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在中国的人伦道德文化传统中,强调的侧重点是家、国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西方的传统道德教育,重视的是个体的地位、尊严和主张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可以说,“重义轻利”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而西方传统道德价值观倡导的是对物质利益的合理追求和占有,中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都对各自民族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即使在当代也均有其值得继承和借鉴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2.
自文化始祖周公提出“以德配天”的思想后,经发展演化,“天人合一”的学说就在儒道两家的文化中盛行开来。这种观点认为,天即自然,人与自然组成了世界上的有机统一体,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整体内是动态和谐的,对立发展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生态角度讲,“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强调发展应当注重整体性,应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也是在强调人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发展的规律十分重…  相似文献   

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以及“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是老子自然法思想的基本主张。崇尚自然法则,主张法网宽疏,强调德要从法,是老子自然法思想的主要特点。老子的自然法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就是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制定和实施良法,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作为一脉相承的体系,在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在价值导向上,强调个体服从整体;在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性质;在价值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的倾向。这些特点中的积极因素对于解决目前社会发展的道德困境和社会个体的道德退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儒家和墨家都主张爱人,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二者有着质的不同。儒家“仁爱”强调“差等”,而墨家“兼爱”则强调“平等”。“差等”说顺遂人之常情,切合以家族为本位的血缘宗法制社会的实际,也利于封建大一统社会的父权、君权统治,因而逐渐被一般民众所接受,也为封建统治阶级所认同和尊崇;而“平等”说不合人之常情,不切合以家族为本位的血缘宗法制社会的实际,也不利于封建大一统社会的父权、君权统治,因而难以见容于后世。“差等”和“平等”这两种不同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墨整个伦理学说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继承中华民族诗学传统,把诗歌的社会功能归结为陶冶精神、培养文化人格,对题材没有苛求,与“写中心”的观念有天渊之别。梁启超主张“诗界革命”“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实际是主张发扬中国传统风格的优势,而在精神方面要有个追上时代的发展、梁启超肯定黄遵宪在诗界革命中的成就,并非说黄氏已完成了“诗界革命”。要真正了解梁启超诗学观念,就要从不强诗歌作附庸开始。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不是一个单面的板结块,而是有层级差别的。这种层级差别体现为中国价值观念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如果说中国价值观念的“小传统”指作为潜意识而在民间流行的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的话,中国价值观念的“大传统”则指历史上经过思想家加工定型了的、为统治者所倡导的、作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主张道德优先的价值取向,推崇尽忠尽孝的礼义规范,强调以德感人的道德教化,标榜取义舍利的君子人格,追求德治社会的理想目标,构成了中国价值观念大传统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与毛泽东都认为腐败会对党和国家造成严重危害,但毛泽东倾向于认定腐败分子为带阶级性的党内外敌人,而邓小平却倾向于认定腐败分子为非阶级性的党内敌人。邓小平同意毛泽东关于腐败根源来自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外来资产阶级思想侵蚀,但更强调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邓小平同意毛泽东反腐败要开展党内整风的观点,但反对毛泽东主张的革命性的群众性“大民主”运动,而强调法治,强调体制改革,强调群众监督必须融入法制。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贡献则是推出“德治”、“法治”结合的伟大战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调个体对于社会、对于团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根本。但儒家对于人的独立性、自主性重视不够。道家强调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强调人首先应当是人,但道家对人的社会责任则重视不够。中国当前文化建设应当从传统文化吸取有益的营养,但却并非要复兴传统文化。一个现代人,应当以自由、平等、公正、责任、真诚作为自己的基本信念,作为自己生命、生活的基本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0.
荀子与朱子均主张为学以礼、学以至圣。荀子主张“大积靡”,朱子力推“格物致知”,均强调以经验主义的方式求知,注重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荀子、朱子的性论不同,但两人都强调心的认知功能及对性情的主宰作用。两人均将“心”视为连接知识与道德的肯綮,荀子主张“虚壹而静”,朱子强调“主敬涵养”。朱子的“主敬涵养”更贴合传统儒学的礼教精神,同时又融合了佛道的修养体系,是更具操作性和理学特色的修养工夫。  相似文献   

