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汪子嵩、王太庆先生《关于“存在”和“是”》一文的回应。作者首先对希腊语词eimi作了几点补充 ,进而介绍巴纳斯对巴门尼德estin的逻辑主语的研究 ,最后表明作者在译名问题上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在中文当中,是有多种涵义,其中包括表示存在,但是作为系词的是,乃是这个词最基本的意思,是比其他涵义更为基础的涵义.在哲学讨论中,是与存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可以表明西方哲学中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而用存在则无法表明西方哲学中being的涵义,用存在与实存或生存也无法表明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Being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反映了西方哲学乃是一种知识论意义上的学科,它体现了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根本方式的思考和探讨,与爱智慧乃是一致的.应该把being理解为是,面不是存在;应该联系真(truth)来理解它;应该结合西方哲学著作中的例子(比如天空是蓝色的)和所谈论的ways of being(是之方式)来理解它;应该把这种理解贯彻始终.而不应该满足于中文字面上的习惯理解,不应该通过中文翻译而从字面上阻断这样理解的途径,从而割断西方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一脉相承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根据康德的思想,“存在”不是一个真正的谓词,也就是说“存在”不是“一个外加于主词概念的并且扩大主词意义的谓词”。①现代的哲学分析似乎支持康德的观点。下述的一个论证表明“存在”不是一个谓词。为了断定x具有某种性质,就必须预先假定  相似文献   

5.
“是”的用法与“是”的词性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的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那么“是”字到底有那些词性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北方论丛》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关于 ‘是’的词性”一文中已经谈过了。下面就根据这篇文章所谈的按照“是”字的意义、语法特点不同,它可分属于动词、副词、连词、形容词等的看法,分述其用法如下: 1、动词“是”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包括人的存在,大致可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具体的现实的存在状态,一是抽象的属于本质的,即哲学意义上的存在状态,二者密不可分,但又不能互相混淆。马克思所进行的关于“真正的人的存在”的哲学构建,是以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的人的存在为基准的,从开始到最后,都把人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处境和地位以及所作所为、主要是劳动作为考查的重点,并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放在一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7.
根据存在主体的占据面积可以把"是"字存在句分为两类:一种是存在主体占据存在处所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面积,这时A段和C段具有一定的同一性,"是"由判断义发展为存在义很好理解;一种是存在主体占据存在处所的小部分面积,A段和C段并不具有明显的同一性,这时存在主体通常具有预设性,这种"是"发展出存在义主要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该文遵循现象学阐释学原则,面对海德格尔思想文本自身,解读海德格尔诗学言论的意旨。作者认为,海德格尔界说“诗的本质”乃存在之创建、通向存在之近处和神圣,以及界说“诗人的使命”在于道说神圣、还乡和期待上帝,都表达了对现代主体形而上学所导致的“贫困时代”中人的生存状况的思考,指示着对人的本真存在的切问,体现了海德格尔“反主体形而上学”之思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鲁迅这位伟大的语言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语言的运用很有见地,很有工力,别具一格,独运匠心。在我们读到的一些名篇佳作中,他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简直到了撼山易,改一字难的程度。“譬如:“记”和“纪”,“记念”和“纪念”,在《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和前驱的血》中,就有极其严格的区别和用法。前两篇,从文题到行文中的若干处,都是用的“记”和“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文论领域里,多少年来曾经流行着一种别致的评论和独特的桂冠,人们每每把某部优秀的或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特别是戏曲和小说),誉称为“奇书”或“才子书”。“奇书”也好,“才子书”也好,自然是一个极高的褒称,意味着这部书  相似文献   

11.
从回答方式、信息结构和概念等角度探讨文学是什么和什么是文学两种问句是否相同。从回答方式看,两种问句都能够用文学(就)是B或B(就)是文学回答,从这一点来看两种问句追求的是相同的东西;从信息结构来看,文学对于问话人来说是已知信息,他已经知道有文学这个东西存在,只是他不知道是什么,因此用两种问句追问文学的含义,从这一点来看两种问句所追求的还是相同的东西。另一方面,一种观点认为是什么只能描述事物的既定形态而不能追问事物的定义,文章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个句式完全可以追问事物概念的内涵(定义);而什么是除了追问事物概念的内涵外亦可追问其外延。  相似文献   

12.
“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各家却有不同看法。 《马氏文通》称“是”为断辞。黎锦熙先生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里,把“是”列在动词里,算作表示决定的同动词。它后边的成分叫“补足语”。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语法》里,把“是”叫作“系词”(属于半虚词),列为独立的一类。它后边的成分叫“表语”(表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法学习》里,把“是”叫作非活动行为的动词,丁声树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里,把“是”和“有”、“在”、“象”等看作特殊的动词,而把“是”后边所带的名词、代词或名  相似文献   

13.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是一种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规律性现象 ,它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反映了人们的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一提问有其发生的特定条件、形式和方法 ,其实质和意义在于反对各种偏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探求判断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标准 ,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最近有好些从事汉语语法研究者纷纷在探讨秦汉间的“是”字究竟有没有作为系词用的。今按汉语语法发展史上确实存在这么一个重要问题,急待解决。有些人认为“是”字在先秦已经用成系词了。不过,正如刘世儒先生所说,将他们所举出的例证来看,就作为系词来处理,都是很难站住脚的。这些例证,也多半是王了一先生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一文中所认为不是系词的例子。这里我不打算再说它。还有些人同意旧的说法,认为先秦没有系词。总之,系词是用在判断句里  相似文献   

15.
自“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在世界上出现以来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同时代的人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其所以如此 ,是因为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 ,归根结蒂是那个时代经济、社会现实的反映。不同时代的哲人对“社会主义”赋予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差异 ,同时他们又都遵循着一些共同的原则。差异使他们相区别 ,共同原则又使他们相联系。其差异和共同原则 ,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的“社会主义”应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翔实的语言材料,从词的适用对象、语意轻重、词义着重点等方面细致地进行论述,说明“抱怨”和“埋怨”不是近义关系,而是等义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及其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存在论"美学是我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出现的一类观点.其基本特点是:人的存在在其理论中具有突出的优先地位,"一般的人"和"人的一般本性"是其重要理论基础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被明显泛化,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被体验关系所排斥和否定.其实质在于:以主体性排斥物质性,这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个体主体性理论思潮的延续和向美学、文艺学学科纵深的渗透;以抽象化排斥具体化,这是一个时期以来资本积累逻辑在我国社会生活一定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和浸润,在美学、文艺学领域所引发的一个必然结果;以感性体验排斥本质认识,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后现代主义观念影响的日益强化,在我国审美或文艺领域出现的反本质、反理性的解构思潮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产生、发展的前提、基础、状况,认为中国所谓的现代主义的基础和前提与西方现代艺术产生的基础和背景完全不同,由此决定了中国艺术不应该也不可能走完全相同的西方现代艺术之路,从中国当前的状况来看,还是以"中国当代艺术"或"前卫艺术"指代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9.
老伴和我性格不同,她性急,我性慢;她外向爱动,我内向爱静。可我俩急慢相宜,刚柔相济,不但没有产生矛盾,反而相得益彰,家庭和美幸福。周围邻居用河南话说我们这是“弯刀对着瓢切菜——可得劲”!  相似文献   

20.
岳父是山东人,在部队开过十几年军车。走南闯北的他,性情耿直,特别善饮。当年和女友谈恋爱,随着感情的不断升温,一天,女友对我说,我爸妈想见你呢。这就意味着,要我正式"上门"。第一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