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青海蒙古族从迁徙到青海高原以来,相对于蒙古族主体独立生存,于青藏高原这个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在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丰富了蒙古族文化的内涵。本论文从青海蒙古族历史文化形成的特点入手,对青海蒙古族古代文学的发展特点,从古代蒙古语书面文学、用古代藏文撰写的蒙古族书面文学、古代蒙古族民间文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究青海蒙古族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归纳其独有的特征,从而,论证青海蒙古族文学在蒙古族古代文学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蒙古族进入青海的不同历史阶段,简略的叙述了青海蒙古族服饰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及形成后随着地域、自身的发展和周边民族的不同而又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山东鄄城蒙古族的丧葬礼仪习俗。  相似文献   

4.
青海蒙古族婚俗文化青海蒙古族的婚配形式为一夫一妻制。在同姓、姑表及姨表兄妹之间均不通婚。在婚姻的缔结上虽有听凭“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的包办婚姻,但青年男女自主其婚的机会也是很多的。过去讲究“门当户对”,头人等上层之“大家阎秀”一般不嫁平民百姓,但小家...  相似文献   

5.
青海蒙古又叫德都蒙古,是指居住于青海的蒙古族,青海蒙古人称自己为“库库诺尔蒙古勒(青海湖蒙古)”或“德都蒙古勒(上蒙古)”,是由历史上的卫拉特和硕特部众为主,以卫拉特其他部众、东蒙古部众的后裔组成,这些蒙古族入居青海在不同的时间,并从不同的地区迁居青海,与各民族长期杂居,过着古老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德都蒙古现在的布局,他们在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民族的交流接触和地域环境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习俗,成为整个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狩猎文化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真实的资料 ,着力于探讨青海蒙古族狩猎文化的内容、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青海蒙古族大、中学生为例,采用问卷法及访谈法对少数民族青年的文化习性和跨文化适应力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蒙古族青年的文化习性与跨文化适应力的发展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文化习性和跨文化适应力状况既受教育程度影响也受年龄影响.  相似文献   

8.
青海蒙古族是整个蒙古的四大部之一,青海蒙古虽然称厄鲁特蒙古,但实际上不完全是厄鲁特蒙古,有元朝遗留下来的土默特达尔吾等部,有明朝遗留下来的火落赤、真相等部之土默特遗民,有却图汗所属之喀尔喀部,以及察哈尔阿曲赤马蒙古,还有康熙年间徙牧青海的喀尔喀蒙古。  相似文献   

9.
蒙古民族自13世纪20年代进入青藏高原活动以来,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但对青海蒙古族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建国以后开始正式起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使青海蒙古族的研究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有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青海和硕特蒙古是三百多年前,从新疆迁徙而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三百多年来,他们与其他蒙古族地区几乎断绝了往来,而与藏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相毗邻、相杂居,交往甚为密切。在他们的相互交往中,语言相互影响,使青海蒙古语在语音、词汇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使之与本民族书面语和其他方言有了一定的差异,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青海蒙古族饮食文化着手,对海西蒙古族肉食文化、乳食文化、面食文化的演变和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海西蒙古族饮食文化的结构及其文化内涵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将成为蒙古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和蒙古族人民长期以来集体创作的一部史诗,在国内有藏文本和蒙文本。藏文本流传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广大的藏族地区,也流传在土族和纳西族部分地区。蒙文本称为《英雄格斯尔可汗》,国内流传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的蒙古族地区,国外流传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匈牙利、伊朗等国。现在国内搜集到的藏文版本已有六七十种之多,仅就说唱  相似文献   

13.
雅楞丕勒是民国时期一位颇有政治野心的青海蒙古族王公.他为了摆脱马家军阀对青海蒙古族地区的统治和盘剥,出走内地.从日本档案文献发现,雅楞丕勒受日帝诱惑,从事了一系列所谓的民族“独立”、“自治”活动,试图通过日本关东军的势力实现“青海自治”.但是随着日军的全面崩溃,使其依靠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实现“青海自治”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  相似文献   

14.
公元16世纪上半叶,大批蒙古族靠武力占据了环青海湖地区的肥沃牧场,而世居当地的藏族各部落被迫渡黄河南迁.19世纪中叶,藏族抓住青海蒙古族日趋衰落、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导致满清政府无暇顾及青海的有利契机,率众北渡黄河,从而形成了青海今天的蒙藏民族分布格局.本文结合汉藏史书文献,探计了"环湖八族"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5.
人们以习惯成自然的语言,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等,这种特有俗情起着联系人们之间的思想、思维、价值观、道德观等诸多文化意境。本文就青海蒙古族的俗倩文化作一探讨。一、生活领域的熟语与风情在青海蒙古族中有许多谚语民歌是反映当地人们的对生产、生活、作人的道德准则,带有哲理性、深刻性、实践性,民族性、讽劝性和训诫性的谚语和格言,这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为维护社会风尚的良性发展,为推动人类道德水推向高尚、美好方面发展中,认识到了好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格会给社会带来很多益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青海柴达木蒙古族的婚礼仪式及其象征意义作重点描述,挖掘了其深层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7.
在青海蒙古族禁忌习俗中蕴含着维护生态平衡 ,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哲理 ,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的价值观正在突破传统向现代、开放的方向进行重构,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文章通过对社会转型期青海蒙古族传统价值观与政治价值观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使人们了解蒙古族价值观变化的轨迹及影响价值观变化的一些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蒙古语青海方言辞典》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及其编写特点等,进行了概括的分析和介绍,强调了该辞典在研究青海蒙古族文化、历史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海蒙古族有71515人,占我国蒙古族总人口的1.49%左右,占我省总人口的1.60%(1990年)。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部分散居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刚察县以及东部农业区的部分地区。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从全省蒙古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看,只有海西通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基本失掉了自己的语言。在校生的学龄儿童没有学习本民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