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看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主既体现为一种国家制度,又体现为民众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的社会制度,民众享有的民主权利是不一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人民享受的民主权利是极其有限的,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群众则享有充分的民主选举权、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民主监督权。从这点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比资本主义民主无比优越。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家现代化建构与治理。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国家建构与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落实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理念是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制定一整套国家治理制度,形成一套以人民民主权利和人民主体地位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在国家基本制度基础上,组织、协调、引导国家和社会治理主体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各个治理主体间形成完备和强有力的纵向和横向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快速建立起覆盖广泛的公共卫生体系,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的需求。这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仅为中国经济建设积累了重要的人力资本基础,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组(IGDS)围绕包容性公共卫生体系展开的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已建立起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公共卫生网络,医疗健康供给水平持续提升,得到民众的总体认可,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升了我国人力资本水平。包容性公共卫生体系具有广泛性、均衡性、公益性特征,是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李方祥 《中华魂》2010,(9):21-27
大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大肆搜捕、禁锢和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对广大工农民众和劳动人民实行血腥统治.中国顿时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所吓倒.英勇地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掀起了土地革命战争风暴,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当今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并将持续到未来的几十年之后,市民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在城镇化进程中小规模幼儿园具有必然的合理性,具有"广覆盖、保基本"的普惠性质,对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多元学前教育需求具有重要价值。认识误区和政策歧视使具有平民性质的小规模幼儿园被排斥在体制之外,遭遇合理性与不合法性的剧烈冲突。地方政府需要反思政绩观,转变政策理念,从底层民众的立场出发采用多种政策工具发展小规模幼儿园。  相似文献   

6.
民生问题的解决,关系着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中国人民的民生状态相结合,解决了当时关乎广大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民生问题,凝练和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主要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核心逻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实践方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基因;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等重要思想。在新时代条件下,深入研究和思考毛泽东民生思想,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历史地位、贯彻习近平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思想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瑞典非正规成人教育形式灵活、内容丰富、以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为基本价值取向、与正规教育体系有良好的衔接渠道;政府为其提供了系统的法律保障,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策略;瑞典非正规成人教育主要通过学习圈和民众中学两种形式完成,它们分别通过不同的组织方式,满足了民众终身学习的需求。这些因素共同促使非正规成人教育在瑞典深入人心,民众参与率和积极性都很高。  相似文献   

8.
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提出了平民政权理论,该理论有什么进步意义,有何局限性,本文试图对此谈点看法。 一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国民党建立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南京政权,对内实行独裁专政,剥夺人民民主权利;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9.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中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改革命题,是弥补市场失灵、拉动内需、促进统一市场形成、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举措。由于政府治理理念的偏差,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未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为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必须承担其责任,转变自身职能,规范府际关系,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灵活应用政府工具,建立问责制,以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  相似文献   

10.
从政党执政的规律来看,苏共的垮台是它削弱、丧失了自身的社会基础,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的结果。苏共社会基础的削弱和丧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党内滋生官僚特权阶层,党群关系严重恶化;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长期低迷徘徊,利益需求难获满足;人民民主权利受到践踏,集权统治失去民心;社会整合政策严重失误,群众基础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1.
商代盛行的巫术观念是人祭广泛实行的思想根据;异族间文化冲突所引起的种族仇恨,使得商人大量杀害异族以祭祀神灵,是人祭习俗在商代盛行的现实根据。人祭习俗在周代呈现衰败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先周时期,周人本无人祭习俗;另一方面是由于商末周初,周人进行思想文化大变革,提出"敬德保民"的口号,人的地位得到抬高。  相似文献   

12.
基础规范作为凯尔森法律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之一,对于凯尔森所创立的纯粹法理论的作用自不待言。但是,自始至终,凯尔森并没有对基础规范的性质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先是根据新康德主义修正过的康德哲学,认为基础规范是先验逻辑的预设;后来又根据Vaihinger的“如是”(as-if)哲学,把基础规范界定为不仅与现实相矛盾,而且自身也蕴含矛盾的真正的拟制。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凯尔森对基础规范进行先验性论证时脱离了新康德主义的特征,使其原本想为基础规范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的目的并未达到。于是凯尔森不得不对基础规范的性质进行修正,转而求助于Vaihinger的“如是”(as-if)哲学,把基础规范界定为一种拟制。   相似文献   

13.
“现实”是马克思哲学唯一的合法性文本。马克思政治发展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立足于:“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人的活动等“三重现实维度”。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政治发展“以什么为中心、以什么为基础和以什么为推力”等人类政治生活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赢得自身的政治权利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人类构建幸福的政治生活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对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别从人口学特征、经济状况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对人们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农业户口、有无直接利益关系、想到当地政府投诉等因素对参与群体性事件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目前工作状况和个人月收入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以认为,农村地区的女性,通过行政渠道维护自身权益的集体行为或表达利益的诉求很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5.
“客观价值秩序”理论是德国当代宪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以德国基本法中“人性尊严”和“自由民主基本秩序”原则为基础,拓展了基本权利的功能;同时将人民主权等原则转化为国家机构的具体义务;并且将宪法基本权利和国家机构有机联系起来。该理论是战后德国宪法学在价值领域的重要理论:同时也在方法论上受到批评。“客观价值秩序”理论既要防范国家公权力过度侵入私领域,同时又促使国家履行其作为义务。  相似文献   

16.
《物权法》制定和实施平等保护原则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使"人权入宪"的宪政理念得到落实,体现了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在司法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共政权更迭的原因一直是史学界颇为关心的问题。美国的费正清先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知名学者,他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分析了导致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倒台、中共建立起新政权的内在因素。本文以此书作为切入点和立论基础,对国共政权更迭的原因进行一个全景式分析,从农民群体、知识分子和国民党自身建设三个角度来解读国共政权更迭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流沙河的《草木篇》问世之后,在当时极左意识形态话语中屡遭批判。直到新时期的文学史才重新认同了它的艺术创新精神、个性化表现形式等。但也正是这种个性、现代性的定位,让人们往往忽略了诗歌中的传统性。《草木篇》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作家(尤其是"十七年"文学那个特殊时代的作家)血脉中的延续及其延续的个体性和时代特性。  相似文献   

19.
在孙中山晚年的三民主义演讲里,就民族主义而言,一些论点往往与国民党宣言、党章等正式场合中所反映的内容相矛盾。如果我们能正视孙中山的实际心理历程,就可以发现真实的孙中山思想;而对这些新思想赋予现代意义,则能够对中国的民族问题解决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20.
绝对权以不特定人为义务人,相对权以特定人为义务人。知识产权许可使用权是相对权,不可能“物权化”,也不可能对抗第三人。不特定第三人非法使用智力成果,侵犯的不是许可使用权,而是能权。笔者建议在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中规定独占许可使用权人享有诉权,明确该诉权的法理基础是人身自由权之定向表现形式——能权;同时规定独占许可合同应公示备案,否则不具有对抗善意第三人之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