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家的形式意识特别强,可以说,“五四”以来还没有哪一个流派的小说家像他们那样重视艺术形式,专注于作品形式本体的探索。穆时英1933年在《南北极·改订本题记》中说:“当时写的时候是抱着一种试验及锻炼自己的技巧的目的写的———到现在我写小说的态度还是如此———对于自己所写的是什么东西,我并不知道,也没想知道过,我所关心的只是‘应该怎么写’的问题。”这说明穆时英当时是将“应该怎么写”即艺术形式作为构思的中心的。后来在《公墓·自序》中,他又强调“《上海的狐步舞》是作长篇《中国一九三一》时的一…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小说的发生是与“五四”以来中国的历史语境,尤其是与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学的话语背景、话语情势密切相关的.而这却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者们所忽视.一些西方文学批评家在论及伦敦的现代主义时认为它是“一个符合过去和未来发展的偶然事件”.①事实上,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小说的发生亦可作如是观.“符合过去和未来发展的”暗示了文学发展演变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一种内在逻辑性即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概言之即过去的历史文化、未来的发展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现实情势.“偶然事件”道出了…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30年代现代派的诗艺来看,显然是和中国早期象征派诗歌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的。当年《现代》主编施蛰存函致望舒:“有一个南京的刊物说你以《现代》为大本营,提倡象征诗,现在所有大杂志,其中的诗大都是你的徒党。”任钧认为“现代派”的名称仅与《现代》杂志有关,他们实际上是象征派。事实上,现代诗派也和李金发一样,都是推崇法国象征主义的,只不过象征诗派并没有完整把握西方象征主义的真正精髓,也没有把象征主义与中国民族生活很好结合起来,因而创作的象征诗更多地停留在外部形式与技巧的模仿上,其艺术成就不能说是很大的。特别是其晦涩、神秘、看不懂的弊端,大大地败坏了象征诗在读者中的声誉。正如杜衡所说的,“我个人可以算是象征诗派的爱好者,可是我非常不喜欢这一派里几位神秘意味的作家,不喜欢叫人不得不说一声‘看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引入了西方意象派理论并对意象内涵作了较为准确的理解,徐迟、邵洵美论述了意象派反浪漫主义的诗学史意义,并论及了客观性意义;朱光潜对中国古代诗学的意象内涵、意象形态、意象功能作了独特的研究,并创新性地研究了中国古代诗歌意象演变史。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现代派的意象诗的创作,对整个中国新诗理论与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西方诗学中国化、古代诗学现代化,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迄今流行的自施蛰存等人向现实主义归依之后,小说界已不复有现代主义存在的说法是与实不符的。在40年代仍然有不少作家在进行着这种尝试,以现代主义为基本特色的作家流派也有新的出现,那就是在都市文学范围中以徐訏、无名氏和张爱玲等人为代表的后期现代派。他们与新感觉派不同,已不只满足于表现“本我”与“自我”(或“超我”)之间的二重性冲突,而是更多着眼于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命终极存在的思考和探索,并以其多重性思考和系列性探寻构成了独特的恢宏气派。与此相关,在对心理世界宏阔幽微的探寻以及艺术表现上的复杂变异方面,也都展现了独具的特色。尤应注意的是他们在文化观念上所表现出来的自觉的综合态度。他们力图寻找东西文化交汇的新境界,对不同类型的创作方法、不同层次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方式,也采取了一种综合吸收并借此进行自我调整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叙事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感觉化,具体表现为叙事语言的感觉化,叙事节奏的感觉化和以感觉为叙事结构中心,由是与中国现代小说既有的叙事方式区别开来,使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更准确地捕捉与表现了中国新型都市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提出了"纯诗"的主张,强调新诗的本体地位,坚持在感情世界与哲理殿堂中挖掘诗,创立有意味的现代自由体诗形,在"化古"与"化欧"的完美结合上,创造纯粹的现代诗歌.现代诗人对于诗歌"纯粹化"的寻求,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新诗艺术的精进和成功. 相似文献
8.
论30年代都市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年代不同流派的都市文本中 ,异化的力量无处不在。在新感觉派、京派、左翼文本中分别体现为 :物的挤压 ,“智”的束缚和政治因素对人性的覆盖。不同的叙述特点 ,源于不同文化对叙事的驱动。 相似文献
9.
