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狮子对英汉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狮子的联想意义在英汉语言中的体现,狮意象的英汉宗教文化起源,建筑中的英汉狮文化对比,英汉民俗中的狮象征等四方面对英汉狮文化的内涵、特点等进行了阐述对比,揭示出英汉狮文化的同异。  相似文献   

2.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条中外贸易的线路,也是一条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早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都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宗教文化如儒教、佛教、道教也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朝鲜、日本等国,以妈祖信仰为代表的中国民间神也随着中国移民传入到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3.
天塔狮舞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的汉族传统舞蹈,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以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点而被誉为华夏一绝。民间传说,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贡品;也有人认为,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是随之传入中国的。唐代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文明是世界不同地域、文化、信仰、种族的人民相互碰撞的结晶,一些外来宗教沿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它们不同程度地与中国文化发生了互动。以伊斯兰教为例,在早期传入时期中国人对它无意识的误读,到明清时期回族思想家有意识地借用佛教用语来诠释伊斯兰教的有关概念,说明了在汉语文化语境下,伊斯兰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适应。  相似文献   

5.
狮子虽不为中土出产,但中国的狮文化却丰富灿烂,美轮美奂。从狮之起源、狮之本相和狮之地位等不同层面对中国狮进行文化学解读,可以看出“中国狮之本相”实乃文化之狮,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创造的成果。狮在中国显赫地位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异物、神兽、灵兽和瑞兽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汉代画像石中有胡人、骆驼、狮子、象以及佛教人物等许多外来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反映了汉代战争、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对汉代文化艺术的影响。汉代对外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汉代画像石的创作素材,还在造型手法、创作思想上对汉代画像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汉代画像石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亚与西亚的贸易古道,也是伊斯兰信仰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通道。不论是在中国广袤的西部,还是今天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丝绸之路途径的地方依然留有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早期的重要印迹。根据伊斯兰教研究者的考证,这些印迹及与之相关的传说有时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但是它们将域外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的历史记忆连接在一起,塑造了中国穆斯林的宗教认同,反映出穆斯林世界与中国交往的重要历史片段。  相似文献   

8.
提起丝绸之路,你一定会想到那条举世闻名的西北丝绸之路。或许你还不知道,早在那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辟之前的几个世纪,已经有另一条民间商道在悄然进行着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是还不太为人们所知道的西南丝绸之路。而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影响巨大的佛教文化最早就是从这条通道直接传入中国的。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根据史书记载是在两汉时期顺着侯张骞开创的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一般认为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为佛教初传的年代,而且是经由西域诸国从陆路传入我国的。而实际上,从一系列的出土文物、史书记载、文化遗址、以及民间传说来看,佛教文化最早传入中国既不是在两汉时期,也不是从北方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而应该是由比“丝绸之路”还早三百多年的蜀--身毒(音yan.du,古印度的音译)道传入,即由古印度穿过缅甸再经云南,最后到达四川。一、川滇缅印通道的真实存在《史记.西南夷列传》和《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张骞通西域时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署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  相似文献   

9.
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狮子也成为人们信仰中的一种图腾,被视为辟邪驱恶的吉祥物,并与龙凤攀附在一起,成为威镇八方,惟我独尊的王权与胜利的化身。因此,人们在修建宫殿、陵墓、桥梁、府第及房屋建筑时,总喜欢安放上栩栩如生的石狮子。  相似文献   

10.
唐人著录嵇康绘有《狮子击象图》,但该图恐非嵇康之作。"狮子击象"作为一种异域景象传入中原,结缘于佛教在中土的流播。狮子形象大约在东晋时期进入文士绘画题材。宗炳《狮子击象图序》交代了该图的绘事缘起,《狮子击象图》本系宗炳之作的可能性较大。唐人归之于嵇康名下,和嵇康刚烈的性格与"狮子击象"的惨烈意象暗合,其白画跟《狮子击象图》在文献著录中并行流传引起误题以及唐人借其题签抬高画价有关。  相似文献   

