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天地》2010,(9):60-60
中秋正值花好月圆之时,在这个象征团团圆圆的时刻,在家花点时间筹备一桌团圆饭,月亮初上之时,一家人围坐一桌,品馔浅酌,多么温馨幸福。下面,小编向大家推荐几款美食绝招,大家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2.
为民 《女性天地》2005,(11):22-23
据说,硅谷公司的办公桌上几乎都放着零食和玩具,有的公司还允许职员带着自己的宠物狗上班……茫茫的职场森林,随着工作压力增大,“调剂减压”的零食也越来越多。据说,硅谷公司的办公桌上几乎都放着零食和玩具,有的公司还允许职员带着自己的宠物狗上班……想想看,紧张工作的间隙,大家分享着各种美食,连平时严肃的领导也如邻家大哥般亲切,一边嚼着巧克力,一边跟大家讨论课题……美食共事,心情舒畅,人际关系融洽,想发展慢一点都难!  相似文献   

3.
王荣 《现代妇女》2014,(12):286-287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关食类纪录片却轰动一时,率先在网络上走红。不可否认,新媒体的出现更是加速了这部纪录片红火的速度,凭借着新媒体的互动与传播,大家口口相传,更是进一步提升了美食类纪录片的传播效果。故本篇论文主以美食类纪录片为例,借助新媒体平台,研究在新媒体语境下,美食类纪录片的传承与发展,以期美食类纪录片可以借助这样一个方便灵活的新媒体,使其在传统媒体上有一个新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小龙虾是中国人眼中的美味,有数据显示,上海平均每天吃掉小龙虾70吨。而在中部城市合肥,仅龙虾餐馆就有近4000家,年消费量超过2万吨,龙虾经济总量超20亿元。可见,大家对这种美食有多热爱。可是,近年来,关于小龙虾的各种传言甚嚣尘上,让大家在吃的同时又顾虑重重,今天本文就带着大家一一分析那些有关小龙虾的传言。  相似文献   

5.
《中外书摘》2014,(5):98-99
鲁迅在京期间,几乎尝遍京城著名餐馆,著名的“八大楼”和“八大居”,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份与北方美食结下的不解之缘,让离开北京后的他也一直念念不忘北方美食。  相似文献   

6.
老子曾经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可要说既能治大国,又能烹小鲜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肯定榜上有名,且应该名列前茅。"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就是德国人对默克尔的赞美。 就是这样一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子于今年7月6日访问中国时,第一站就到达有“中国美食之都”称号的成都,并向大厨们取经,学做美食。那么,俘获默克尔“芳心”的到底是怎样的一道美食呢?平日里关注时事的吃货朋友们,恐怕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没错,那就是妇孺皆知的——宫保鸡丁。  相似文献   

7.
陈晓卿导演的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在中国纪录片市场上刮起了一阵旋风,谁也没想到,这么一部反应中国美食文化的非黄金档纪录片能有如此成功。一时间,各大网站、论坛上都在讨论这部片子,甚至有人模仿他的创作方式拍了各种版本的"舌尖上的大学"、"舌尖上的宿舍"等等网络视频作品,大街上的各种广告标语都纷纷效仿"舌尖体"。可见,《舌尖》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已经取得了稳稳的地位,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舌尖》为什么会受到大家如此的追捧呢?本文将对它的成功因素做一分析,希望能对后来同类作品的创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正有回,某妇人找上门来,说你不是主张恋爱自由嘛,今儿我就看上您了。于右任苦笑道:"那也得双方都愿意啊!我家里有位好老伴,可是离不了的。"于右任乃民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趣人,周身上下都充满了正能量。论道,创建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论学,为民国首席草书大家,诗文过千;论品,食不厌精,留下诸多美食佳话;论德,乐于助人  相似文献   

9.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热播,引发了人们对食物在家庭中升华出的意义讨论。夫妻情侣相处,食物应该也是家庭里的调和剂。口味的不一致,可能引起家庭纷争,你是愿意迁就对方的口味还是坚持自己的习惯?如果夫妻都是美食爱好者,一起淘美食的经验,会让彼此成为盟友。  相似文献   