张健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30年代中国话剧的艺术精神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当时的现实主义剧作家采取了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模式,以求达到主体性和客观性、倾向性和写实性的统一。其中一种更偏重于主体性和倾向性,另一种则更注重客观性和写实性。这两种创作模式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最终推动了3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拓展和深化。曹禺的诗化现实主义的形成,是3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戏剧所取得的重大收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30年代话剧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现代派小说是一个对传统的美学规范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不断的挣脱、发展、拓宽和背离的过程。它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对西方艺术形式的借鉴探索期,多元化发展与繁荣期,文本实验的低谷期。在每个阶段的创作实践中,作家在审美观念、思维模式、主题内容及表达方式等层面各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打上社会变革、文化思潮与时代精神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当代家族小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探索,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走向思想的成熟与艺术的辉煌。世纪末的家族叙事既有现代家族小说的艺术范式,又融入讲述话语年代的形式革新。革命大家庭的叙事与家族颓败故事的讲述并行不悖,新生的革命家庭不乏家族主义的幽灵,而处于衰败过程中的旧家庭却充满着让叛逆者难以割舍的血缘亲情;现代与传统的汇流,眷恋与决绝的困惑,激进与保守的渗透如此矛盾地出现于世纪之交的家族小说中。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家族作为一种观念、制度、文化引起了不少作家关注的热情,当代文坛出现了不少风格独特的家族小说,这些创作在继承中国现当代家族叙事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其对家族观念与民族革新等关系的历史反思;对家族精神性格与生命意志的弘扬;对家族生活与伦理情感的颠覆和解构走向了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小说的通俗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但在 2 0世纪却多次受到排斥。进入 90年代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 ,许多作家自觉认同和接受了通俗化。 90年代小说的通俗化端于“王朔现象” ,并在“新写实”、历史题材小说和各种“新”字旗号小说潮流中蓬勃发展。其总体特征表现为世俗化、时尚化和语言的生活化 ,并呈现出雅、俗合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全面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各代表流派及作家的都市叙事话语。都市在30年代小说叙事中分别表现为欲望叙事、意识形态叙事、非自然叙事、文化哲学叙事和消费叙事,不同都市叙事都从各自角度体现了文学叙事现代性,使都市获得了丰富的现代品质和审美样态,并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促进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4)
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在处理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对现实采取回避与超越的态度,而向往于内心世界的开掘,但毕竟心无依傍,难免产生浓重的失落感,形成朦胧与哀愁的格调。本文拟从现实、内心、情调等视角,探索现代派诗歌的若干特征,以就正于方家。一、现实:逃避与超越。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区别不同流派的主要标尺之一。现代派在这一点上有其共同的特征:都企图逃避并超越现实。现代派并非对生活的严酷性反应迟钝。他们的艺术触角十分敏锐,但却有意将人生的苦难淡化。只让生活留下淡淡的投影。象李广田那样宣称自己是“山之子”、“地之子”的诗人,在现代派中是绝无仅有的。现代派诗人一心向往于天国,憧憬世外桃园。就是李广田本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抗战前夕,是旧中国广告业的鼎盛时期,这时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广告业兴盛的经济基础;广告新技术发展、新材料的运用为中国广告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前提;广告媒介的不断丰富为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中外企业之间激烈的广告竞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广告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现代派诗歌理论是中国新诗理论史上的一次高峰。以梁宗岱、戴望舒、施蛰存、金克木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批评家在新诗理论建构上有着明确和自觉的追求,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主张不仅表达出强烈的审美现代性特征,还在对中国早期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理论的一次次否定、超越中完成了自身的华丽转身。凭借这种革命性思维方式,中国新诗的理论建设才第一次真正指向了诗本身,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现代品格,进入到一个较为成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由幽默写家到人民艺术家,老舍一生的创作显然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成熟的过程。在创作上,老舍始终未脱离他所熟悉的城市平民题材,由早期对这种题材的简单展现到其幽默成熟后的正确表现,再到解放后对北京新市民的歌颂,反映出作家对于文学外部环境的自觉以及对于题材认识的深化;艺术上由伤于滑稽到幽默再到现实主义的严肃表现,反映出老舍市民题材作品发展的过程。30年代老舍的文艺自觉表现为创作上的积极参与和理论上的自我消化。理论修养体现于创作之中,表现为幽默的成熟和题材的扩展深入与典型化。30年代老舍文艺自觉的主要内容是对于自我创作活动的认识和反思。回国后,老舍很快进入了社 相似文献
20.
张效民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文学史上有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个作家某方面的突出成就往往掩盖其他方面的贡献。在现代文学史上,这种现象也非鲜见。而艾芜就是其中的一位。人们的目光大多关注他南行题材的小说,而对作为散文家的艾芜则甚少研究。这种现象,一直到80年代,才有所改变。首先是林非先生在他的《现代散文六十家》中把艾芜列为现代散文六十名家之一,并作了研究考察。而他稍后出版《中国现代散文史稿》则进一步把艾芜置于整个中国现代散文史的宏观背景下来研究,指出了艾芜散文的特点及其贡献。 著名作家唐弢则以一个亲历者和权威文学史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