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阳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3):98-101
各国法律及有关国际公约对违约救济的主要方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各国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其规定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差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的繁荣,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很容易为金钱赔偿所弥补,故损害赔偿日益成为最广泛、最主要的救济方式,而为各国法律所普遍确认。 相似文献
2.
杨凝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9-111
伴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及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商务合同应用领域中电子商务合同的违约救济方式这一法律研究课题已经成为研究重点。从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意义出发,明确了电子商务合同定义及性质,并对电子商务合同的各国法律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着重论述了电子商务合同特有的违约救济方式——电子自助及其在线解决机制等。研究电子商务合同特有的违约救济方式,对我国电子商务合同违约救济方式法律应用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克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4):27-29
文章分析了预期违约的含义、构成要件、救济办法。作者认为,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示将不履行合同的义务。其构成要件有三;当事人订的合同有效成立;此种违约发生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必有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4.
崔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二、涉外合同准据法的历史沿革合同必须受一定的法律支配,否则将得不到法律的认可而无效。如果合同的当事人是同一国家的人,该合同在当事人所属国订立并履行,那么,该合同必然受该国法支配。若合同在一国订立而在另一国履行时,该合同就涉及到两个以上国家的法律。这时,对当事人来讲,到底适用何国法来赋予合同以拘束力?对法院和仲裁机构来讲,适用何国法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解决纠纷?这就产生了涉外合同的适用法律问题,即涉外合同的准据法问题。 相似文献
5.
徐德林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2)
在涉外经济合同英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遵循一定的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由于英文涉外经济合同的特殊性,译者应力求忠实于原文,将原文的内容充分表达出来,无任意增减删略或歪曲背离;使用规范的译文语言形式,简明易懂,文理正确,严谨通顺,无生硬晦涩之处。翻译时,应灵活运用词义选择、含义引伸、增词减词、变译、重复与省略、长句等技巧 相似文献
6.
<正> 涉外合同的成立应具备一系列要件,合同成立后还有许多因素影响合同的效力。这些要件或因素往往涉及许多国家的法律。那么,究竟应适用合同的准据法来支配合同的所有问题,还是把这些要件或因素分割开来,使某些方面受合同准据法支配,而另一些方面受其它法律支配。故此,产生了合同准据法到底应支配合同的哪些方面的问题,即合同准据法的适用范围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述涉外知识产权转让合同法律适用的特殊性为转让标的具有地域性、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以及转让合同与知识产权效力之两分性。分析国际合同准据法的一般适用原则,分别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指出一般原则在涉外知识产权转让合同中的适用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特征履行说。提出确定涉外知识产权转让合同法律适用的思考分别为以意思自治原则为基础、标的与合同效力法律适用两分法以及特征履行理论应充分考虑知识产权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徐琴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5):99-102
我国合同法有限制、创造性地吸收了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规则,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预期违约制度。合同法总则第94条第2项以及第108条明确规定了预期违约的救济方法。文章在分析预期违约救济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现楼按揭贷款预期违约救济方法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9.
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合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合同双方都必须遵守的标准.本文从合同的定义出发,通过对环境和合同条款本身的研究,提出了合同外围约束和条款约束的概念,进而深入探讨了合同约束体系的情况,研究了合同对当事人的约束,给出了合同约束体系的结构及其建立程序,探讨了从合同约束体系角度识别承包商违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康铭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2-64
精神利益合同中一方当事人违约造成对方精神利益损害的,受害方如何主张损害赔偿不能一概而论。当违约方的行为构成侵害人格权时,受害方可依据《民法典》第996条主张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当违约方的行为不构成人格权侵权时,应根据合同履行利益中精神利益的占比将精神利益合同类型化为纯粹精神利益合同和非纯粹精神利益合同,分别讨论二者违约救济的必要性。纯粹精神利益合同中,受害方主张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具有合理性;非纯粹精神利益合同中,只有当缔约人“追求精神利益”之动机成为交易合同内容时,该精神利益的损失才存在通过违约责任进行救济的必要性。《民法典》第584条中的“损失”应当包括精神利益的损失。故当违约方的行为不构成“侵害人格权”时,非违约方可依据《民法典》第584条主张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1.
