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格意义上的迷信的对象 ,是某种超自然、超逻辑、非理性的神秘力量。迷信者往往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同这种力量沟通。从性质上看 ,迷信具有非理性和盲目性 ,它不像科学那样是怀疑的和批判的。从迷信的内涵看 ,它不仅是一种认识 ,而且包含着许多情感的因素 ,并且和迷信者的意志相关。迷信与宗教有密切的联系。人们之所以相信迷信 ,有多方面的因素。要克服现代流行的各种迷信 ,需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积极培养科学精神和理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由于知识领域成为工具理性主导的市场,客观主义的科学标准成为衡量一切知识的标准,唯概念思维成为人们思维的“意识形态”,致使人文教育在整体上深深陷入唯概念的、唯理性的思维洞穴之中。出路在于立足于知识的“默会维度”来理解人文知识的特性,探索出符合人文教育特点的理论和方法。被忽略了的中国传统人文精髓———“象思维”———正是当代人文教育需要承继和复兴的智慧所在。  相似文献   

3.
现代新儒家的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家秉承其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其哲学上的先验性格和文化上的民族性格,极其强调教育的民族性,以道德人本主义作为教育理想。他们更加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本体价值(即目的价值),反对教育实践中的"科技至上"、"重理轻文"等唯科学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主要存在观念上的唯科学取向、内容上的唯知识取向、方法灌输化和组织形式化等弊端。高科技发展中面临的人文困惑和高科技内在的人文意蕴 ,都向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为此 ,必须反思传统教育观和科学观 ,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科学人文主义的科技观 ,并且积极建构适应时代精神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文化滞后现象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其根源在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长期统治。当代人文学者的历史使命在于将民主科学的现代人文思想努力普及开去 ,而加强人文教育和对大众文化进行人文提升是普及现代人文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从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成人文社会科学有其逻辑的必然,内在动因是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科学精神的成长。现代科学精神促成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化,使其具有越来越高的客观性和理性,在方法论上也越来越科学化。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科学存在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可能。  相似文献   

7.
在人文教育兴盛时期 ,强调理智的发展 ,大学教育表现为世俗化与民族化 ,形成了以造就“新人”为目的的教育思想。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科学教育的兴盛 ,人文教育开始衰落 ,大学教育演变成以培养实用人才和发展实用知识为目的。 2 0世纪中期开始 ,人文教育的复兴 ,使高等教育成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渗透 ,最终达到整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永恒主义课程观具有一些合理成分,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对当前我国的人文主义精神建设尤其是儿童读经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提倡儿童读经并非主张"经典唯上",不能忽略儿童的身心特点,只有将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等工程教育中专业过份分化所导致的毕业生应变能力差、适应面狭窄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就是对高等工程教育目标的深刻反省和重新构思,这对提高未来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让教育回归本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教育,在于近现代教育——科学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的人文教育的缺失。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的人,而当今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过分注重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严重分裂。时代呼唤人文精神,呼唤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重。因此,今天高等教育的任务更为明确和负有使命感:将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1.
人文社会科学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之相对应的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建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所重视。对理工类研究型大学而言,人文社会学科具有激发创新能力、促进学科融合和提升人文氛围等独特的意义。基于海内外两所著名大学建设人文社会学科的经验,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实际情况,对理工类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作出思考:将人文社会学科定位于对理工学科在“工具”、“视野”与“内涵”等层面具有辅助作用;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解决人文社会学科师资困难;全面促进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并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杂志 2 0 0 0年第 3期开展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科技创新”讨论。何中华认为 ,“科学”与“人文”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当二者相对而言时 ,科学作为人们在认知意义上把握世界的方式 ,属于认识范畴 ,人文指以信仰为特征的意义世界及其终极指向 ,它以超越理性认知为其特征 ,从而属于价值论论域。从陈述形式看 ,科学与人文体现了事实判断 (是 )与价值判断 (应当 )的分野。马来平认为 ,2 0世纪以来 ,科学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日常生活的主导和支配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此 ,科学更加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鉴于价值观对于人的活动的导…  相似文献   

13.
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的无产阶级举起义旗,将资产阶级政府赶出巴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所实行的选举制、监督制等新型的民主制“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评价。当然公社的民主制在人类历史上属于首创,它也有不完善之处。它过份强调民主,而忽略了民主基础之上的集中;它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同时把民主权利也赋予了自己的敌人,对反革命分子过份宽容。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危及了公社的生存。本文试图通过评析巴黎公社的选举制、监督制以求进一步了解巴黎公社的民主制。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现代迷信心理颇为明显,尤其表现在迷信动机方面,其次为迷信信念;从迷信程度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迷信程度总体呈现中等偏低;从问卷的平均值来看,大学生在迷信动机问卷上的平均分最高,其次为迷信信念,最后为迷信行为。要正确看待大学生现代迷信心理,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予以关注,并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干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科学文化的教育,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教育;在心理学方面要完善心理咨询的服务,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科普工作;在社会学方面除了要优化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高校应从课堂、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中声东击西加强教育,家长也应以身作则,把握子女心理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呼唤人文与科学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与科学交替强调、竞相提高到逐步融合是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文科学融合是人的建构、人类前行的必然选择。素质教育需要人文与科学的融合 ,现代教育呼唤人文与科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结盟的趋势。这种结盟表现的形式是把哲学理解为“人文科学方法论”,通过社科研究以发现人和人类文化本源的存在样式以奠定新的本体论基础,吸收利用社科研究成果作为建立新哲学体系的思想资源,把哲学融入各人文学科中以消除其与人文社会科学差别和界限等。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在于对唯理智主义与唯科学主义传统的不满而产生的“治疗”与纠偏动机,转换思维方式以使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要求,消解形而上学的特权地位以重新确定与理解哲学在文化领域及各学科中的地位与形象的努力。现代西方哲学强调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盟的理论意义在于扩展了哲学视野,更新了哲学的表现形式与面貌,并对于现代我国的理论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科学·人文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存在性联结,这一联结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成"人"作为教育公共善的确立及反向意识的建立为基础,具有契合教育"存在"、兼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强调价值取向等特点。它指示了教育回归自我本真的路径,即复归教育整体、走向教育对话和转向关系思维。  相似文献   

18.
深刻揭露了现代迷信反科学的本质,它打着科学的幌子迷惑人、蒙骗人。为避免上当受骗,一定要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破除现代迷信,清除各种伪科学反科学现象,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对人文精神的呼唤,作为人文社会学科之一的语文教育,应进行学科性质的反思,进一步强调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本文从大学语文的人文学科性质出发,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应把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情感培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  相似文献   

20.
自世界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企业诞生以来,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二次质的飞跃.第一次是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飞跃,第二次是科学管理向人文管理的飞跃.科学管理向人文管理飞跃的实质在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移.现代企业人文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员工的内心世界,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全面参与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