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孟祥林 《城市》2011,(4):15-21
一、"双核+双子"格局下的京津唐秦城市空间互动分析 "双核+双子"模式的京津冀城市群建设构想是在打破传统行政隶属关系条件下以京津两个大都市拉动近京津河北省地区城市发展的新思路,通过构建大北京、大保定、大唐山、大天津的城市互动新格局以期在宏观层面拉动唐山—保定与北京-天津的城市互动,在这种城市群建设格局下,保定、唐山分别成为京津双核的两翼(如图1)。  相似文献   

2.
孟祥林 《城市》2010,(12):21-27
一、双核与廊坊、沧州的区位分析 双核影响下的廊坊和沧州位于京津正南方的扇形区域。廊坊位于京津之间,具有与京津建立经济联系的良好条件。沧州距京津较远,但可以通过廊坊的经济辐射以及与京津交通主动脉的联系建立方便快捷的经济通道,从而在构建“京津—廊沧”扇形城市发展区中发挥次级组团城市作用。  相似文献   

3.
孟霞  孔俊婷 《城市》2014,(2):25-27
正一、引言各城市空间都不能单独存在,都需依靠其所在的区域进行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而区域则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由区域中心城市和口岸城市构成的双核结构模式广泛存在于我国沿江、沿海地区,京津双核结构则是双核空间结构的典型代表。位于京津双核区域结构下的中点城市——廊坊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其综合发展策略研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孟祥林 《城市》2014,(10):8-13
正一、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天津城市群"中的三角形关系分析京津冀一体化有多个研究视角,可以从京津冀大区域范围内进行审视,也可以从某个区域进行探索。诸多文献在探讨京津冀一体化问题的同时,将着眼点主要放在北京方面。北京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是京津冀"双核+双子"结构中的"核",在"双核"城市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但北京发挥着重要  相似文献   

5.
王雪媛  邬晓霞 《城市》2022,(5):15-27
城市群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紧密的经济联系有助于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从微观企业角度进行研究,有利于明晰城市群内实际经济联系情况。根据2000年、 2010年和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行业资本互投数据,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均不断增强。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核心,京津“双城”互动趋势显著;长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发展趋势显著;珠三角城市群呈现以广州和深圳为双核心的发展趋势。未来,应持续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增强京津“双城”协作,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巩固长三角城市群多中心发展格局,优化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广州和深圳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核心城市间的分工协作。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北地区机场布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欧阳杰  张肖峰 《城市》2003,(3):33-35
进入21世纪,以京津冀北地区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正迅速成为我国第三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群,而将大北京地区建成世界城市的说法也已深入人心。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群落化的时代,建立由多个机场组成的区域机场体系是构筑世界城市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京津冀北地区尚未形成布局合理、等级结构适宜、市场运营良好的区域机场体系。2002年底,中国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的挂牌成立,预示着京津冀北地区的区域机场体系已经开始初步构筑。一、京津冀北地区机场布局和航空运输业的特点1.机场布局基本合理、机场密度相对较低。机场布局的主要网络已经基本成型…  相似文献   

7.
于涛方  吴泓 《城市观察》2010,(3):147-162
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等东部沿海地区都市连绵区或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区域主体,其中深广城市走廊(深圳-东莞-广州)、沪宁走廊地区(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和京津走廊地区(北京-廊坊-天津)更是这些关键区域单元的中枢脊柱。本文以沪宁走廊地区为例,来探讨这三大走廊地区的功能格局和经济发展趋势,其主要的数据来源包括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相似文献   

8.
郭晓杰 《城市》2018,(6):29-35
未来全球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城市群之间.京津冀城市群具有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巨大潜力,需建设成为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承担特定功能的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较低,河北与京津的发展状况存在巨大落差,为探究这一落差形成的根源,笔者尝试利用引力模型探讨河北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9.
笔者基于我国十大城市群2009年—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全面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方法 ,实证分析城市群产业集聚变动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第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为负,第三产业集聚及其与第二产业的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为正。将城市群按区位进行划分后研究发现,北方城市群和南方城市群第二产业集聚均不再具有发展优势;南方城市群第三产业集聚及其与第二产业的协同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北方城市群的集聚效应不明显。基于此,各城市群应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相关产业,在实现城市群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韧性。  相似文献   

