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从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官亭地区土族婚姻的变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官亭地区土族的婚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1)择偶的空间范围扩大化、族际通婚趋向普及化;(2)早婚现象有下降的趋势,初婚年龄呈上升趋势;(3)收继婚制和娃娃亲制在逐渐消失;(4)婚姻仪式简约化。官亭地区土族婚姻变迁的根源,是市场经济导致的社会分化、社会流动的加剧以及与异文化的碰撞、冲突。官亭土族婚姻变迁是土族文化变迁的局部展现,反映了土族人在社会变迁背景中的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2.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土族卷》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和严谨的结构,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土族地区流传的许多古籍、文书、口头文献等珍贵文化遗产,旨在使土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土族文化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明清时期土族传统社会管理体制进行了粗略梳理,认为土族传统管理理念和方式不仅有效地维护了地区稳定,而且对当下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土族口头叙事文学中,有相当多的故事对女性的生育行为及其相关习俗做了描写和记述,其中折射出了土族地区生育观念的隐秘变化。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 ,土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土族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在土族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仍需加大力度 ,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土族地区流行的民歌———“花儿”内容的概括分析 ,可以透析其中包含的土族民俗风情。同时从文化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土族 ,发现它的美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河湟地区独特的地理地形和经济生活环境入手,分析土族及其先民在河湟生存发展的原因,进而阐释了地理环境对土族迁徙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 土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约有十四万(1985年),主要分布在青海高原东北部和甘南地区。长期以来,勤劳朴实、英勇智慧的土族人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开发和经营了这一地区,在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本民族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9.
土司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中央政府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统治形式。中央王朝通过对控制一定地域、掌握一定军事、政治、经济权力的各族首领,授给不同级别的世袭文武官职,让其缴纳一定的贡赋、承担一定的义务,并对本部落或本地区进行世袭统治。明清时期,这种制度曾广泛存在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国时期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解放后才被彻底废除。在我国北方,青海土族地区的土司制度颇具代表性。它自明初形成至1931年被明令废止,在土族地区竟存在了560余年。为了对土族地区历史上的土司制度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和更合乎历史实际的评价,本文就明清时期土族地区土司的军政活动作一考察,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麓,彩云飘拂,威远镇上,春意盎然,互助土族自治县屹立在青藏高原,已经三十年了。 三十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一霎那,而土族之乡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鸦片战争以后,土族地区和全国一样,逐步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但是,由于土族僻处在祖国西北角的山区,山脉连绵,交通闭塞,距离沿海地区又比较远,土司、地主一直在这里实行封建割据。所以,百多年来土族社会发展较为缓慢,经济、文化都很落后。自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是土族人民聚居区。土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一直保持了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继承并不断地丰实和发展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其中,贯穿于整个男婚女嫁的婚礼始末的婚礼曲“道拉”是婚礼进程中特有的重要内容。它在土族的民间文学宝库中象珠玉一样放射着异彩。  相似文献   

12.
土族民间信仰的内容特别丰富,有多种文化的因子,其中精怪信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此,文章主要对土族地区半神半鬼的"猫鬼神"信仰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3.
我的父亲和他说唱的土族《格萨尔》王国明我国土族人口为19万多,主要聚居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和大通县,还有一部分散居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临夏和甘南等地。土族《格萨尔》在上述大部分地区都有流传。随着宏篇史诗《格萨尔》研究工作在国内外...  相似文献   

14.
三川土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吕建中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部的官亭镇、中川乡、峡口乡、人称三川五大堡。这里居住着近4万名土族人民,仅次于互助土族聚居区。三川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中原王朝就在这里设置白土县,成为青海边远地区与内地发...  相似文献   

15.
土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十万余,大部分居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也有少数土族人散居在青海省乐都、门源等县和甘肃省的天祝、永登、临夏等地区。 除了大通县的土族已经转用汉语外,大多数土族人仍用土族语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土族地区的宗教僧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土族地区的宗教僧纲制度李向德宗教僧纲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中央封建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政治统治形式。明清时期,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宗教僧纲制也以不同的形式传入土族地区,并很快被统治者所采用,影响着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考察巴楚古俗的基础上,对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土族的祭祀舞蹈“於菟”(虎)舞作了比较深入地分析,指出它与古代巴楚地区的崇虎尚巫之俗一脉相承。明初,江南一带(包括巴楚地区)的一部分汉人,来到青海同仁地区屯边守塞,其中不少汉人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同时也将这一习俗带到青海同仁土族地区  相似文献   

18.
土族纳顿面具舞解读(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和土族纳顿的三国戏系列面具舞能够进入土族纳顿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当时国家统治教化需要是重要因素,民间凭借国家倡导借机发展民间信仰是内在因素,而汉族人口大量进入土族地区乃至于被融合进土族是其进入并获得立足进而得到长久发展的基础条件、重要保障,土族完成从游牧生活向定居农耕生活的彻底转变是接受三国戏并一直上演的经济基础。纳顿中的"五官舞"再现土族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土司接受中央王朝封授这一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9.
民和三川地区土族来源之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民和三川地区土族的情况,早在160年前就有人报道。此后,凡调查访问过三川土族的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当地居民自称鞑靼(达勒达),是鞑靼血统的后裔。鞑靼即蒙古。  相似文献   

20.
土族女童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族女童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任玉贵土族是我国少数比族之一。土族女童教育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教育问题一样,是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宏伟目标过程中影响全局的棘手问题,已经和正在引起全社会包括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妇联、学校和家庭的关注。青海教育科学研究所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