陈晨 《中华儿女(海外版)》2002,(9)
一则典型案例 2000年11月,东风百货商场与大明电器集团订立空调购销合同,约定由大明电器集团於 2001年5月底交付柜式空调500台给东风百货商场,每台价格4000圆,东风百货商场向大明电器集团交付20万圆定金。2001年3月,气象部门预测当年夏天将持续高温,因而大明电器集团的柜式空调被商家订购一空,且定价达每台5000圆。2001年3月底,大明 相似文献
12.
分析比较涉外商务合同中英汉语言的不同特征,以商务合同翻译实践中的典型示例为依据,从词汇、句法、语篇以及文化信息传递四个方面,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具体合同文本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英美合同中的救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笑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美国的《合同重述》是这样定义合同的:“一个合同是这样一种或一系列许诺,违背它,法律将给予补偿;履行它,法律将通过某些方式确认是一种义务。”这里的“补偿”,也就是法律对违约的救济。各国法律对救济方法的规定都是谋求尽可能的公平和公正;不仅对受损方,而且对违约方,谋求有益于整个社会。英美是判例法国家,其违约救济方法上很多规则的创立和完善都是借助于判例的,颇有其特色。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4.
徐琴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2):86-88
我国《合同法》引入了具有典型英美法传统的预期违约制度。预期违约规则对我国现实经济活动产生积极意义,并完善了合同法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引入该制度的必要性及其制度价值。文章重点论述了预期违约制度对合同保全制度的弥补功效。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人开始选择旅游来缓解工作压力。与旅行社订立旅游合同是较为常见的方式,但旅游合同的违约行为却常常导致精神损害的发生。这类因违约行为而产生的精神损害问题在国外的立法中已有所体现,而我国立法对此问题的缺失,导致实践中相同案件的处理结果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6.
PPP项目合同公法、私法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合同争议包括民事争议、行政争议和特殊的民行交叉争议。面对如此复杂的争议,需要的不是民事、行政救济的分立,而是合作,思路上应变“取舍”为“综合”。如果合同产生的是民事/行政争议,则采用对应的民事/行政救济。如果产生的是民行交叉争议,考虑到一元救济既无法解决全部争议,又产生争讼、避讼风险,而分别审理本身难度较大且可能导致缠讼,因此应综合民行争议之关联、权益救济之需求与司法体制之现状,采用合并审理的办法,允许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民事附带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正> 根据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规定,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卖方负有两项基本义务:按照“公约”和合同的规定提交货物,移交一切与货物有关的单据并转移货物所有权是为交付货物义务;交付货物须与合同所规定的数量、质量、规格等相符是为货物契约适格性担保义务。此外,卖方还负有货物所有权瑕疵担保义务,即担保所交付的货物中不存在任何不为买方所知的留置权、抵押权等第三方权利要求,并保证其货物所有权不受任何第三方追索。卖方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履行中,如果违反“公约”及合同规定,不履行他在合同和“公约”中的义务,就应当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俄罗斯高校从事教学及其它工作已经一年,其间,目睹并参与了一些涉外合同的制作及实施。笔者深切地感到:影响涉外合同履约的原因很多,但从写作角度看,涉外合同写作的错位是影响履约的一个重要原因。依笔者之见,涉外合同写作的错位有三种情况:心理错位、语词错位、时间错位。 相似文献
19.
王婉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2):70-74
效率违约理论是英美法系合同法关于违约的一个基本理论。该理论体现了违约责任的补偿功能,不违背道德基础,并且有助于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维护个别公平正义。虽然具有个人理性基础的狭隘性和价值目标的单一性等局限,但效率违约理论的合理性大于其局限性,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有必要借鉴该理论的效率原则和经济分析方法来克服我国《合同法》的局限性和改进违约责任理论 相似文献
20.
范烨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合同欺诈行为作为一种违法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秩序,还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本文主要分析了合同欺诈行为的本质特征,并阐明了我国现有民事法律对合同欺诈的有关规定,以利于在实践中辨别出合同欺诈行为,避免或减少损失,以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