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中国歌曲历史悠久,但中国歌坛“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歌唱方法的划分,初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初。此“三种唱法”各具特点,且相互交叉与交融。高校艺术学院的音乐教育应要求教师在声乐施教中,不仅做到不故步自封,更要引导学生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融多种唱法干一体,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才能培养出脱颖而出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分类谈李广达近年来,两年一次的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声乐大奖赛,已由中央电视台举办数届,加之其它多种方式的声乐演出与比赛,推动了声乐事业的发展,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人材。然而,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和歌唱家对三种唱法提出了质疑或不...  相似文献   

3.
加强高师声乐教育中的通俗唱法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通俗唱法在高师声乐教育中的地位、意义以及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这几个方面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俗唱法是多种歌唱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形式,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围绕个性特征对通俗唱法呼吸状态、发声位置,以及歌唱的运动状态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发展歌唱者在精神上、技巧上和心理生理上对声音的控制能力;形成歌唱时发声器官有规律、有调节的稳定性运动;使歌唱者对通俗歌曲的演唱和声音表现由一般演唱状态进入到艺术演唱境界,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对通俗唱法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通俗唱法经过了仅二十年的兼收并蓄之后,以清新自然的演唱风格和自主创新的艺术品位,逐步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笔者认为人类审美情趣的提高赋予了通俗唱法更多"雅"的含义。本文主要从通俗唱法的发声技巧、演唱风格、演出形式来分析它的"雅"及其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国目前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主要的参考依据.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传统行为主义教学法的修正,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多元性.通俗唱法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和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将学习评价目标作为实践建构主义学习论的最好基准.本文以通俗唱法课为例,来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诸多要素,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美声艺术的普及受演唱技巧、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限制 ,受语言及作品滞后的限制。要想普及美声艺术 ,就必须在创作与演唱风格上走民族化的道路 ,走大众化道路 ,从娃娃抓起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通俗唱法”的外在因素以及她的演唱风格、演唱技巧,同时对“通俗歌曲”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说明,着力阐述了“通俗唱法”与“通俗歌曲”在“通俗”二字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老舍抗战时期的通俗文艺作品一方面宣传抗战,一方面力图通过借用民间文艺形式,注入新思想,达到启蒙的目的。老舍抗战时期的通俗文艺活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通俗文艺创作、通俗文艺理论探讨、通俗文艺教学和培训。老舍对待通俗文艺经历了曲折的接受和扬弃的过程,从积极热情地学习并实际运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宣传抗战,到终因难度大而效果并不理想,逐渐回到自己所熟悉的新文学样式。老舍通俗文艺创作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其局限性在于未能认识到宣传和艺术的悖论,虽力图兼顾二者,但在实际写作中却无能为力,以至割裂了内容和形式。老舍所采用的"旧瓶新酒"模式,本身存在致命的内在缺陷,最终造成了老舍创作通俗文艺时使命与苦痛感并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相比 ,通俗音乐的欣赏群体最广 ,社会需求量最大 ,参与人数最多 ,特别是进入2 0世纪 90年代 ,社会超高速地向前推进 ,人们的思想观念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 ,通俗音乐在强大的传播媒介支持下 ,获得了无以复加的流行性 ,中外已越来越趋于一种大融合状态。通俗不等于庸俗 ,通俗音乐也不同于流行音乐。从音乐行为和音乐观念两方面来看 ,通俗音乐自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声唱法的演唱方法和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大利"美声唱法"其原文字意是"美好地歌唱",即指造就美妙的声音进行歌唱。而人们对美声唱法的理解是指一种声乐作品的演唱方法。现从它的产生和漫长的发展过程,并认识它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美声歌唱的理论研究,从歌剧的产生、文艺复兴、欧洲声乐教学和歌唱方法等理论研究及几位著名歌唱家和声乐教师的著作,从声乐理论的论述总结出的一些原则,其中很大一部分仍然是我们美声歌唱必须遵循的准则。经过几个世纪,美声歌唱的演唱风格、技巧随着时代作品的发展而发展,至今仍盛不衰。  相似文献   

13.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是分别诞生在西方与东方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在理论上追根溯源,在技法上有助于促进双向交流,进而为构建、完善我们的民族的声乐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美声唱法音色浑圆、通透、有厚度,犹如明灯加上灯罩,发出柔和、悦耳的光芒;而京剧唱法音色纯美、圆润、透亮、有质感,如同一束细长的光束,穿透力强且萦绕不绝。如果从影响音色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与吐字等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二者音色差异的原因,可全面了解两种唱法,并能从中相互借鉴与运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发声技巧的比较,对二者的共同规律与个性差异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指出在民族唱法的演唱中有效借鉴美声唱法的几个切入点,提出广采博纳的声乐艺术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当代民族唱法在保持我国民族语言、文化、风格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精髓,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形成了民族唱法的新趋势、新高度,使民族唱法有了一个新的突破,是当代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美声唱法作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歌唱流派之一,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发声体系,尤其在高音区的演唱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花儿"歌手应通过掌握美声唱法科学的演唱技巧和发声方法,洋为中用,提高演唱水平,使"花儿"这一民族声乐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及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与成功经验,认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应该顺应国际潮流,向中华民族声乐文化中汲取营养,在继承和发扬美声唱法传统的同时,努力发展具有中国风韵的美声唱法.  相似文献   

19.
京剧唱腔与关声唱法无论在声音的运用、呼吸的支持、共鸣的搭配上都具有许多共性,但又各具特色。京剧唱腔多依据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行当,选择不同的声区、共鸣等,强调人物的个性化。美声唱法则追求声音的上下连贯与统一,追求共鸣腔体的整体运用与比例搭配。  相似文献   

20.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在各自发展的历程中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系,三种唱法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不断的碰撞,并在碰撞中相互借鉴、融合,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扩大受众,三种唱法由碰撞到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代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的必然选择,更是三种唱法自身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内驱力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