11.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仁” ,“仁”是二人定义一人的人伦理念。文化的核心理念造成了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 ,文化对个体人格形成的根本影响方式是同构投射。根据文化核心理念理解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是理解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关键。基于“仁”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基本人格结构 ,而这正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依然按照“仁”的核心理念行为的中国人之所以具有基本的民族性、国民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家和道教认为最根本的是“道”,由“道”生出天、地、人等宇 宙万物。这就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局限,将思考的范围扩到整个宇宙,树立 了朴素的整体观念。由此看来,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基本性当是自然而朴素的。道教 的生态伦理思想,正是从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出发的。道教主张“道法自然” 而不是“征服自然”,认为“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同时主张“归真返朴”的人生宗 旨,其中具有若干有价值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强调要有整体观念、持续观念和道德观念,用整体观点和整体战略把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矛盾和利益加以综合,使之持续发展,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发展的前提来看待。它要求尊重自然规律,以宽阔的胸襟关怀大自然,担负起爱护大自然的道德责任,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自然平等观,它要求建立实现全球共同利益的代内平等和实现社会未来利益的代际平等的人类平等观。人类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掠夺自然,也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侵夺后代的权益。既要“瞻前”又要“顾后”,不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已发展到了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人”的新阶段 ,而这种重新界定意味着中国政治哲学和伦理文化的新时代———“近代”的开启。传统儒学主要是从人伦道德的角度界定和把握人 ,而近代思想家们则首先视人为一具有自然欲求的存在 ,进而走出了传统儒学关于人性之善与恶的纷争 ,主张性无善恶之分别的自然人性论 ,强调了人性中“智”的重要性 ,由此而对以个体本位主义为价值诉求的新人格作了建设性的探究 ,为近代“权利”文化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技术批判与技术反思始终是对立统一的,前者强调对技术的社会批判、伦理批判;后者强调对技术的本质反思、价值反思,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指出了现代技术与人的关联。真正有效的技术反思是反思技术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所产生影响。实现有效的技术反思并非是西方思想家的问题,借助中国自身的哲学传统资源也能够实现有效地进行技术反思。目前对于中国学者的自我来说,曾经作为人之所以为人根据的“心”“性”为现代技术所冲击,借助心-物和理-物两大传统语境,才真切地把握到现代技术所带来的问题,即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带来的影响,而这所指向的是与规范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与西方民族国家观念不同,传统“中国观念”是基于文化、历史、地理三者一体的整体国家观念。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是传统“中国观念”的核心。在大一统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族际间冲突与融合,形成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大一统国家观念与中国传统民族观念共同作用,构成完整的“中国观念”。  相似文献   

17.
道德品质及其行为应配享幸福,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的内心和谐,这是每一种伦理文化自我道德完善的实践目标及伦理信念。无论对于渴望个人自我实现的自由平等的西方伦理文化传统,还是追求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的中国伦理文化传统,既有相互联系的普遍伦理诉求,也有其自身独有的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路径。在中国先秦时期,与道家返璞归真的自然幸福论不同,儒家的“孔颜之乐”内在地包含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怡然自乐的幸福,但它们同样作为先秦伦理文化德性幸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正统儒家“大一统”的政治伦理的整体建构,演进到宋明理学正统儒家为主、释道为辅的德福之辩,发展到现代境遇中儒释道伦理文化融合的必要与可能,“孔颜之乐”不仅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也为现代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18.
郝祥满 《21世纪》2010,(4):52-53
在日本,贵族有贵族的风流,武士有武士的风流,而僧人也自有一番风流。日本民族善于吸收外国文化,更善于取含,对于佛教也是趋利避害。日本人既要享受做和尚的好处,也要保存人欲,一个民族的禁欲文化主要来自其民族的原始宗教、民族的传统道德,在日本既找不到禁欲的民族宗教,也没有形成禁欲的道德传统,因此,日本尽管引进了印度和中国主张禁欲的佛教,但他们在守色戒方面并不能坚持很久。  相似文献   

19.
净明道主张德心和德行兼修,倡导“惩忿窒欲,明理不昧”“恶念萌初,和根划却”等道德修养方法,尤其注重顺应人性、顺应自然,把个体对身体健康的关怀、对生命无限性的向往以及主体精神的提升与个体对于道德规范的真践实履紧密结合起来,主张度人度己、内外兼修。这种道德修养方法是对传统的闭门修养方式的超越,它对今天的道德培育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诚信是一个社会得以平稳运行的重要道德基础。围绕个体诚信的培养,传统中国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以徳促信”和“以法促信”的主张,其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则分别对应于名声(誉)感和奖惩措施两种机制。采用社会学经验分析手段考察两种诚信培养机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用情况,发现:(1)个体的名声(誉)感和对于法院的信任度都显著提升个体诚信,因此儒法两家的主张都能够在当代中国社会得到经验支持。(2)给定变量测量下,相比于法家的“以法促信”,儒家的“以徳促信”在提升个体诚信感方面展现了更强的效果。(3)一种机制的实现会对另外一种机制形成“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