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领导权理论是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拉克劳、墨菲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有两种社会历史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观念,另一种则是领导权理论所体现的社会历史观,它突破了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逻辑;而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首先是列宁提出了政治领导权的理论,尔后葛兰西则进一步提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论.拉克劳、墨菲正是在列宁、葛兰西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领导权概念.他们超越了列宁的政治领导权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走向话语领导权,完成了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哥白尼式革命,颠覆了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观念,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阶级斗争论,表现了一种随机性、偶然性、非决定性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2.
后马克思主义奠基性人物恩斯特.拉克劳和查特尔.墨菲的激进民主政治的意图及其内涵主要包括三重维度:用话语政治替换本质主义政治;用文化政治替换革命政治;用身份政治替换阶级政治。拉克劳和墨菲之所以要提出激进民主政治,其矛头显然直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策略。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特征如本质主义、还原主义、经济主义等等,使得传统的社会主义策略在资本主义新现实面前一度失语,从而用激进民主政治来替换它显得极其必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拉克劳和墨菲以为自己的激进民主摆脱了现代性的困境,可是当他们强调政治或社会运动中领导权的中心地位时,他们显然滑入了现代性的泥沼,具有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葛兰西的“霸权”概念一方面能为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提供逃离“结构马克思主义”的途径,从而建构反本质主义、反还原主义和反经济主义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则由于“霸权”,这一概念既契合西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现实,又能在理论上解决某些难题.因此,“霸权”就成为拉克劳和墨菲话语理论的核心概念.他们对葛兰西的“霸权”概念既有继承,又有超越和修正.  相似文献   

4.
针对拉克劳和墨菲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以及重建,从话语理论和身份政治及激进多元民主三个方面分析了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实质及现实性问题,指出拉克劳和墨菲在解构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最终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和力量,从而根本上否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所谓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任何理论作为一种由概念构成的阐释体系,它的理论功能的获得都离不开将某些普通的词语专门化、术语化的过程。通过这些被赋予特定涵义的术语的运用,理论展示出它独有的风格和力量。"阐释场域"是一个概念坐落于其中而比概念更大的空间或场域。从列宁的政治领导权到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再到拉克劳、墨菲的话语领导权,阐释场域的变迁展示了领导权理论自身发展变化的轨迹,也给社会实践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领导权在各种复杂场域的不同阐释做一个界定。  相似文献   

6.
拉克劳和墨菲的政治哲学是通过激进多元民主革命策略走向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放弃了宏大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途径,而是把社会革命分散于社会的各个角落,采取多元斗争形式,对抗资本主义的各种压制关系。左派的任务就是重新阐发一种新社会政治理论,形成一种社会主义的话语霸权,连接各种斗争场所和形式,走向激进民主政治。这就是他们的社会主义及其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7.
8.
在已有的"集合式民主"和"商议式民主"两种主导式民主之外,后马克思主义者墨菲提出了"竞争性民主",即敌对的维度在社会中既可以表现为真正的敌对关系--可能导致政治联合体的毁灭,也可以表现为竞争或对手的关系(友好的敌人)--存在共同支撑政治联合体的"矛盾性共识".民主政治的真正任务是把政治中不可根除的对抗转换为竞争.当前,研究激进民主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协商民主理论,而且能够跟踪国外民主理论发展的趋势,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拉克劳和墨菲的代表作《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及相关著作为蓝本,深入分析了两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和重构,概述了他们“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虽然拉克劳和墨菲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存在着扭曲性的误读,但其双构是立足现实的,其理论工具和方法论值得商榷,他们提出的激进的多元民主能否为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新的希望也有待于实践检验。尽管如此,在今天倡导“重返马克思”的学术语境中,我们必须注意吸收他们理论的积极成果,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惟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在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上的突破是拉克劳和墨菲走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转折点。拉克劳和墨菲运用后结构主义的理论资源,后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以及拉康的理论,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颠覆传统意识形态理论。以"对抗""霸权实践的接合"为核心重构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用身份政治取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从而为其"激进多元民主"的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现实生活中墨菲法则的频繁应验给人们带来困惑,墨菲悖论是其困惑的来源。本文从概率论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墨菲法则进行讨论,运用贝叶斯和多锚反锚法来消除墨菲法则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12.
试析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把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阶级斗争,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由于这一误解,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不断扩大对阶级斗争的认识,同时又一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心。消除这一误解,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复归,也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13.
人民本位的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更是凝聚民心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回归人民本位的唯物史观,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加强理论学习,也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与实践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战略奠定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者科恩将分析主义的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对整个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进行了厘清、批判和创造性的重建。然而,对概念内涵整体性的割裂导致概念上的机械界定,对矛盾运动整体性的割裂导致解释上的功能解释,对事实与价值整体性的割裂导致决定论上的"机械决定",对文本与实践整体性的割裂导致研究上的"语言分析"。正确理解唯物史观,就要认清马克思唯物史观与辩证法方法论的统一,认清马克思文本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从整体上对唯物史观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古老传统,辩证法本是一种有助于揭示真理的论辩艺术或逻辑方法,但自康德开始,这种辩证法受到质疑与批评,伴随批评而发生的近代辩证法与启蒙的结合使辩证法成了一种获得或占有惟一真理的逻辑,对话双方或多方之间基于追求真理而进行的平等交谈被启蒙主体与他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所取代。尽管如此,但总的来说,在马克思以前,辩证法存在于思维、言语、逻辑、对话领域中,思维、言语、逻辑、对话是辩证法的存在根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异化理论是贯穿于马克思一生思想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种话语敞开了异化理论的日常生活之维,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和资本主义批判的不竭理论之源。  相似文献   

17.
奥古斯丁的《论三位一体》对伽达默尔的启发在于为解释学的普遍性奠定了语言的基础.但二者在外在话语上的不同态度妨碍了人们对这个启发的深层理解.通常认为,奥古斯丁用内在话语和思想的同一关系类比圣父与圣子关系仅在象征的意义上启发了伽达默尔,使他洞见到语言与思想的同一性;但是,思想与语言在上帝那里的同一是神秘的,所以并不能为经验中的外在话语与思想的同一关系提供实质性的思想根据.实际上,伽迭默尔即使对奥古斯丁有所批评,那也是建立在后者对他的正面启发之上.因此有必要理清从奥古斯丁的内在话语到伽达默尔的外在话语的转化过程,以渣明内在话语作为解释学普遍性之基础是如何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形势下,由于人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各种方式凸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反腐倡廉建设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更主要的是一种变革世界的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指导。在当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反腐倡廉全面升级的关键时期,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中的"礼",从鸿蒙时期敬天祭神的仪式演进到封建社会人们安身立命所必遵的纲常,说明礼并非是基于义起,纯粹由人的道德进步而产生。反是人的平等被打破,需要"礼"来分出人的尊卑,使阶级统治具有伦理上的正当性。这一"礼"的理论的理性和政治化过程,完全可以置于唯物史观的视野下,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进行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