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造成新时期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大学生自卑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来自高考失利的打击,其次是来自成长环境的影响,另外还有自我意识的发展等.自卑感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限制其潜能发挥,影响其身心健康,但也可以成为成就的动因,促使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大学生奋发向上,完善自我.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大学生应主动进行正确的自我调适,克服和超越自卑感.  相似文献   

2.
威廉·福克纳被视为一位南方作家,他的创作常被解读为对美国南方,特别是密西西比这一独特区域内的人物、冲突和历史的反映;但同时他的创作中也具有国际性和普遍性的主题.福克纳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四位作家苏童、沈从文、莫言、余华的创作在"命运与自由"个人与群体"可利用的过去"以及"忍耐"四个层面上蕴含了"国际性"和"普遍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4.
贵州黔东南的侗族村寨黄岗村之所以为外界所熟知,是源于其多年来的婴幼儿高死亡率,即使是在政府全面介入的2005年后,其婴幼儿死亡率依然高居不下.但另一方面,这并没有成为黄岗人口再生产的难题.本文借助人类人口学的视角,提出通过婚姻、家庭这一载体来观察人口繁衍的内在机制,分析黄岗现有的招赘婚姻形式、家庭结构,在人口自我调适的机制下,解决了婴幼儿高死亡后出现的家庭人口问题,进而形塑黄岗的人口繁衍与继替.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文艺思想,把世界、艺术家和欣赏者视为人民的同位语,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当作自己的基本问题,是一种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思想。逻辑地看,它是包括文艺反映人民生活的本源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功用论、文艺工作者大众化的主体论、文艺的人民生活内容与民族形式相统一的创作论、以人民利益为标准的批评论和文艺为人民推陈出新、普及提高的发展论在内的完整关系;历史地看,它又是最初由毛泽东创立,中间经周恩来等调适、而今又为邓小平坚持和发展,在自我更新中日臻完善的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6.
费林格蒂是垮掉派运动的中心人物之一,但其影响与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费氏缔造与传承了垮掉派文学经典,但又对垮掉派保持了批判立场,并因此超越了垮掉派。垮掉派运动不仅仅是一场先锋派文学运动,还是一场影响战后美国公共生活的意义重大的文化运动,它不但挑战了传统的文学体制、在主流文化之外开辟了新的文化空间,而且创造了活跃的知识分子公共生活,从而影响与形塑了整个都市文化。  相似文献   

7.
孝道与自我分化具有相容性、对孝道的认同是自我分化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践行孝道是个体自我分化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基于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向而建构的新孝道,强调个体主义取向,因此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自我分化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早教机构组织气氛对早教教师组织承诺的直接影响,以及教师自我效能感在影响机制中的中介效应,以135名早教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早教机构组织气氛和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师组织承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651,P<0.001; β=0.457,P<0.001);早教机构组织气氛对教师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β=0.677,P<0.001);教师自我效能感在组织气氛对教师组织承诺的影响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309,相对效应值为0.4747)。研究建议:早教机构应增强组织支持力度,降低监督限制行为,并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早教教师应树立专业信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相似文献   

