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则天、上官昭容作为唐代政坛的风云人物而受到普遍熟悉,但两人作为诗人的一面很少为人所关注。本文对两人诗歌用韵情况进行分析,运用与《广韵》和王力考证的隋-中唐音系进行比较的方法,得出两人用韵的一些特点。武诗中支脂之与微韵同用、庚耕清韵与青韵同用,上官诗中庚耕清韵与青韵同用,这种现象与《广韵》的独用同用不一样,与王力先生《汉语语音史》中隋-初唐音系韵部归并也不相同。为研究初唐语音的变化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2.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汉语史共分四个时期,公元四世纪至十二世纪为中古时期。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由陈彭年等人重修的《广韵》,则基本上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语音系统。梁代自公元502年武帝始,至557年敬帝止,其间56年自在中古期内。因此其诗歌用韵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因《广韵》反映的是历时800年的语音现象,短短几十年的梁代在时间上只占这一历史时期的十四分之一,故其诗歌用韵与《广韵》音系又稍有出入。本文试图通过以下两种比较,对梁诗用韵与《广韵》音系具体有何出入,作些探讨:一、《广韵》韵部的同用、独用与梁诗用韵的比较:二、《广韵》中部分多音字与以其为韵脚的梁诗韵字的比较。所据材料即丁福保辑录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的“全梁诗”。  相似文献   

3.
陈子昂 ,古文运动倡导者 ,现存诗 12 7首。本文对其诗用韵情况进行分析 ,运用与《广韵》和王力考证的隋—中唐音系进行比较的方法 ,得出陈诗用韵的一些特点 ,这对于研究初唐时期的实际语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李世民现存诗歌98首,其诗歌用韵,可以归纳系连出21个韵部,基本与王力先生考证的隋一中唐音系相吻合,但是偶有出韵之处。李世民诗歌用韵情况对于全面地考察隋一中唐音系,特别是初唐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音韵学角度,采取排列韵谱的方法考察了唐代诗人李白近体诗的韵系及其与隋唐语音和韵书的关系,发现李诗用韵与《广韵》韵目下所注同用、独用的规定基本相符,唐功令和宋景德、祥符年间所定的“悬科取士,考核程准”基本一致,戴震所谓“《广韵》同用独用之论乃唐初功令”大体上与事实相符。李诗支脂之三韵通押,似能说明王力“杜甫时代唐韵中的支韵尚未与脂之相混”之说可以商榷。李诗数处借韵,显示此种押韵法并非如通常所说──“始于中、晚唐”,确切地讲,应是始于盛唐。此外,李诗用韵与《平水韵》极其接近,对我们研究《平水韵》,考明《平水韵》的形成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益诗歌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现存174首。通过分析其诗的用的情况,可以看出其诗各韵部合用独用与王力先生《汉语语音史》中考证的隋—中唐的音系基本相符,也有一些韵例与晚唐—五代的音系相同。  相似文献   

7.
中唐诗人贾岛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影响很大。在对其诗歌进行穷尽式调查的基础上 ,映证了王力先生考证的隋 -中唐音系的正确性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面貌  相似文献   

8.
曾巩律诗用韵考之于《广韵》,其四声同用独用例有独特之处:用韵广而严,但又不囿于成规。东冬同用,初露韵部合并的端倪;文魂、真臻魂,支灰、鱼支等各自通用,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语音的某些特点。这些都为研究当时语音演变规律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9.
一、章碣诗歌韵部 章碣诗歌用韵极严格,按照王力先生《汉语语音史》上卷第五章《晚唐一五代音系》的韵部。现归纳如下: (一)阳声韵。1.东钟部(1)东韵:红、空、风、聪、中、骢、东、宫。2.寒桓部(1)寒韵:难、寒、看、珊、残、漫。(2)翰韵:(仄声)畔、岸、看(去声)、算。3.阳唐部(1)阳韵:芳、郎、棠、方。4.庚青部(1)庚韵:轻、行。(2)青韵:扃、厅、醒、青、溟。庚青韵同用一次。5.元仙部(1)元韵:门、源、孙、言、村。  相似文献   

10.
<正> 1.1 遇摄辖《广韵》鱼、虞、模三韵。传本《广韵》卷前韵目下皆注独用、同用之例,如“鱼”下(举平兼该上、去,下同)注“独用”,“虞”下注“模同用”即是。此类规定皆为诗人作诗押韵而设,如谓鱼韵字只能与本韵所属字为韵,是谓“独用”,虞、模韵字则可彼此相押韵,是谓“同用”。作诗押韵,旨在求语音和谐,增加音乐美,故必须字音相谐乃可为韵,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唐人之诗,并不率尔为韵,其常相通押之韵脚,自应同归一韵。倘韵书所定同用、独用的规定与诗人用韵不一致,则说明韵  相似文献   

