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玻尔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而互补原理又是他的重大贡献之一。互补原理是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支柱。可见正确地分析评价互补原理及其哲学解释以及探索量子力学的本质,规律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过去都把互补原理理解为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点,使得人们总认为玻尔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一个渺小的哲学家,至今学术界对于互补原理的评价仍存在严重的分歧。本文试图从互补原理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出发,对围绕互补原理及其哲学解释的种种争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阐明互补原理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百年之前,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对应原理、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波尔本人也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纪念玻尔模型问世100周年,2013年12月3日至6日,哥本哈根大学主办了一次名为"开放世界:玻尔思想之光中的科技和社会"的国际会议。主办  相似文献   

3.
玻尔哲学思想探微李群玻尔作为哥本哈根学派的领导人,不仅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深刻地批判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科学观念,提倡科学中的辩证思维,对于十九世纪末的科学思想革命也作出重要贡献,从而对现代科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玻尔的科学哲学思想。一...  相似文献   

4.
库恩提出的"不可通约性"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科学革命前后的理论存在连续性。从近代光学发展过程可以看到科学革命中存在连续性,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也为理解科学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若从互补原理的视角看待不可通约性,可以得到"不可通约性"是有其所适用的条件和基础的,对"不可通约性"也需要做出限制和改进,以使其适用于新的科学和哲学情境。  相似文献   

5.
玻尔的对应原理在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之间建构起了一种独特的对应性,这一物理学原理为重构科学和宗教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启发式的形式类比.这种类比体现在玻尔的对应原理所蕴涵的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的矛盾性、并行性、互助性、相通性同科学和宗教的冲突、自主、对话、整合的一种对应.依照这种对应,便可确立起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对应原理.科学和宗教的对应原理整合了关于科学和宗教关系的传统划分,从而深化了科学和宗教的关系认识.  相似文献   

6.
从量子力学到鲍林的共振论:科学思想的传播与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期量子学说的形成和传播,导致了玻尔—索末菲原子模型的形成。但新量子力学的兴起却导致了玻尔—索末菲原子模型的破产和薛定谔原子模型的形成。鲍林一开始就意识到量子力学对于化学的重要性,在海森堡、海特勒和伦敦的研究基础上,他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共振论,而且使之得到了有效的传播。通过对量子力学和共振论进行历史分析,可以发现,科学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进化,化学翻译者鲍林是量子力学通向化学的桥梁。鲍林的研究方法和传播策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波尔的“互补原理”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但也有其局限性。波动性与粒子性、实在性与潜在性、因果性定律与统计性定律、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等存在着互补关系。“互补原理”揭示了相互矛盾的原理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它是正确理解自然界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与玻尔物理实在观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因斯坦和玻尔都是实在论者 ,持有物理实在观。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实在是定域的、可分离的、因果决定论的 ;玻尔则是在量子力学的科学基础上认为物理实在是非定域的、不可分离的、统计决定论的。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当代物理学的尖端学科——量子力学①诞生了。玻恩为了把它的形式体系与实验结果联系起来,于1926年提出了几率解释。这样,量子力学不仅有了丰富的实验材料,精确的数学形式,而且也有了把二者精确地联系起来的几率解释。但是,它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原则,还仍然是一个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玻尔于1927年春提出了著名的“互补原理”。它的基本思想是:要完整地再现微观实在性,必须首先考虑到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必须使用两组互相排斥、互相不能归结,而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经典物理学概念。这些概念的相  相似文献   

10.
物理与哲学     
杨向奎教授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多年来运用哲学理论潜心研究自然科学中的某些重要理论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文就是其中之一.现予发表,以飨读者.本文指出,海森堡的量子力学是波粒二重性,并提出测不准原理.这本来是试验技术问题,提高到认识论的水平,再加上玻尔的互补原理,遂构成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思想.但同时期的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不同意他们的理论,即使是量子力学大家薛廷谔也不同意.事情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影响至今犹在.作者在不同的争论中选择了波粒双重性理论,并试用新的数学表达式,使这已经成为“经典力学”的学说更加活跃起来.在这个数学表达式中,本文也用了矩阵代数,并认为,在“二元合成”(波粒)的元素中,用矩阵方式也许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1.
“互补”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为了解释波粒二象性之谜而提出的著名原理。后来,他把这一原理 发展为一个普遍的认识论原理。 玻尔的互补原理包含着互斥和互补两个方面。“互斥即互补”,类似于“相反相成”。是适合现代自然科学发展阶段,合乎辩证法的科学思维。它主要启示人们要善于从对立中发现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即从对立中去把握同一。 互补方法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原理的基础上,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体现和生动运用,因而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大量事实证明,它是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但不能把它视为解决各种矛盾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哲学视角探究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有助于重新肃清量子力学中存在争议的基本问题。关于量子力学是否完备的问题,自1935年至今仍处于被热烈讨论的氛围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爱因斯坦直到晚年仍不赞同玻尔等学者对他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论证的驳斥,因为在他看来,解决这个问题得依靠逻辑。逻辑是关于推论的科学,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爱因斯坦的完备性论证是基于其认识论的本质而构建起来的推论。基于此,本文从完备性的内涵出发,从分析哲学视角考察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推理,揭示了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具有两个层面的深刻内涵,即波函数Ψ和物理实在的对应关系的内在完备性、物理体系和物理实在的可描述性关系的外在完备性,并据此重新从分析哲学视角阐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相关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狄拉克和海森堡,前者治学大胆,后者治学严谨,两者各有千秋,相得益彰。本人仅从治学方法的角度,做一点辩证的思索。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是科学史上的大革命时代,物理学晴空上的两片云朵,骤然化为漫天乌云,卷起一场急风暴雨。爱因斯坦、玻尔迎看科学的雷鸣闪电而抉摇直上,成为这一时代的两位巨人。时代造就巨人,普朗克·德布罗依,卢瑟福、玛丽居里、海森堡、薛定谔、泡利、费米、狄拉克,在爱因斯坦、玻尔的指挥下,演奏了一曲现代物理学的英雄交响乐,创造了现代自然科学的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这里,不仅留  相似文献   