10.
周长林  孟颖 《城市》2009,(5):29-33
一、京津合作战略新趋势 京津冀地区将成为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后.又一引领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将在新世纪代表我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并成为国家空间发展的重心。本文首先回顾了城市群研究进展,认为城市群界定必须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并提出了六项界定指标;而后利用"五普"数据界定了13个城市群,并采用"五普"和"六普"数据分析了城市群的人口增长动态和城市化趋势。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城市群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进行分析,并以珠三角为例,分析了其人口和经济集聚过程,认为由于珠三角极化发展态势未发生根本改变,广东省内核心-边缘格局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高级区域空间形态,城市群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制度因素作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制度变迁,发现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早期主要受以政府为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影响,城市群的发展呈现出空间一体化的趋势.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长沙、 株洲和湘潭三市产业联动发展,受多元化的制度因素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功能一体化.近年来,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强制性制度变迁作用减弱,诱致性制度变迁作用加强,制度因素作为一种重要力量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地区经济整合发展的机遇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金明 《城市》2009,(1):3-6
在经济发展中.由特大城市或城市群所构成的区域的经济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区域间的竞争正逐步取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而成为竞争的主体。相对国际水平而言.我国大城市和城市群的总体实力还不够强,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偏低。据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广州、上海和北京这三大城市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分别为1.8%、4.6%和2.5%.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群基本概念的再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并不是孤立封闭的体系,它是与邻近区域内、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镇密集区的特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的城市(镇)有着密切联系,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基础和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以及信息网络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有机整体。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新形势下,城市群区内每一个城市均发挥着区域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功能的特殊作用,并依托城乡一体化区域发挥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包括集聚与疏散作用)。本文在这一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城市群是由城镇化高度发育而形成这一动力问题;论证城市群与城镇密集区的相似性,并对我国城市群范围的识别标准和城市群基本概念的再认识,比较完整地概括了当前我国城市群研究动态与阶段性成果,以供我国城市地理与经济学工作者参考,以便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城市群的特有现象和各类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廊坊的城乡规划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形势,不断做出调整。在调整规划中,既要立足京津之廊的区位优势,又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生态、资源实际;既要有取有舍,又要特色、高效、和谐、环保;既在城市群构建、在产业布局上与京津合理、和谐相融,又在乡村现代化中充分吸收京津工商金融,面向京津定位农业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6.
霍兵  刘茂国 《城市》2007,(7):25-26
一、城市群是当前区域城市发展的趋势,是国家重要的空间发展战略 城市群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情形下,在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城市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下,城市化发展高级阶段的产物.城市群成为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依托,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节点区域.充分发挥城市群的作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取得区域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将城市群发展作为现阶段城市化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7.
张建伟  陈颖佳 《城市》2010,(2):30-34
本研究以城市群的生物群落特征和进化特征为依据,借鉴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思想,进行生物类比,把城市群作为一个植根于特定经济、文化和制度区域的生态系统,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结合起来。该理论分析范式不仅考虑全球国家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对城市群的影响,还从时间演化的角度审视城市群的整合,注重演化过程中外围环境以及城市群各组分的变化对城市群的影响,同时还关注偶然事件以及城市群各层次的适应能力。最后,在该视角下对长三角城市群整合的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周艺怡  沈佶 《城市》2010,(7):64-66
一、城市群地区间出现产业链分工的发展趋势 当前,城市群已经成为全球区域经济竞争的新型空间模式,而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群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它取决于城市群中各城市间的产业布局是否合理,也取决于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张贡生 《城市》2008,(12):21-25
一、城市群的内涵 从归类的角度讲,学术界把城市群的内涵主要归为以下几类:城市空间论、城市体系论、经济区域论、经济网络论、集合体论、功能地域论、城市圈论、区域系统论。虽然学术界对城市群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就其本质的内涵与外延而言,笔者认为城市群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孟祥林 《城市》2016,(2):3-11
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在辽中南地区形成了"双核"城市体系,该城市群内虽然城市分布集中并能够形成较强的聚集经济效应,但由于城市在整个省域范围内不均匀,造成了"核心—边缘"的区域发展问题.为了促进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在既有城市分布格局基础上,构建更加完善的"Y"型结构城市体系,在城市群内培养"沈阳子群"、"营口子群"、"大连子群",构建"营口—阜新—朝阳"三角形,逐步形成"沈阳—营口—大连"城市走廊,在突出沈阳、大连核心作用的基础上,突出营口的节点城市角色.与此同时,要处理好辽中南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春城市群之间的关系,强化城市群边缘即省域行政区划交界处的城市发展力度.在冀辽边界处构建"小城市对子",在吉辽边界处构建"2C+1廊",强化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