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期刊上网与著作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期刊上网有助于信息的传播和利用 ,但也带来著作权保护的一系列新问题。如作品更易于被复制、盗版 ,内容易被修改 ,完整性被破坏 ,著作权人权益不对称等。这是网络出版的特点所造成的 ,一时还难以根本解决 ,但可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防范。期刊上网是二次出版 ,应取得作者的授权 ,并采取适当的数字化方法 ,避免上网对内容的改变和破坏。新修订的著作权法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为著作权人的权利之一 ,为网上著作权的保护提供了依据。随着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办法的进一步制订 ,期刊上网著作权保护问题有望得到较好解决。  相似文献   

2.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之前,以非交互式方式传播网络音乐的行为处于权利保护的真空地带,主要原因在于相关产权设计模糊以及权利运行保障功能缺位。《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中,拓展广播权定义、新增“传播录音制品获酬权”条款、整合播放录音制品的法定许可,这三项内容的修改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网络音乐非交互式传播著作权保护状况,但在实际适用中仍存在困境,有待优化。建议通过厘清广播权的适用情形与范围、设定合理报酬标准并完善集体管理制度以及利用诸如区块链这一新兴数字技术助力著作权集体管理活动等措施进一步解决现存问题,以完善网络音乐非交互式传播的著作权保护。  相似文献   

3.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判定及损害赔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是基于互联网所形成的虚拟环境下著作权呈现的新形态,是指著作权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网络作品所享有的权利。与传统著作权相比,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具有地域性消失、专有性削弱、时间性模糊等特征,这给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判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侵害事实、行为的违法性、因果关系与过错四个构成要件在网络环境下呈现多样化的形态。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判定应采用过错责任原则,这既可在保护著作权人权益的同时兼顾网络环境下知识的传播与分享,亦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TRIPS)的标准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网上作品著作权的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网上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由于网上作品著作权较之传统著作权在作品表现形式、著作权权利内容以及作品权利人方面存在其特殊性,因此,网上作品著作权法律保护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应扩大网上作品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包括扩大著作权保护的客体范围,扩大著作权的权利内容,增加著作权人的作品利用方式以及重视对著作人身权的保护;同时须对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与侵权使用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5.
数字网络时代我国著作权刑法的适用困境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著作权的刑法保护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逐渐重视的过程,如今已基本形成了以《刑法》第217条和第218条为主干的著作权刑法保护体系。然而,数字网络时代著作权的主体、客体以及权利内容在不断地扩张,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使得我国现有著作权刑事立法的适用陷入诸多困境。为了顺应数字网络时代著作权刑法保护的需求,应当对著作权刑法诸多方面加以完善:确保民事法、行政法与刑法在调整著作权侵犯行为上的合理衔接;将严重侵犯他人信息传播权的行为犯罪化;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间接侵权行为不应积极入罪;取消著作权犯罪的目的要件和结果要件,完善犯罪的情节要件;转变立法方式,变现行的封闭式罪状为开放式罪状;通过颁布司法解释进一步完善认定犯罪的情节标准。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通过互联网下载、上传、传播文件、图片、软件变得愈发容易.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对著作权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同时又能实现社会公众利益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对网络著作权理论和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建立一种网络著作权的严格保护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凭借其自身的即时性、互动性、传播性等特点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社会上刮起了微博风.然而在全民玩转微博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微博侵权问题的出现,让人们开始不断探究原创微博是否享有著作权,何种行为构成微博著作权侵权,微博著作权应如何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普遍适用于所有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保护模式,著作权制度的适用空间有限.作为著作权法下位规范的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保护条例应当与著作权法衔接,并使用统一定义的概念.对作为例外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应当采取著作权框架外的特别权利保护模式,“特殊版权”并不可行.可以利用和适当改造现有的著作权制度,调整基于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及其衍生作品的传承、演绎、利用、传播活动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扩张著作权及与著作权相关的权利的适用空间,寻找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变通路径.  相似文献   

9.
对多重著作权的权利尽可能准确的度量定位,对于该权利能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多重著作权一般是指创造性地利用他人作品后产生新作品或者其他成果(主要表现为涉及邻接权),由有关作者或其他主体分别享有著作权或邻接权的现象。分析侵权作品能否产生多重著作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侵犯著作权罪中“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络异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珊瑚虫侵犯著作权案在互联网上和媒体上引起了极大关注。此案关涉到众多第三方软件的利益、前途和命运,在客观上也给网络空间中著作权犯罪“以营利为目的”的认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本案示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著作权质押融资是文化企业有效的融资方式。除了评估体系和风险担保机制不完善外,我国物权法、担保法以及著作权法中有关规定的不合理也是造成著作权质押融资困境的重要原因。应针对著作权自身特点,明确著作权质押关系中各项权利的优先保护顺序,适当限制著作权的精神权利。质押登记不应作为著作权质权设立的前提而只产生对抗第三人的作用,质押登记机构应该以形式审查为主。为保护有关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应该设立著作权质押登记的异议程序。  相似文献   