14.
尼尔斯·波尔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对量子理论的杰出贡献是举世公认的.然而,他的哲学观点,特别是他在量子力学解释中所倡导的互补原理,却是长期引起争论的问题.在我国学术界,过去有一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对互补原理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我认为,互补原理的哲学观点并不是唯心主义,而实质上是一种新形式下的康德主义;对于互补原理应取具体分析态度,一方面要肯定它所包含的辩证法因素,另一方面又要纠正它带有不可知论倾向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自1926年波恩提出他对波函数的几率解释以来,关于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引起了人们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是时间长,从量子力学诞生的第二年起,一直延续至今;二是规模大,不仅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无一例外,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物理学新秀们参加;二是规格高,争论双方的主帅一方是爱因斯担,另一方是玻尔,都是本世纪之科学泰斗;四是影响广,这场争论不仅促进了现代物理学理论的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16.
玻尔在科学观念上实现了从微观现象个体性概念到系统目的性概念的过渡,实现了还原论与机体论、因果决定论与目的论的“两性相通”。这主要基于他对微观现象个体性之观测条件及量子力学形式系统之操作定义的互补解释。在这里,因果分析方法具有根本上的局限性,并与目的论整体方法之间保持特定“张力”,个体性的“定态”与“跃迁”概念同作为目的性概念基础的结构稳定与变换思想具有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不能谈论的东西, 人必须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 EPR 佯谬是爱因斯坦(A.Einstein)与波多尔斯基(B.Podolsky)、罗森(N.Rosen)合写的一篇论文《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否完备》中提出的。该文发表在1935年5月15日出版的美国《物理评论》上是爱因斯坦与玻尔(Niels Bohr,1885—1962)两位科学巨人在长达半世纪的关于量子力学哲学诠释论战中的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它不仅涉及到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也涉及到关于哲学基本出发点等根本问题。50年后的今天,虽然爱因斯坦与玻  相似文献   

18.
玻尔在科学观念上实现了从微观现象个体性概念到系统目的性概念的过渡,实现了还原论与机体论、因果决定论与目的论的“两性相通”。这主要基于他对微观现象个体性之观测条件及量子力学形式系统之操作定义的互补解释。在这里,因果分析方法具有根本上的局限性,并与目的论整体方法之间保持特定“张力”,个体性的“定态”与“跃迁”概念同作为目的性概念基础的结构稳定与变换思想具有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19.
对应原理最初是在20世纪初由尼尔斯·玻尔提出的,但是由于后来的很多学者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这一概念的内涵,所以从现代的视角出发的对应原理应当得以更加广义的理解。以波兰哲学家克拉杰夫斯基为代表的学者采用“连续性”的对应原理处理科学发展模式和绝对真理的理解等科学哲学问题,而另一种“突变性”的对应原理则不仅在量子力学发展初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它作为多种非经典逻辑的通用原理,在理解非经典逻辑与经典逻辑的关系以及猜想非经典逻辑的新规则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辩证法和系统论将物质客体的性质划分为内在性质和关系性质,并将这种划分推广于物质世界,将它的性质划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认为二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种划分对于讨论量子力学哲学有重大意义。爱因斯坦的实在论强调内在性质,是实体实在论,玻尔的实在论则是关系实在论。他们之间的分歧还在于没有认识量子世界与宏观世界在实在性上的区别。本文作者提出多层次物质观和多角度的科学实在论,同时承认量子世界、经典世界、现象世界、经验世界和理论世界,并强调它们在实在性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