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不少青年同志对我说他们喜欢写散文,我问为什么,他们回答说:“散文好写,只要把人和事记下来就成功了,不象论说文要费许多脑筋讲道理。”其实,这种说法是很不全面的。因为散文好写,并不等于能够写好;因为要写好一篇散文,必须同写论说文一样,要费脑筋,化气力。下面,我们就择几个重要方面来谈谈怎样才能写好散文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以小说著名,其实他的散文更别具一种清醇宜人的风味,是现代中国散文史上独具魅力的一家。早在30年代中期,郁达夫就指出:“叶绍钧风格谨严,思想每把握得住现实,所以他所写的,不问是小说,是散文,都令人有脚踏实地、造次不苟的感触。所作的散文虽则不多,而他所特有的风致,却早在短短的几篇文字里具备了。我以为一般的高中学生,要取作散文的模范,当以叶绍钧氏的作品最为适当,”阿英也说:“他的小品文,给予小品文运动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每一篇,都可以说是非常精妙的佳构。……他写的小品,在数量上不能说多,可是每一篇差不多都经过了很久的胚胎时期,而后用一种细腻老练的艺术手法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我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崭露光华的新星。她的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曾得到鲁迅、茅盾和胡风的高度评价,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为人们所注目的精神财富。对于她的散文,鲁迅也是很看重的,曾说她比谁都更有前途。的确,萧红称得上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尽管她不同意人家称她为散文家,而偏要写小说,但她的小说还是象散文。茅盾就曾说:“《呼兰河传》不象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象’之外,  相似文献   

4.
我一直盼望学术界出一批像样的古代散文史论。因为散文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所占比重最大,应用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且文体最繁,文心亦富,文论也因而浩瀚细碎,需要一部乃至几部史论以综贯始终。然而,建国以来前40年的文学遗产研究中,诗、词、小说成了热门话题,而散文研究却相当沉寂,远不适应它应有的历史地位。古代散文,读懂不易,通读更难;人有风格,代有流派,其继承演变、发展创新,更是错综复杂。要理顺这些关系,弄清几百个作家,读懂几千篇(部)作品,非下深功不可。15年前,与舒芜闲聊,因他是桐城派方苞的后人,曾建议他写一部中国散文史…  相似文献   

5.
浅谈散文的节奏美马冬芳,杜光义可以这样说,一篇散文(主要指有别于小说、戏剧等狭义的散文)要是没有节奏美,决不是一篇好散文。刘大说:“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丝繁奏中,必有希声窈渺处。”“希声”,是乐声中的“至微之声”,用以比喻文章的节奏,好象有点玄乎。其...  相似文献   

6.
陆文夫同志的第一篇小说《荣誉》,写于1954年,发表于1955年,距今已有三十年历史。三十年来,据现在所能找到的材料统计,他共发表短篇小说38篇,中篇小说两部,合计五十多万字。还有差不多数量的散文、随笔、文艺论文、报告文学等。三十年写这样数量的作品,不能算很多。但仔细算算,三十年中允许他握笔的时间,实际只有十五年。第一阶段是从1955年到1957年。三年时间中,共发表小说十二篇,十万字左右。以后是被错误地划为所谓“探求者”小集团成员,挨批,下放,搁笔三年。1960年,他重新开始创作,到1964年,共发表小说13篇,合计十一万字。在这期间,他还写了两个中篇,在十年动乱中遗失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找到一个(即《有人敲门》),于1982年出版。这样,在这四年中,已发表的小说,合计是22万字。从1964年开始,他又不能表小说了。一直1978年才第三次握笔。到1983年为止,五年中共发表短篇小说13篇,中篇小说一部,合计约二十四万字。这些数字,没有包括其它类型的文章,也没有包括写好但在十年动乱中遗失的作品。这样一算,陆文夫同志可说是相当勤奋的作家。  相似文献   

7.
<宦娘>的本事至少有三个.考察它的本事,就发现<宦娘>从本质上说不是一篇爱情小说,它应该是一篇地道的友情小说,或者说它写了爱情又写了友情.<宦娘>中采用了"琴"和"筝"这两个古老物象,一般说,琴代表友情,筝代表爱情.  相似文献   

8.
艾煊的散文写作,比起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实在不能称得上是丰产丰收。建国三十余年,只出了两册集子《碧螺春汛》和《雨花棋》。然而集子里那一篇篇清新淡远的散文作品,却是比小说更无保留地洞开着作者的心扉,你一眼看到的是那颗有力地搏跃着的、充满恳挚、深沉情爱的心! 读艾煊的散文,我常有发现:他把他小说家的特质带进了他的散文写作。这可能与他散文中较多写人有关。本来,散文和小说就是过从甚密的紧壁邻居,尤其写人散文。这二者的分界,到现在文体家们也不一定能真正说清。大略小说讲究缜密的结构、完整的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云云。但近年来我国文坛上涌现的锦簇花团般的“散文式小说”、“诗化小说”、“情绪或心境小说”等新观念和公认的创作实绩,却更加模糊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对照之下,艾煊散文的小说特点就更加明显了。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一篇不到一千字的小说,它发表以后曾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在一九二四年《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呐喊>的评论》的文章,它的作者认为《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是“不能说是小说的,并且即称为随笔都很拙劣”。以后,在三十年代,又有人把《一件小事》列为鲁迅小说中“写得特别坏,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的作品。他们对《一件小事》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茅盾在一九二八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10.
这个题目,人们还没有专门研究过,多少年来,人们注重研究的是朱自清的散文和诗歌创作,这当然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朱自清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同散文和诗歌相较,他的小说创作,不仅篇幅少,甚至其中两篇,可以当作散文来读;而且,朱自清本人对此也多所不满意,他说:“我觉得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当然不完全是自谦之词。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特长,对各种体裁都能技巧娴熟并且成就卓著的作家毕竟是少数。虽然如此,朱自清的小说却别具风采。研究他的《别》、《笑的历史》、《飘零》和《阿河》等小说,对于研究朱自清的早期  相似文献   