12.
《刑法》第217条侵犯著作权罪中“复制发行”的解释长期与《著作权法》和《刑法》其他条文存在冲突与争议。选取128份“复制发行型”侵犯著作权犯罪的判决书,发现在司法实践中“发行”行为存在必然选择性、现有司法解释事实上导致了罪名的混同、侵犯著作权罪中罪刑失衡问题严重。在刑民交叉视阈下对侵犯著作权罪进行检视,应肯定《刑法修正案(十一)》修订与《著作权法》在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上的协调,并应加强《刑法》中“复制发行”内涵与《著作权法》衔接,细化侵犯著作权罪的量刑标准,以规范侵犯著作权罪的适用,形成更完善的著作权刑法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3.
著作权默示许可是知识产权默示许可的一个下位概念,对著作权默示许可是权利限制的一种方式还是属于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关系存有争论。对著作权默示许可行为进行定性应当追本溯源,进而将之与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使用等权利限制制度进行比较,最后以意思表示为支撑展示著作权默示许可与许可合同的契合性,可以确定著作权默示许可是基于当事人的自由意志而选择的法律行为,是著作权人对其权利的一种自我限制。  相似文献   

14.
编辑的日常工作大都涉及著作权,编辑应该了解有关著作权的相关知识,避免工作中出现失误。本文主要强调编辑工作中如何依法尊重作者的权利,把握“合理使用”与侵犯著作权的界限,杜绝“一稿多投”现象。  相似文献   

15.
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手段侵犯著作权,是网络发展时期侵犯著作权罪的一种新形式。该罪是以"复制发行"为入罪行为,以"情节严重"为入罪门槛。其中,"复制"包括不改变载体方式的复制,也包括改变载体方式的复制;而"发行"的核心是使公众能够获得复制品的内容而不是复制品本身。与此同时,该罪在主观方面并不再适合"以营利为目的"为构成要件,在采取"形式上的强保护与实质上的弱保护"战略下,今后必须取消"以营利为目的"的犯罪要件。"P2P模式"的经营网站在客观上达到了"情节严重",主观上有侵犯著作权的故意的程度下,是可以构成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手段侵犯著作权罪的间接正犯。  相似文献   

16.
网络著作权保护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使作品的传播完全脱离了传统作品赖以寄托的载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著作权人的作品的传播和复制变得非常容易,这就使网络著作权侵权现象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网络著作权的保护面临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术界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针对这些分歧,从均衡网络著作权人、网络经营者和网络用户利益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网络著作权侵权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学报具有双重著作权主体,要正确认识双重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界线和两者的相互制约关系。学报享有著作权的全部内容。对学报的侵权现象严重,而法律对学报著作权的保护不足。学报的权利保护和学报的职责任务,应该同等地引起立法和行政部门的重视。学报著作权研究,是编辑学中编辑主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编辑学体系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筑作品著作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作品的保护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还处于尚待完善的阶段.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仅规定建筑作品是著作权保护的客体,缺乏具体操作条款.基于建筑作品的特殊性,《著作权法》应将其作为一类独立的客体予以保护.建筑作品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应包括具有独创性的建筑设计图、建筑模型及建筑物.建筑作品著作权的权利主体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为建筑师所属的设计单位,但委托人可以合同约定的方式改变权利的归属.应当针对建筑作品人身权和财产权的特点增设相应法律条款,构建相应的著作权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对著作权保护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加入WTO以后与网络环境有关的互联网和数据库的著作权法律问题将更加突出.本文介绍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国际立法例,包括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和欧盟,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阐明了互联网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关于数据汇编的版权保护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构成数据库内容的作品或非作品信息在选择或编排上具有独创性.第二,数据库制作者在制作开发数据库的过程中不得损害数据或资料本身已有的版权.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作品享有的权利,即著作权是作者或其他权利人对作品所享有的排他性权利。世界各国均设立了各自的保护制度,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偏向于将著作权作为作者的人身权(author’s right)进行保护,而以美国为首的普通法系国家则更倾向于将其视为权利人的财产权——"版权"(copyright)进行保护。我国著作权保护制度将"著作权"与"版权"视为同一概念,表示既应注重保护作者的著作人身权,同时亦要保障著作财产权,以此构建了比较全面的权利保护体系,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作者的权利被保护的同时,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自由却面临挑战。以此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和分析与著作权相关的知识产权正当性理论、我国著作权保护制度的立法状况与其在保护作者权利上取得的成果,以及社会公众权利所面临的挑战等内容,尝试研究与探讨我国当前著作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