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实现法治国家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 ,惟有如此 ,才能真正实现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党在 2 1世纪的奋斗目标 :发展民主政治 ,建设法治国家。提高权利意识的途径 :一是要求公民及其它社会主体履行其义务 ,二是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  相似文献   

3.
法律权利化:权利本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从朦胧到觉醒,在法律的本位问题上,权利本位将取代义务本位。权利本位说是从应然性的权利出发,是将“本位”问题置于“形而上”的领域。法律权利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不同主体对权利的觉醒造成权利的重新构建,特别是不同人群之间权利的重新配置,这种权利的配置包括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界分,权利总量是一个守恒与动态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法治人性化是现代法治进程的必然趋势。现代法治之途必是以人中心.以人性为依据。以现实人的幸福生活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它要实现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变。从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这是法的本质规定和人性的呼唤。是客观现实的必然需要。转变的关键在于给予公权力与私权利正确定位。  相似文献   

5.
以权利和义务作为法的基本矛盾构建的权利义务法理学,在理论上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其错误就在于用义务取代了社会公共权力,使社会公共权力这一重要的社会现象脱离了法学研究的视野,从而使权利义务法理学存在着重大的理论缺陷。在民主与法治建设已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的新形势下,推倒以权利义务为基础的权利义务法理学,以权利和权力为法的基本矛盾重新构建科学的法理学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法治社会要对“公”权力和“私”权利进行正确定位。“公”权力处于强盛和支配的地位 ,对“公”权力应坚持法无明文规定 (授权 )不得行之 ;“私”权利大多处于弱小的、被支配的地位 ,对“私”权利应坚持法无明文禁止不得惩之的原则。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二者强弱不平衡、地位不平等的状态 ,使二者处于均衡态 ,以利于法治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法价值取向的演变经历了由义务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到国家集体本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人们误读了西方的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于是在法律移植、法律建设的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在修订新民法之际,应正确解读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坚持权利本位兼顾社会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8.
法治在中国思想史和西方思想史上经历了不同的演进过程,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对法治进程中的权力和权利进行探讨可见,权力来源于权利,权利受到权力的保障,权力与权利在法治下能够实现和谐。  相似文献   

9.
社会制度文明是由权力和以法律为首的规则体系结合推进的,表现为权力本位和法治两大历史形态,呈现从权力本位向法治演变的必然趋势。法治是民主政治的现代形态,是法制现代化的成果。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文明向法治演变  相似文献   

10.
现代法律的权利本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权利起源和权利基础的论述、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进行剖析,指出突出法律中权利本性和人文主义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和建立我国现代法律的权利本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论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阐述了权利的概念及其分类,权利与权力的异同,权利的限制,特别指出权利滥用和权力滥用的消极作用及危害;对人们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有所神益。  相似文献   

12.
权利与义务是法学理论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权利和义务哪个是本位的问题,在中国和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文章通过对古代中国和西方社会公民法律角色的比较研究,指出中国义务本位法的形成与血缘关系、家族宗法制度以及特有的“礼”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统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西方社会城邦政治的确立、法律的发达和人本主义的兴起对西方社会权利本位法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权利本位法和义务本位法互为条件,辩证统一。中国当代社会应以权利法为本位,以义务法为补充,以趋早日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成长中的市民社会萌发的权利意识能够有效地根除权力腐败现象,恢复权力与权利之间的互动平衡,从而为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提供一个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4.
大学治理效能决定了大学治理向现代化递进的成色,其有效性需要在权力—权利的双边互动关系中呈现。中国大学治理呈现由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的趋势,且治理成效显著。在权力逻辑中,由于大学权力精英治理事实与民主参与价值之间的疏离,需要廓清各行动者权力的边界。在权利逻辑中,大学治理要切实保障利益相关者权利,将这一旨趣确立为界定与规范大学治理的核心机制。基于此种认识,大学治理必须坚持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以利益相关者权利确立大学治理的根基、以法治凝聚大学治理的共识、以集体行动创造大学治理动力、以质量文化提供大学治理支撑,由此确立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基点,提升大学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5.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私主体权利本位,只是现代民法带些社会化倾向。近、现代民法及中国现今民法当以私主体权利为本位。申明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并非不顾及有些情况下的社会化倾向,只不过这些“顾及”是为次的,不为本位的,这是民法的私法性视角所决定的。唯有如此,民法作为私法的主干才可与社会法、公法之社会、国家本位性视角相制约、相抗衡,达成整个法律体系的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16.
在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立法层面,我国学者多主张将"环境权"法律化,支持以普遍赋予权利的方式抵制对环境的不利行为,这种权利本位的立法模式在"环境权"本身的虚假性及其与环境整体利益的不相容的背景下举步维艰.环境问题正是由于我们向大自然倾泻、挥霍了过多的权利,因此,面对环境危机我们更需要的是自我抑制和奉献,而不是索取,这表现在立法上就是突出环境义务而不是环境权,建立义务本位的环境立法模式可以更好地应对环境危机,对质疑者可能存在的担忧和疑虑也能予以充分回应.  相似文献   

17.
中国针对调解的司法政策受制于民事诉讼的功能预设和现实状况,每每作出重大调整。政策多变的背后是国家本位立法理念的深刻影响,调解制度沦为实现国家司法功能的工具,丧失了独立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础,跌宕起伏在所难免。在未来的调解立法与实践中,应实现立法理念从国家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换,在保障当事人诉权、实体处分权和程序选择权的基础上,使用利益调控之手段,合理控制案源以利于诉讼功能之实现,使诉讼制度与调解制度相得益彰。惟有在权利本位的立法理念下,调解制度才能奠定平稳发展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权利本位的内容、特点以及逻辑论证来看,权利本位存在着缺陷:操作性差、不能用实证证明以及用外在观点看义务。因此,应该把权利本位修正为“通过义务认同的权利实现”比较合理适当。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治理重心逐渐向基层下移,基层社会成为法治运行的重要场域。基层民众法治尊崇状况的优化已然成为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议题。基于余杭法治指数2007—2018年12年持续调查的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基层民众法治尊崇状况的优化提升进路包括以司法权威重铸民众法治信任、以依法行政推进民众法治认同、以诚信文化唤起民众法治意识、以共治理念带动公民参与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蕴涵了丰富的法治思想。法治的核心思想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配置问题 ,而相对独立的市民社会和它的市场经济的活动形式是权力和权利平衡配置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