11.
路翎的《求爱》是同名短篇小说集中的一篇.这本集子中的作品有二十三篇,写于1944年到1946年之间.作者曾说:“这些小说里所写的都是攀住历史的车轮的葛藤,但既然是在生活着,这里面是有着力量的本身.”路翎自己曾有过一次没有开花的爱情,那是他的初恋,那位小姐叫李露玲,后来和路翎的一位“挚友”结了婚.“路翎”这个笔名,就是为了纪念这次没有开花的爱情.这篇小说写于1946年,带有契诃夫式的阴冷.路翎在1943年下半年,曾读过不少契诃夫的著作.路翎曾说:“契诃夫写平凡的小人物们的命运,看似冷静,骨子里则是火辣辣的,因为作者参加到人物中间去,与他们同悲同喜.”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文学史上不少作家走上文学道路是从写散文起步的,冰心发表的处女作是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巴金写出第一部小说前就完成了散文集《海行杂记》,许钦文则说:“我在开始做小说以前,是写了  相似文献   

13.
陈世旭 《社区》2010,(14):20-20
明代书法家韩道亨的《草诀百韵歌》以“草圣最为难”一句开篇,讲的是书体。若论单个的字,则显然最难写的是“人”字。“人”字只有两笔,从书法角度讲,字的笔画越少,越不容易写好。然而,真正难写的“人”字,是从社会学角度讲的那个“人”字。日前,有朋友从网上给我发来一则关于“人”字最难写的文字,将社会学意义的“人”字作了相当广泛深入的解读,主题是“人”字的两笔有一笔没有写好,便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人生。行文简洁明了,议论十分精彩,姑作适当整理删节。援引于此,与各位分享。  相似文献   

14.
阿·敖德斯尔是内蒙古老作家之一。他在五十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写出了许多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已成为蒙古族文坛上的著名小说家。但他也写了许多富有草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散文。他同玛拉沁夫、安柯钦夫一起,对蒙古族当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的散文已汇集在《银色的白塔》散文集里。下面介绍他早期的五篇散文佳作。一、《银色的白塔》《银色的白塔》一开始就用亲切的记忆写白塔远景: 巴林北部哈日干台山和赛罕汗山之同是一片富饶的绿色草原。一座银色的白塔在绿色草原的薄雾里闪烁发光,象一根玉石雕成的擎天大柱,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古来有名的辽代的白塔。那儿是我的故乡,所以我常亲切地想起这座银白色的白塔。  相似文献   

15.
浅论散文的节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需要有一定的节奏。一篇散文(主要指有别于小说、戏剧等狭义的散文),要是没有节奏美,就不能算是一篇好散文。一篇散文,有了好的内容,美的意境,巧妙的构思,还需要有鲜明的、与内容和意境合拍的节奏,才能使人越读越有味,不仅使人知其理,会其意,且亦情随之转,神随之移,身心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散文不讲究节奏,则  相似文献   

16.
多年前初读《狂人日记》,茫然不解。后来读了一些解说性的文字,仍多不解之处。鲁迅自己说这篇小说是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罪恶的,可是看一些解说性文字,揭露家族制度一项似乎没有着落——在这篇小说中,是怎样揭露家族制度的呢?小说写:四千年历史每一页都是“吃人”两个字。所谓“吃人”自然不限于真地把人肉送到嘴里。吴虞写过《吃人与礼教》一文,意在为《狂人日记》作疏证,其中广泛搜罗历史上吃人肉的记载,于揭露礼教有意义,若以论小说,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散文重要》收集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笔谈散文》,也收集在他的((小花朵集》。这篇谈“散文重要”的文章,本身便是一篇言简意明清新朴素的散文。全文不到二千字,却就散文的重要性,散文的特点,写散文不难,散文是其他文学作品的基础等等几个  相似文献   

18.
从1978年底至1986年10月,近八年的时间,巴金除因摔伤住院而不得不搁笔数月外,他忍受着年老体衰和多种病痛的折磨,以惊人的决心和毅力,每次写上千字,有时一、二百字,终于完成了150篇、45万字的散文随笔,汇合成总名为《随想录》的巨制。在“总序”中他申明:“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这些文字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  相似文献   

19.
废名是京派小说最早的一名作家,湖北黄梅县人,五四时期曾在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参加过语丝社,在语丝周刊上登载《竹林的故事》等作品,1925年10月,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呕竹林的故事》,因为多写“乡村的儿女翁媪之事”,可以归入当时乡土小说的范围。众所周知,“五四”时规的散文创作大家该算是周作人了,他的冲淡平和的“美文”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作家,俞平伯,朱自清等大散文家无一不受其必响,但这都是在散文小品领域内的继承,而在小说领域内继承这种美学风格的作家要算废名为最著名.周作人在三十年代说过他的得意门生只有二…  相似文献   

20.
一准确地说,每一种文学样式都同时有“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而且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包容,很难截然分开。但某一文学类别或在其某一时期内,对这两个问题的侧重会有所不同。以小说和散文相比较,人们对小说的“写什么”和“怎么写”大体给予了等量的关注;而散文,则往往漠视“怎么写”。新时期以来,关于小说“怎么写”的研究已十分深入,论题遍及小说艺术的各个层面;小说作者不断琢磨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艺术风格,并不断作出新的实验,表现了强烈的自觉的文体意识。散文则不同,长期以来,有关散文的话题主要还是在“写什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