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我校孙中山研究所副教授段云章、邱捷合著的《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全书约38万字),是“孙中山研究丛书”第一批专著中的一本,已于1990年6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较为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论证,考察研究了孙中山一生与近代军阀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孙中山为近代中国革命而不懈奋斗的政治性格,是近年来孙中山研究中又一新的成果。(中国)孙中山研究会秘书长金冲及教授为该书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的旗帜,在政治思想方面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将其“公共心”思想、“公仆”意识及重视党员素质的观念,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廉政理论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政治民主化和党员素质建设的道路,从而在根本属性上保证了党的廉政廉洁,使党的各项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中国富强辛劳一生,不仅在政治思想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东西,而且在国家建设思想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孙中山从事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民富国强”,使中国赶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按照当时的标准实现现代化。他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拓者。我们对孙中山的建设思想进行哲学探讨,对于我们认真地研究符合国情的建设战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孙中山在其革命道路上,数次游历日本、欧美诸国,考察各国的社会情况,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与此同时还目睹了西方的经济建设成就。孙中山在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利用国际力量,发展中国实业,以实现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4.
从亲信到叛徒:汪精卫与孙中山关系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精卫和孙中山从相识到相随,交往长达20年。综观这20年,汪在大部分时间里能够追随孙,坚持革命,孙汪之间长期形成一种领袖与亲信、导师与高足的关系。两人政治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共同推进革命事业。但在反袁护法时期,汪孙关系曾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在这种关系框架内,两人时分时合,不能默契配合,这无疑削弱了革命阵营的力量。孙逝世后,汪利用他与孙之间长期形成的特殊关系,以孙的“继承人”自居,这确实为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表演提供了不少方便。同时,孙依靠一派军阀打败另一派军阀的做法,寄望于日本的“大亚洲主义”思想等,也对汪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然而,汪精卫后来的背叛,并不能败坏孙中山的英名,更玷污不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5.
廖仲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他一生跟随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地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拟就廖仲恺的政治思想作一浅论,从而探讨廖仲恺对孙中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廖仲恺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一对三民主义的阐述和发挥,是廖仲恺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有许多独到之处。(一) 旗帜鲜明的反帝思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以反清和反帝为主要内容,它的完善经历了从旧民族主义的反清、反军阀到新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纲领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廖仲恺和孙中山一样,不断地探求着救国的道路。外患深重、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社会状况,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要走救国富强的道路,反帝是首要任务。然而,由于清朝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一切矛盾的焦点,所以当时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①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他的晚年,采取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其功彪炳史册,为后人所敬仰!阐述、研究孙中山在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和活动,对于理解他在晚年的思想变化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不仅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且在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等方面也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财富。笔者以为,认真研究孙中山关于发展实业、振兴中华的光辉思想,总结和继承其中有益的东西,对于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毕生重视宣传工作,并把宣传工作看成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思想武器,身体力行,努力实践,形成了以主义感化军队、舆论之力较武力为大、报刊是党的喉舌、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人民新闻自由权利、不断创新宣传方法、加强对传媒的统一管理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宣传思想。孙中山的宣传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资产...  相似文献   

9.
国情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是任何革命和建设都必须正确认识的一个基本和首要的问题。辛亥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纷繁复杂,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要变革中国社会,找到摆脱奴役、强国富民的道路,无疑是很艰巨的历史重任。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举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革命政权被反动军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今天,探讨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纲领之脱离中国国情这一重要失败原因,对于我们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的特殊国情,提高贯彻执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从南昌起义、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毛泽东的政治建军思想逐步形成。古田会议决议集中反映了毛泽东的政治建军思想。毛泽东的政治建军思想内涵丰富,其核心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通过在连队建立支部,通过对士兵进行思想政治训练、建立士兵委员会等方式巩固和确保军队是听党指挥、上下齐心、为民打仗。毛泽东的政治建军思想及其贯彻,对于肃清人民军队内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破除军中的上下隔膜、确保人民军队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了重大指导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政治建军思想,注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军队,坚持政治建军这一人民军队最重要的建军原则和最具根本性的优良传统,开创了强军兴军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为了推翻清朝和军阀的专制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共和国,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奔走海内外,宣传革命理想,广交中外朋友,组织革命同志,为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行了广泛的活动,其足迹遍及包括台港澳在内的全国各地及欧洲、美洲、日本、东南亚等地。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  相似文献   

12.
在孙中山政治思想体系中,政党伦理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国家造幸福、人民谋乐利",是其政党伦理的基本道德原则。依据这一原则,孙中山提出了政党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中的主要道德规范。他还从政党道德的原则和核心出发,阐发了党员作为民主主义者应具有的新道德和要培养的革命精神,即"要立大志气","存心做大事,不可存心做大官"和"替主义去牺牲"等。孙中山的政党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时俱进的进取性和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体现出民主性的精华,很值得我们作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红军时期毛泽东创建了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以武装斗争反对国民党新军阀反动统治,进行土地革命。毛泽东在创建人民军队的过程中,组建了政治工作队伍,结合军队的实际,建立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军队的各项建设,统领各项工作。这为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累了宝贵经验。一、从湖南省情出发举行秋收起义,根据军队建设需要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举起屠刀杀害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的工农大众。毛泽东从大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中,迅速看到问题的本质,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人完全按照西方宪政模式建立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经过民初的宪政实践,这个以移植西方制度为范本的体制,逐渐蜕化、变质,最后沦为军阀、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孙中山在深刻总结民初宪政实践的基础上,借鉴苏俄革命的经验,同时对中国的国情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未来中国宪政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和策略,从而实现了近代中国宪政理论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建立了巨大的历史功绩,还为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值得珍视的思想遗产。毛泽东同志对孙中山的思想遗产有很高的评价,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电。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孙中山关于在经济发展方面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理想,是他的思想遗产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们当前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进行新长征的重大历史时期,研究这部分思想遗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民族观是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于1924年前后形成完整的观点体系,是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它含有许多非科学的解释,但在政治倾向上体现了民族革命与民权革命的统一,适应了中国革命的潮流。在中国近代史上和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划时代的地位。新三民主义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产生了新飞跃,在反帝为首要任务和民族自决原则上,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基本上达成一致。其民族统一与国家统一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gr想,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科学指南。”o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Q部分。研究邓小平新时期的军队建设思想对我国的军队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加强思自政治建设,强调军队建设的革命化“以革命主义为基础的革命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与灵魂。”0他指出军队“不注意思想和政治工作,成天忙于事务,……很危险,”D“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几代人身上。……所以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o要永远把坚持正确…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十分重视统战工作。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革命的对象和任务、统一战线团结和依靠的力量、统战策略进行了深入阐述,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统一战线思想。孙中山建立统一战线的目的,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孙中山统一战线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思想理论宝库。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统一战线思想,从毛泽东开始的几代中共领导人始终把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法宝并取得了伟大胜利。进入新世纪,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并发挥其法宝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留给后人的东西很多。其丰富的政治思想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此,学者已作了深入的研究。笔者将对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从宏观的角度作一论述,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时代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一、从改良到革命:二民主义 改良主义思想是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中国的一股进步思潮。它主张自上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史学界对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及其革命活动有较深的研究,有许多专著和论文,本文仅就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中联俄政策的形成,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请史学界同志指教。一九一七年九月,孙中山为维护辛亥革命时的“临时约法”,树起了“护法”大旗,联合一部分海军和西南军阀,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被拥为大元帅。但是不久孙中山遭到军阀的排挤,于一九一八年五月被迫辞职。在辞职电中,孙中山说“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