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京雨 《领导文萃》2013,(14):7-22
如何看待当前反腐败形势,特别是腐败易发、多发的现象?如何看待腐败的严重程度?如何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后反腐败之路?党的十八大提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反腐战略有哪些重要意义?针对这些问题,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何增科谈了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廉洁自律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一个战胜腐败心理的过程。大量腐败案件的研究表明,腐败者的腐败心理呈渐进式演变。构筑反腐败的心理防线,是从源头上建设反腐败体系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最大的危险     
赵义 《领导文萃》2011,(13):24-25
3月1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提问时.温家宝说到:“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对于腐败的危害和反腐败工作的地位,执政党一直都有明确的主张:“反对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4.
可怕的腐败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被称为"古老的顽疾".从私有制社会产生和政治权力出现之后,腐败现象就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挥之难去,腐败与反腐败构成了人类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极其鲜明地指出了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和重要性。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然而要想有效地反腐败就必须了解当前腐败的特点。了解了特点,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我国当前存在的腐败现象,表现形式虽多种多样,但大体可以分为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及生活作风、社会道德腐败三大类。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腐败的三个重要特点(一)权力成为腐败的重要手段。权力是腐败的重要前提条件。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而设在掌握政治权力的人和拥有财富的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方用政治权力去换取…  相似文献   

6.
张宝林 《领导科学》2001,(18):48-49
腐败成本是指腐败分子在进行权力与利益的交换时所作的投入,或者说所付出的代价。从一般意义上说,腐败成本表现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态,主要构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名誉成本,是指搞腐败行为者所付出的名誉代价,主要有政治声誉、道德声誉等。二是纪律和法律成本,是指搞腐败行为者所要承担的纪律和法律方面的风险和代价。三是经济成本,是指搞腐败行为者所付出的经济代价。……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前30年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了对生产力的解放,那么后30年改革则必须以政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改革的精神开展制度反腐,恢复和重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制度反腐已成为党的十八大之后政治体制改革的试金石。33年的反腐败实践证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同步所造成的缝隙,恰是腐败滋生蔓延并易发多发的生存空间。展望党的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博弈论视角分析国有企业腐败与反腐败的混合策略博弈,给出其纳什均衡解、经济意义,在分析基础上提出反腐败途径,并介绍鞍钢反腐败工作的一些思路、做法,为国有企业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各种原因,党政机关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发现并采取各种措施,基本清除了腐败问题。回顾这一时期党中央反腐败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得出三点启示:一是反腐败不能消灭私有制经济,而是要推行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样既消除腐败产生的根源,也保持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二是反腐败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更要重视制度反腐;三是反腐败要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同时要坚持依法进行。  相似文献   

10.
许青云 《决策探索》2014,(14):52-52
秘书是领导者的助手和参谋,秘书工作辅助领导进行决策、指挥和管理,时时事事都关联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在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秘书在腐败与反腐败斗争中要经受更严峻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跌入腐败的深渊,在近年来查处的高级领导干部腐败案件中,秘书参与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1.
被称为"政治之癌"的腐败在中国的经济转型期日趋严重,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了威胁。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这一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对腐败的概念作了较为准确的界定;接着,引用国际透明组织的报告对中国与世界的廉洁指数作了论述;然后,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从腐败的成本——收益进行探讨,提出了一套较为符合中国实际的治理腐败的对策,以便从根本上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2.
反腐败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有序的公民监督是清除腐败顽疾的一剂良方,但在我国反腐败的现实情况中却存在着公民参与缺失这个难题。本文从公民参与角度出发,分析了反腐败斗争中公民参与缺失问题的成因,并基于此提出了提高反腐败中公民参与程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韶华 《决策探索》2011,(16):32-32
腐败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阶段,能否有效解决腐败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提出,第一次从理论上结束了把腐败现象看作是一种思想作风问题或阶级斗争表现的历史,推动了中国反腐败斗争从清官反腐、重典反腐、运动反腐到制度反腐的重大转变,使中国的政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4.
梁胜  傅翔 《决策探索》2003,(10):31-32
提起腐败,社会各界人士都切齿痛恨,即使一些腐败官员自己,在谈到腐败时也会拍案而起,慷慨陈辞,把腐败骂得一无是处,体无完肤.近几年来的全国性的反腐败大行动,确实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官场腐败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遏制并非根绝,仍有少数官员在顶风作案,不过他们变换了手法,使腐败变得更为狡猾和贪婪,让人不易觉察,甚至从"幕后走向了台前",由掩掩藏藏、偷偷摸摸到合法化、公开化、大众化,由个人行为、小团体行为到政府行为、组织行为、集体行为,应该说,这是在反腐败的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腐败形式.  相似文献   

15.
剧变社会期的中国腐败为什么反腐败呈现“长期、艰巨和复杂”的态势?为什么我们的几任国家领导人都发出了不反腐败要亡党亡国的警告?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要探索中国在社会转型期腐败发展、泛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新视野     
《领导科学》2015,(9):20-21
<正>重构政治生态的核心是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重构政治生态,实质上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治本问题,是以逐渐清除产生腐败行为的基础条件来构建清正廉洁的政治环  相似文献   

17.
反腐败,年年是“两会” 热门话题。政府反腐败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每年都曝光一些大案要案,人物的级别越来越高,涉及金额越来越大。党和政府对于反腐败的意义,认识不可谓不深,邓小平和陈云早就说是“亡党亡国”的问题;人民群众对腐败不可谓不痛恨,各级党政机关动用大批人力物力进行反腐败的调查和审理,不可谓不辛苦。1999年严厉打击走私,为政府增加了700亿人民币的关税收入,反腐败的成果不可谓不大。但腐败却实实在在地在恶性膨胀。狭义的腐败指利用公共权力非法获取个人利益,而在中国必须谈论“广义的腐败”,长期的腐败泛滥,严…  相似文献   

18.
漫天的传言和跌宕起伏的官场生态一次又一次锻炼了中国人的心理素质,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已经具备了消化腐败案件冲击的基础。从个体腐败到腐败的集团化和黑社会化,从厅局级到省部级,腐败在不断深化。同时,腐败从政治领域向社会领域蔓延,从官员腐败向民众腐败发展。更多的人不再只是痛恨腐败,而是忙着研究如何在腐败的前提下获取自己的利益。当人们都适应了腐败并努力寻求自己的腐败方式时,腐败便进入了它的最高形式,那就是社会腐败。  相似文献   

19.
智库     
《决策》2014,(9):9-9
新一轮改革是以反腐败开始的。腐败进入易发多发期,权力和市场的媾和,形成了一个相当稳定的利益格局。将反腐败作为这次改革的启动点是对的,因为它面对的就是既得利益集团这堵墙。现在不打掉这堵墙,别的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20.
社论社评     
用制度约束权力,使权力正确规范地行使;在法治框架下查处腐败,使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我们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