11.
中古三等韵十介音的前移和保留黄笑山1.0本文所说的“中古”包括《切韵》时代和中唐一五代两个阶段。《切韵》成书于隋代,但并不能代表隋代长安音,它的语音系统是以六朝以来形成的文学语音作基础的。齐梁陈以来的诗歌用韵的情况跟《切韵》音系相当接近,直到初唐玄应...  相似文献   

12.
《广韵》的韵类,如果按等韵学上的划分,可以分为“一、二、三、四”四等。这四类韵之中,以三等韵的韵数为最多。其与声母结合的形式也最为复杂,因而在等韵图上的表现也最为纷繁多样。《广韵》音系和等韵学上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多与三等韵有关。汉语语音的演变,从古到今的时代变化,从南到北的地域变迁,也以三等韵的变异为最大。因此,三等韵的探究,成为汉语音韵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打算就中古时期《广韵》音系中三等韵的若干问题作一个比较仔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比较研究《王三》、《广韵》的反切,有助于全面认识《切韵》、《广韵》音系的继承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特殊反切,有助于观察到语音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细微现象,有助于更为合理地整理其他典籍中的语音系统,因而对中古语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清代以来,学者们十分重视《广韵》的校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黄侃继承清代传统语言学成就,在《广韵》校勘及其音系研究上开掘甚多。黄侃独特的批校方式,与清儒迥然不同,他把校勘重心放在《广韵》音系的整理上,归纳《广韵》韵类与古韵的关系,梳理《广韵》又音,探寻《广韵》韵字与《说文》的关系,阐释文字孳乳变易过程,努力使《广韵》研究与《说文》《尔雅》结合在一起,使得音韵、文字、训诂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系统。所以,黄侃不仅校勘《广韵》,而且通过校勘《广韵》进行音韵文字的综合研究,以探讨《广韵》当时编撰上的问题。文章循此思路,把研究重点放在黄侃与陈澧《广韵》音系的比较上,并就陈澧《切韵考》中的《广韵》韵类与“增加字”等与黄侃批校之关系做了深入探讨,从而全面展现黄侃音韵学之渊源,总结黄侃校勘中之得失。  相似文献   

15.
《博雅音》声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雅》原名《广雅》,隋避场帝扬广讳改名《博雅》。《博雅音》是曹宪为《广雅》作所的音释。曹宪,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关于《博雅音》的撰写年代,周日唐书·儒学传》卷一百八十九载:“……宪又训注张揖《博雅》,分为十卷。杨帝令藏于秘阁。”据此,知《博雅音》写成于隋大业年间,即公元前605年~公元617年之间,仅比陆法言于公元601年写成的《切韵》时代稍晚、这样,《博雅音》不仅是研究隋、唐时期语音的重要资料,而且是印证《切韵》音系的重要材料。关于《博雅音》音系,已有厦门大学黄典诚先生作过整理,但黄先生的主要兴趣在…  相似文献   

16.
孟浩然是唐代的重要诗人之一。唐代在汉语语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一阶段的汉语语音有许多重要的发展变化。通过对孟浩然诗歌的用韵进行分析,并以之同《广韵》相对比,发掘孟浩然诗韵中所体现的独特语音规律,指出了它与隋唐音系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僧侣诗人的用韵往往会有出韵的表现而显得比较特别,这些出韵的表现常常是诗人受自己方音影响的结果.对唐末僧侣诗人贯休的诗歌用韵情况做穷尽式地考察,并参照《广韵》独用、同用的规定,统计其韵部通押的各种情况和通押比例,归纳出其诗歌的韵部.同时,就所得的韵部与中唐26部诗韵,晚唐僧侣15部韵以及宋代通语18部词韵的异同点进行了探讨.重点是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以及诗人的方言,对诗人用韵中的出韵、特韵现象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这些特韵通押是有方言语音基础的,它们是诗人方音的流露,说明了僧侣诗人用韵常有以方音入韵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试说汉语语音史上的几个“为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星先生在《天津师大学报》1982年第1期上发表了《汉语古音研究的过程和方向》一文,提出历史上的汉语有两大方音音系:一是秦洛方音,一是燕代方音。笔者认为此说关系重大,汉语语音史上许多似是而非,笼统模糊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切韵》、《广韵》与《中原音韵》差别非常大?为什么现代汉语语音明显地分为南北两大块?为什么文  相似文献   

19.
《王三》和《广韵》的语音差异导致了两书韵类系联上的差异和某些义项甚至词语的漏收,涉及俟母是否独立的分歧和典籍音系的整理标准问题。同时,两书语音上的差异对中古音的研究具有极大价值。因此,这些语音差异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它们对韵书的编撰及后代学者的语音研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元曲选》用韵经系联得19部,除了个别通押和出韵情况,与《中原音韵》高度相符。与元刊本及脉望馆本元杂剧相比,《元曲选》的用韵与《中原音韵》更为吻合。臧懋循对《元曲选》的删改反倒使其音系与《中原音韵》更为一致,因此,《元曲选》的用韵可以代表元代的语音,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汉语语音史研究的语料。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臧氏的删改虽没有改变其音系,但也湮没了一些语言现象,如通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