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于大国经济来说 ,国内的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发展差异。双圈联动模型提出了一种消除区域发展差异 ,实现共同发展的途径。通过产业转移与引进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本身与域外经济圈、国外经济圈建立起联动机制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高度化与国内经济全面发展 ,接着给出了双圈联动理论促进区域发展的需求政策和供给政策。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区域联动的视角,从兰州—西宁经济区崛起的战略意义出发,研究了兰州—西宁经济区崛起的制约因素,指出产业发展水平低、行政壁垒和城镇体系发展畸形是兰州—西宁经济区崛起的三大障碍.通过比较优势分析发现,兰州-西宁经济区崛起存在着区位优势独特、经济发展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进而提出了区域联动视角下的兰州-;;西宁经济区崛起的战略构想,即强化双核战略、产业联动与整合战略、城市群战略,并为了保障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实施,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长江为地域纽带和集聚轴线,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然而,囿于"自扫门前雪"的传统城市本位思想,当前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呈现出"各自为战""竞争大于合作"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节点城市间的网络连通性仍存在着巨大的上升空间,强化区域合作所形成的潜在增长空间尚未被有效挖掘。2021年正值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建设五周年,建议应当进一步强化区域板块合作,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更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强化成都与重庆的双中心协作引领,唱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城记";二是从成渝"双城合作"走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双圈合作",推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板块协同;三是要主动谋划成都与上海联动"沪成河",打造新型城市合作典范。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勾画出自贸区和自创区联动发展要素系统,结合福建自贸区和福厦泉自创区联动发展的基础条件,提出联动发展应该聚焦:发展方向联动,区界旬空联动,政策适用联动,协调机制联动,人才战略联动,两岸产业联动等.为此,应优化政策效用,以项目推进联动,创新文化信任合作,"多区"互动促进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与各县市产业联动的现实基础、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障碍等,并提出如何通过中心城市与各市县产业联动来实现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及政策.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有必要对新疆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新谋划。文章依据新疆的地理特征与经济基础提出了统筹协调发展"三大经济圈"的构想,同时提出了完善民族地区财税体制的思路与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广西参与构建泛北部湾经贸合作的角色定位、基本思路、产业布局、重点领域、合作方式、对策建议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应当站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广西区域经济的特点,将泛北部湾经济圈建设纳入到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并对泛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动因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最后从广西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的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FDI空间扩散、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发展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一体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在我国有关长三角、珠三角、京三角经济圈的讨论中,FDI与区域一体化之间的联系更是受到广泛关注.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区域一体化进程是趋势,它已成为城市定位和建设中的关键因素.FDI聚集效应和相伴随的扩散效应在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同时,对区域内城市发展定位的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在这个过程中,FDI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发展定位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各个城市应该抓住这样的契机,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城市发展定位,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分享区域一体化收益.本文从2个维度(FDI在当地经济中的比重、各地行政当局合作的意愿和能力)来描述FDI、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发展定位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政策制定者结合区域和本地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现代服务业具有强大的吸收劳动力、创造就业的功能,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重庆核心区域的一小时经济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有助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对一小时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找出其存在问题,并重点对一小时经济圈支柱产业选择以及产业布局进行探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区域制造业互动发展已经成为—种共识.迄今,比较中心城市服务业与其外围不同圈层制造业发展关系的研究甚少.文章选择杭州市及其外围的杭州市行政区、杭州都市经济圈和浙江省三个圈层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杭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三个圈层制造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并就如何发展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防经济理论研究若干问题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国防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高技术战争与国防经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防经济的关系以及军事斗争经济准备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步。新世纪高技术战争经济保障理论研究必须有新的突破,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是在当今各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新的经济形态,正确认识和把握知识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体制、技术、产业、载体、教育、政策法规等几方面对我国如何发展知识经济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战略设计,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储蓄呈平稳增长态势,高储蓄能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但居民储蓄的过度增长,会造成储蓄资源的相对过剩,如不能对"过剩"的储蓄存款加以引导分流,势必造成损失和浪费,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顺畅进行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笔者通过对储蓄高增长的原因、正负效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数字中国、实现数字强国的重要着力点。既往研究囿于模型构建的局限,忽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空间交互关系以及潜在的内生性问题,这可能会使参数估计结果出现严重偏误。文章基于中国10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生交互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区域内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存在显著的正面交互作用,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可双向促进;而在区域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均存在显著的负面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数字经济抑制了邻近地区的实体经济增长,并且邻近地区实体经济规模的扩大也会给本地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面板分位数和面板门槛模型分别识别了数字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条件性特征与阶段性特征。最后,基于实证结论给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十大效应的基础上,以收入分配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为标准,重点通过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在短缺经济和过剩经济条件下非均等化收入分配与均等化收入分配的不同的增长效应,提出了在短缺经济条件下适度非均等化收入分配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在过剩经济条件下适度均等化收入分配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命题,并揭示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关系调整的政策依据和含义。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的构建也是我们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但当前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从环境社会学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提出市场机制、政府政策导向以及两者结合的多向选择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人权事业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同步发展;在开放交流中,对人权的理解保持求同存异;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互动中推进人权事业。这些弥足珍贵的经验让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超大型国家,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道路上坚定走来,也必将激励中国人民未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道路昂扬前进。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平等原则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客观存在。本文力图从法理学的角度对平等、民族平等定义的分析及平等相对性概念的阐释,论证国家为实现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而对民族地区实施优惠政策的必要性。通过对优惠政策实施后果的考证指出,应该如何科学地看待目前的优惠政策,并提出应当及时改变民族政策的具体措施,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民族间差距,最终达到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形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既是20世纪后20年来政治改革的基本实践,又是21世纪中国民主政治的逻辑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以政党、国家(政府)与社会的权力结构制度性创新为着力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和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版政策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计划经济的出版政策体系、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出版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出版政策体系、完善市场经济的出版政策体系。这些政策体系的形成有着宏观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对出版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