁女游离于"潜在外人"与"真正外人"之间的模糊地带,处于家族身份游移不定的"另类"状态。使女性具有先赋性亲属身份和家族地位,是提升其生存境况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
与西方现代典型家庭体制不同,<教父>故事中维托·考利昂亲属家庭在家族结构、家族职能、家族理念尤其是伦常规范方面的表现与中国传统社会大家族体系极为相似."以家为本","父权为大一,百善孝为先","男尊女卑"等成为其家族观、家长观、孝悌观、女性观和子嗣观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3.
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是明末清初比较著名的女性诗群,她们除了在家族内部进行唱和之外,还与家族外部的女性文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定的社交性社团.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她们的作品得以生存、彰显并流传,男性文人和以男性为主导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家族是以男性为主导的血缘承继的集合体。家法族规,是家族中的男性强势群体统治女性弱势群体的一把利器,它的出现从这一角度讲,是弱势群体女性的悲剧。把女性放置在家法族规这一视阈下,用角色理论来解读,可以看到女性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5.
在男权的文学话语中,女性形象都是男性之笔按照自己为女性勾画的蓝图描绘的.女性同性爱的书写从刻意的回避到有意识的书写,充分表明了女性为了摆脱"物"的地位所作的努力.用这种极端的写作方式,来证明女性性自由时代来临了,女性不在是依附于男性的"物",而是可以独立于男性之外的"人".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的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制社会。贾府的地位与权势主要来源于其男性祖先的军功,其家族的权力建构主要依据性别、父系和母系三大原则进行。不过,《红楼梦》中男性对女性的统治不是通过暴力和压迫,而是通过一种强调等级、秩序的亲情关系。为了得到女性“自愿的赞同”,男性对女性施行了包括权力让渡在内的各种策略。在这种父权制社会的性政治现实中,性别的模糊、性方面的洁身自好和男女角色的颠倒都是不被允许的。  相似文献   

7.
虽然朝鲜社会的主流思想认为女性的职责是"中馈织纴","文墨之才非其所宜",但士大夫阶层从家族传承与子女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女性也应该学习《小学》、《内训》、《女诫》等等,这就为女性读书识字开启了门径。而安东金氏家族的男性对女性亲近书册尤为包容,在他们的鼓励与帮助之下,家族中出现了不少有"女中君子"、"女中大儒"之称的女性。再加上金盛达的倡导,更使家族女性文学达到繁盛,金浩然斋就是其中最出色的女性文人。由一斑窥全豹,从安东金氏家族女性文学的兴盛可以看出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中期朝鲜女性教育与女性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关知识男性与劳动妇女的爱情叙事大量而集中地出现在男作家所创造的文本之中.在这些文本中,美丽温情的女性都是"空洞的能指",知识男性的心灵挣扎与身体历练才是作品叙述的中心.男作家们的创作目的并不在于对劳动妇女这一群体生存与命运的关切,其创作的隐秘动机是治疗男性知识分子的心灵创伤,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之内,建立中国知识男性的自我主体形象,改变知识分子被权力政治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修正知识分子卑琐、不洁、可疑、软弱的"女性"化形象.  相似文献   

9.
伍尔夫在书写女性生存处境和地位的同时,自觉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深切关怀。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看,伍尔夫的《邱园记事》和《墙上的斑点》展示了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对父权制文化将自然与女性"他者化"进行了批判,同时赋予自然和女性以主体性,使处于失语状态的自然和女性发出声音,并抒发了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0.
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深深体味了女性生存的艰辛与苦涩。在其小说中,她描述了旧时代女性宿命般的生存苦难:刑罚般的生产、爱与尊严的缺失、心态的麻木与奴化等等;并在旧时代女性生存悲剧的描述中,控诉了以捍卫男性霸权地位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对女性的戕害。  相似文献   

11.
乾嘉之际,女性文学圈里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闺秀作家的从师行为与结社活动.女性拜男性文士为师并且作为文学群体出现于公共领域,可以说标志着女性文学逐渐突破其家族性而强化了社会性.闺秀作家骆绮兰的文学交游活动就是典型的例子.作为一名随园女弟子,她通过袁枚等名士获取文学声誉并构建广阔的社交网.她甚至自由地走出闺阁与各界人物交流.同时,她还与各地的闺秀作家结社.其女性社团并不过多依靠男性"援助者"提供的人际关系而形成.这一切都说明此时女性作家自己已开始寻找途径与外界沟通.当然,骆绮兰所代表的女性文学活动的新模式当时并未得到全面认同.  相似文献   