11.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并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吸收、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也为我国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佛教对我国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歌语言的通俗化、以禅喻诗和诗歌词语的丰富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唐代阿拉伯文明的重要载体--伊斯兰教传入我国西北,就与"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王雨竹 《山西老年》2011,(10):31-31
番茄原产南美洲的秘鲁,当地人称之为“狼桃”。16世纪英女王伊丽莎白的情人从罗诺克岛将它带回英格兰赠送给女王,雅称“爱的苹果”。18世纪末它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由于它是从西方传入的,又形似柿子,故称“西红柿”。最初供观赏用,19世纪中叶才开始作为蔬菜广为栽培。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上的葡萄种植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葡萄从中亚传入新疆及中原,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事  相似文献   

15.
唐朝中前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成为中国最早接纳穆斯林的城市之一。唐、两宋时期伊斯兰教在广州飞速发展,可惜战争割断了其在广州的发展。始建于唐朝中前期的广州怀圣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该寺见证了伊斯兰教在广州的兴衰史。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内在西北丝绸之路与中外关系研究领域的成果可谓异常丰硕。由于中国西北地区涵盖了丝绸之路中国段的所有地域,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多样的文化遗迹和遗产,使得今人拥有极大的研究资源。研究内容涉及汉唐时期中原政权对西域的经略、佛教传入中国并在西北地区的发展、粟特入华、波斯"三夷教"以及中亚、印度、伊朗、地中海文化的交流等。相关材料包括敦煌写本、敦煌汉简、吐鲁番文书、佉卢文写本、黑水城文书、敦煌吐鲁番龟兹石窟等。由于无法面面俱到,只择其要者从五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中国古代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交流、新疆石窟艺术与中外文化关系研究、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外文化关系研究、入华粟特人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活动、"三夷教"入华与西北丝绸之路等。  相似文献   

17.
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在中国传弘与固有文化碰撞、交融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道方式是经像并传,石窟寺造像、绘画等,又称"经变相",是文化的载体。印度佛教造像存在不同的艺术特征,受印度固有文化及希腊乃至罗马文化的影响,传入中国又受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影响。该文对丝路石窟寺像教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造像艺术中存在(含有)的中外多元文化进行一些蠡议,以期对石窟寺文化全面研究起到一定的启发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戏,具有“九腔十三板”和高腔戏的特色,是中国戏曲中的一朵奇葩。清戏源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湖北一带,通过古西南陆上丝绸之路传入边地云南省腾冲县,存留于丝绸之路旁的佤族村寨—甘蔗寨佤族群众之中,一直传唱至今。而发源地湖北,清戏已绝迹于艺术舞台,腾冲佤族村寨附近的汉族也不会演唱清戏。这种边地少数民族保存内地汉族文化的现象,是中国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狮子雕刻艺术肇始两汉时期,历经两千多年的吸收、融合与创造,已经形成为形态各异、种类繁多,带有中国独特风格的狮子艺术大家族.两汉南北朝时期,狮子造型多为矫健雄强的辟邪行狮.随着佛教艺术的传播,蹲狮造型开始出现在北朝佛窟中.唐代时期蹲狮造型开始流行,并由此形成中国狮子造型的基本模式.宋代以后,狮子文化进入民间,其艺术形象渗透于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狮子雕刻造型艺术亦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狮子艺术形象广泛出现于雕塑、建筑、绘画艺术中.  相似文献   

20.
部分学者从文献出发,提出汉代西南丝绸之路即指“蜀-身毒道”的认识存在较大误区。通过分析西南地区有翼石兽和早期佛像遗存的时空分布及造像风格,发现有翼兽造型艺术应是由岷江上游文化通道传入,早期佛像很可能由多条路径输入。此两类重要的考古学材料,说明汉代西南丝绸之路应是数道并存,由岷江上游地区连接的陆上丝绸之路是汉代西南地区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