9.
制度变迁是一系列制度安排基于竞争而形成的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制度与生物体生命一样存在着“启动-兴起-高峰-衰败-更替”的新陈代谢周期。“历史的终结”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从大历史视角重新反思美国的政治衰败,认为全球化背景下成功政治取决于政府、法律和民主三者之间的均衡。制度生命周期视阈下美国政治衰败主要体现为四重维度:失衡的美国民主、基于理性选择的非理性政治、行政失灵与否决政治、基于两元合法性的美国宪政冲突。在制度生命力的竞争中,中国基于深厚而独特的东方文明,正建构一种不以西方文明为模板而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周易》卦爻辞中有关于文王贤妃太姒的叙事。《贲》卦描绘了文王迎娶太姒的情景,《渐》卦叙述了太姒逐步主持家政的过程,《家人》则表现了太姒的持家之道及其效果。《周易》的历史叙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太姒的作为及其功绩的了解。以此为基础,《大雅·思齐》可以得到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新的解读。可以看到,太姒在文王被囚羑里的特殊时期,承担起了主持家政和教养子弟的任务,抚养并造就了一批有德行和才干的子弟(包括武王和周公),使文王后继有人,为翦商的事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意识哲学的个体概念以认知主体的自我关系为出发点,所得到的自我理解只能是被他者对象化的"客我",真正的自我需要从主体间性的维度去考察。因为只有在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关系中,道德主体间的彼此确证与相互认同才是可能的,由此带来伦理视域由单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换。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再是"我如何能过上良善的生活",而是"我们如何能合理地生活在一起",即道德主体间怎样才能得到相互协调与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家机构报告工作是权力正当性和民主性的一个基本体现,报告工作须符合国家机构所行使职权的性质和具体情况.《宪法》对不同国家机构报告工作分别作了不同的规定.要求各级行政机关和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没有问题,但《宪法》未要求国家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则不符合其所行使职权的性质和行使职权的实际情况;人民法院不报告工作既符合司法权的性质,也符合《宪法》未规定法院报告工作的精神实质,实践中要求法院报告工作已经衍生出一些问题;检察院常常被与法院相提并论,但检察权就性质而言实质上是行政权的一部分,检察机关应当报告工作.新设立的监察委员会所行使的权力属于行政性权力,监察委员会不应当享有高于法院和检察院的宪法地位,因此未来为设立监察委员会而修改《宪法》时,应当规定监察委员报告工作,使报告工作成为监督和制约监察委员会的一个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默觚·学篇》体现了魏源有关天人之辨的哲学思考。《默觚·治篇》中魏源则反思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诸多合理的政治哲学观点。包括德义结合的儒家治国论,以变易史观为依据的改革之道,德才兼备、人尽其用的人才论。这些政治哲学见解引导了当时的社会改革,对我国当代的社会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知识分子和大学学者,我们在进行个人研究的同时也肩负一个研究机构的管理。每个机构都有它自己的目标定位和行为准则。在近年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动中,我发现整个文化产业出现了四对迷失:第一,从发展的战略目标来看,出  相似文献   

15.
&#  &#  &#  &#  &#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3):109-113
本文采用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情绪智力量表(修订版)和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210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基于调查探讨了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呈正相关;高人际敏感性中学生比低人际敏感性中学生有更强的外显攻击性;人际敏感性能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外显攻击性;人际敏感性对中学生外显攻击性的影响,部分通过自我情绪调控能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然而传统观点认为增加机构持股比例会抑制公司投资、降低高管薪酬,这与近期实证研究发现的证据存在矛盾。为此构建了基于经理人职业声誉顾虑的理论模型,试图为相关实证结果提供合理的解释。研究表明,机构持股比例越高,越能增强机构投资者监督、了解经理人经营能力的意愿,从而确保高能力经理人不会因偶然投资失败而面临声誉风险,这就增大了高能力经理人为公司投资创利的可能性,同时也使经理人能够获得与自身经营能力相适应的薪酬回报。  相似文献   

17.
梅罗维茨提出的"媒介情境论"是针对现代大众传媒尤其是电子传媒的研究而形成的传媒理论,由于吸纳欧文·戈夫曼的戏剧表演理论而使得该媒介理论对播音主持这样强调独特个体表演性质的大众传播行为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就媒介情境论进行深层解析,认为媒介参与传播情境的制造,与播音主持传播具有内在契合点,并进一步在理论上探讨了播音主持传播对媒介情境的控制和利用,为现代播音主持行为提出有意义的理论延伸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已有的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的结果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从而使实证研究失去了对企业的现实意义。实证研究应为企业或行业服务 ,所以 ,对一个行业的实证分析应成为实证研究的重点。对我国 2 6家电子信息产业中上市公司 1996年到 2 0 0 1年资料进行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评价电子信息类上市公司业绩的主要指标是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 ;在相关关系上 ,每股收益与总股本呈现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 ;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成员和高层管理人员持股对每股收益有显著性的正面影响 ;同时本研究的结果为已有的关于上市公司的研究结论提供了部分支持。  相似文献   

19.
20.
在过于浓厚的"辨异"语境下,国内法学界大都认可这样一种判断:西方自然法学和分析法学的学说主张是彼此对立、"水火不容"的。其实,此二学派在法律基本精神、思维方式等许多重要问题上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相同相通相似之处。因此,判定二者"水火不容"显然是偏颇的,它是国内法学比较研究忽视"求同"、片面"辨异"的产物。由此,应该对国内法学比较研究这种畸轻畸重的视角问题作出反思与批判,从而突显法学比较的"求同"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