12.
妮可·罗宾是《海贼王》中着墨最多的女性形象,并在以路飞为首的草帽海贼团的冒险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形象经历着从"恶魔"到"天使"的转变,这种中分裂式的转变可以说是男性叙事的必然结果,以女性主义的立场,从男性叙事的角度来分析罗宾加入草帽团前后形象的分裂,可揭示女性在男性叙事中的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古代春节之灶祭、元宵的节俗演变梳理,呈现出女性地位在其历时演变中一消一长的动态变化,男性地位则相应呈现出一长一消的对应平衡.这种性别的平衡性表现了社会性别结构与反结构之间的逆转变化、神圣仪式与世俗节庆之间的并行不悖,以及两性此消彼长、平衡互补的阴阳哲学观,并最终以节日这一文化规制体系保证其实施和完成.  相似文献   

14.
老舍被历届学者推定为相对男性更不擅长细腻地刻画女性。英语世界学者认为老舍对女性书写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其诸多短篇小说的两性关系叙述中,并以其长篇小说作为映衬。主要观点如下:老舍笔下的女性各具情态,更多在家族关系中被加以表现;考察儒家价值观崩塌如何影响女性地位和男女关系;将同情和忧虑的眼光投向所谓的"新"女性;对女性的刻画暴露出某种程度的偏见甚至厌女情绪,至少没有达到同类男性角色的道德高度和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15.
张清祥 《南都学坛》2012,32(1):63-68
在鲁迅女性身体叙事的文本中,透过对女性饥饿之躯、欲望之躯和疾病之躯的叙述,使女性身体承载了"思想启蒙"的隐喻,肯定女性的生存权利和生命价值,并书写了男性角色在对待女性问题上所作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女性饥饿之躯的叙事,揭露了男权社会的经济剥削造成女性物质生存困境的罪恶,女性必须争取平等的经济地位,才能真正成为和男性一样的主体性而非只是客体的存在。女性欲望之躯的叙事,揭破女性的欲望压抑与男性的欲望消费的阴谋,发现其中的性别寓言以及男权权力话语的分散与播撒。女性疾病之躯的叙事,由女性身体的疾病痛楚透析疾病的文化隐喻,由人的生理疾病联想到人的精神疾病,从原来的医治人的生理疾病转变到对人的精神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父权"与"夫权"作为男权的两个方面在本质利益上是相同的,但在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时有矛盾斗争的事件发生。面对这种状况,已嫁的贵族女性多是选择"助父"而不是"从夫",这是由于春秋社会"父权"势力强于"夫权"力量。父系家族对于出嫁的女儿仍然有着极强的控制力,而出嫁之女为了自己的地位及利益,也需要父系家族的有力支持,这使得她们在"父家"与"夫家"的政治斗争中竭力维护父家的政治权益。  相似文献   

17.
传统宗教观认为,女性处于附属的地位。《圣经》从人类社会的起源上就把女性放在了第二性的位置。在基督教的宗教仪式上,《圣经》把女性放在比男人低下的地位。《圣经》对于妇女的言行作了规范,把女性放在了服从、顺从男性的地位。基督教在律法上把妇女放在了从属的地位,使女性成为男性及其家族的附属品和传宗接代的工具。但女性主义者认为,圣经中上帝对女性与男性是一视同仁的。女性与男性有平等的地位,上帝赋予他们在管理世界中担负共同的责任。在家庭生活中,妇女所承担的责任非常重要。在家庭之外,女性在她们所处的民族社会中,同样巾帼不让须眉。我们认为,无论男女,都是上帝的子民,各有各的优点。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各种优势更多地在社会中体现出来,“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性应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拥有自己的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18.
明清家族小说由描写男性为主变为以描写女性为主,并开始对女性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在男女性别关系上呈现男性阳刚的衰退与弱化,以及女性对男性的超越,可称之为阴盛阳衰的现象。这种对男尊女卑正统秩序的颠覆,不仅展示了文学发展的新风貌,而且预示着社会的演进和变化,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生活背景与知识阶层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9.
经验表明,男性在选择配偶时更注重女性的外表,而女性则更关注男性的社会地位。心理学家也发现被男性本能地知觉为更美或更有身体吸引力的女性有着更强的生育潜力,而女性知觉那些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男性更有吸引力,这似乎印证了前人提出的"功利主义"美学观。"功利主义"美学观不能完全解释人类外表美的根源。美感来自直觉而非功利,功利主义不尽符合审美常识。从进化的角度看,几乎全部的人类行为都是基于生存的需要,是对环境的适应。对美的追逐点脱离不开其根本点——"性别特征",人类外表美感的根源不在于其"功用价值",而在于其"遗传价值",这个标准是先天的,不受文化、种族、年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不同时期.两性结合的目的各不相同。《诗经》中的诗歌反映了西周时期人们对子嗣问题的重视。从求偶互赠礼物到采摘祭祀再到祈福赞颂无不包含子嗣意识.生儿肓女是当时两性结合的主要目的,子嗣问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女性.它几乎贯穿女性的一生.从中折射出她们的辛酸苦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