10.
四、美食的神圣化 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重视休闲生活的今天,美食的鉴赏和寻访,俨然成为生活美学的一环,是一种国民品味须知,甚至是种具有社会压力的义务。报章杂志和广电节目中的美食评鉴,是建构此美食文化的重要推手,它在大众消费的规模上,将美食精品化、艺术化、神圣化,这是值得探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女性天地》2010,(7):61-61
炎炎夏日,清凉上阵。用美味抵抗炎热,与其去甜品店,不如在家DIY。夏天最好的抗热美食就是色彩缤纷的水果,富含大量维生素的美食能够及时补充身体里所需的水分及其他养分,清凉护肤。DIY的快乐就在于过程和结果都能自己享受,惊喜连连。  相似文献   

12.
田云贵 《当代老年》2009,(12):F0003-F0003
今年77岁的潜江市总工会离休干部陈家珊,自几年前读了《当代老年》2004年9期《防暑降温话米茶》等文章后,深受启发,便开始琢磨着晚年创业开发煌米茶市场,把既有防暑降温功效,又具多种保健功能的美食佳品开发出来,让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3.
《女性天地》2010,(6):60-61
春去夏来,季节之交,烟蕴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在中医学中,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姐妹们要多多注意饮食。怎样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兼顾养生和美颜?其实只要自己动动手就可以做到,推荐几款简单易学的食谱,让大家能在厨房里找到一个美好的初夏。  相似文献   

14.
高雪 《职业》2010,(5):38-38
如果将汉堡包、果酱、脆黄瓜等美食与竞争激烈的职场风云联系在一起,你一定感到很奇怪吧?其实,有些美食的烹饪或者吃法中也有奥妙,如果能仔细咀嚼其中的关联,你会发现它们的特性中蕴含了很多职场定律。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张大千与余叔岩的交往来看,此言不虚。一代艺术大师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家。不论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被著名画家徐悲鸿誉之为“五百年来一大千”。张大千兴趣广泛,台湾学者巴东先生对张大千有深入研究,他归纳张大千的重要嗜好除书画治艺外有三点:一听平(京)剧,二喜美食,三爱旅游。正因为张大千酷爱京剧艺术。才有与余叔岩结缘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6.
晚饭     
《中外书摘》2014,(2):72-72
新婚后,丈夫回家,本以为妻子已经把饭菜都准备好了,结果,却不见妻子身影,桌上只留下一张纸条:“晚饭在《美食周刊》第18页……”  相似文献   

17.
WHY  小鸥 《女性大世界》2004,(9):154-155
即使尝遍了美食,我们还是渴望能感受风格迥异的味道,一种在视觉上、嗅觉上、味觉上、触感上、交感神经上都让我们兴奋不已的味道……  相似文献   

18.
数字     
“我有一句话送给中国的媒介,一个主流大气的媒介应该是什么样的?就是在情绪上也要实现平衡,当大家都高兴的时候.就是大家笑的时候你不要让大家笑得狂妄.如果大家因为这件事情哭的时候你不要让大家哭出沮丧.而应该让大家在沮丧当中还看到希望。”  相似文献   

19.
《安家》2011,(11)
摩纳哥地处具有深厚美食传统的南法和意大利之间,烹饪水准很高,拥有一百七十多家餐厅。除了法国和意大利的传统菜.还有不少烧烤,海鲜以及其他异国情调的菜着,一些餐厅已经事有很高的声誉。由于摩纳哥地域不大,餐厅密集,饮食水准一流,所以在摩纳哥享受美食也是一大乐趣。  相似文献   

20.
开餐馆失败,迷上烹饪"微缩美食" 今年33岁的宁静,出生在四川泸州农村.她从小喜欢美食,也喜欢跟在外婆身后,看她在厨房里忙碌,为一家人端出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美食.长大后,她传承了外婆的一手好厨艺,喜欢尝试制作各种美食.不仅爸妈觉得美味,就连众多朋友品尝后都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