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上海因何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上海开始拥有高82米、号称“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高层建筑增至40幢;20世纪80年代,增建高楼650幢;20世纪90年代,2000多幢高楼崛起;2003年统计显示,上海市8层以上高楼已达4916幢。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荒诞派文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荒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就在他的代表作《鳏夫的房产》中运用了这一手法。因此,回顾荒诞派文学的发展历程、思想基础以及荒诞派戏剧特点,有助于对《鳏夫的房产》中的荒诞性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上古时代女性择偶标准完全体现出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母权制解体到新中国诞生,除王公贵族以外的普通女性,基本没有择偶自由权,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择偶具有了自主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理想的择偶标准是干部、专业复员军人、大学生、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等。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政治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是女性择偶时比较注重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女性更注重男性的学历、身高、和对方的感情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择偶标准重年龄,重健康,轻身高;重事业,轻学历,轻职业;重人品,重修养;重脾气,重经济条件,轻家庭背景;重爱情,轻婚史。女性择偶标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差异、文化程度经历、家庭整体教养方式的影响。当前女性择偶标准的倾向实惠化、条件化、自由化、性爱化。未来10年女性择偶标准指向多元性、综合性、可变性、对象性、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日本是世界上性文化比较开放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富裕和西方性自由观念的传入,日本的色情业空前发展,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对性话题也开始无所顾忌地大肆报道。这种开放的性文化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的性行为变得开放、大胆,出现了低龄化、日常化等特征。少女妊娠、堕胎、感染性病的比率不断攀升,援助交际为首的青少年性越轨问题也随之愈演愈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郭洁 《城市》2001,(1):56-58
西方对城市经济问题的研究起步就晚,概始于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有较快的发展,到60年代开始以独立的学科面貌出现.及至我国开始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与学科建设工作,已经是20世纪的80年代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着手在当时最尖端最神秘的航天领域进行探索,60年代秘密上马了第一个载人飞船计划“曙光一号”。到了70年代末期,“曙光一号”被迫下马。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的秘密计划最终没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薛涌 《中外书摘》2006,(1):56-57
南部基督教保守主义运动,已经成功地推迟了青少年性行为开始的时间,也使人们对婚姻有了一种新的态度。看来,为了社会的健康,20世纪60年代的性革命,也需要这样一个“性反革命”的运动吧。  相似文献   

8.
唐代僧侣诗人寒山及其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千百年来未受到正统文化的认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寒山诗经过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翻译,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寒山甚至成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导师。寒山诗在国内外的两种命运,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研究关注。寒山诗的热潮在文化走出去的今天颇有借鉴作用,其主体间性的探究对后来的文学作品走出去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女事资讯     
女子书架·性革命尝试了什么临灯默坐,从一本书里竟翻出了人类最近40年来特别值得清算的一笔旧账──本文性革命。西方性革命肇始于传奇且动荡的60年代。首先,避孕药的出现与普及,让人们在性生活空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性的神圣感和罪恶感同时被打碎;接下来,伴随着摇滚乐,以玩世不恭和游戏人生为特点的青年嬉皮士一族登临世养舞台,他们在英国伦敦大玩交换性伴侣游戏的同时,又在美国针对越战喊出了著名的反战口号:”要做爱不要作战!’而70年代则是年轻人一心一意奉行享乐主义的年代,这时候人们必现性已无处不在,不仅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水画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变.然而真正改变山水画的题材内容、社会功能与文化观念,包括表现山水画的方法,还是近百年以来的事. 概言之,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以延续南宗古风为主要特征;"五四"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是传统派画家和革新派画家论争、共存、互补的时代;20世纪50年代到"文革"之前,以回归自然和回归生活的集体意识和写实风格为总体风貌;"文革"期间,除石鲁的人格化表现之外,是山水画的极端政治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多样化选择和明确地提出从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时期.在这个近百年的流向里,我们看到了艺术基本上在传统自身基础上变革的主流,也看到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学家发现,现在男人们死得越来越快了,原因在于男人是世界上最脆弱的群体。据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统计,男人比女人平均多活3年;到60年代,二者拉平了;70年代,女的反而比男的多活1  相似文献   

12.
梁本凡 《城市》2002,(4):41-42
数字城市革命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计算机、信息和知识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数字城市革命包括城市经济知识化革命、城市形体数字化革命、城市行为网络化革命、城市功能人本化革命和城市环境生态化革命等方面。数字城市的结果是:“信息经济”取代“物质经济”在城市经济结构中所占的主导地位;“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在生产力三要素中所起的决定作用;“以人为中心”取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在城市发展与建设中渐成潮流。21世纪是数字城市革命深化发展的世纪。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知识产业和高…  相似文献   

13.
越南国语字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是越南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热点,同时也受到世界上不少语言学家的关注。它产生的准确时间现已无法确定,但很多学者认为,越南国语字的产生是在17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初,其缘由与天主教有着密切关系。17世纪初,当西方传教士来到越南传教时,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障碍,为了顺利发展传教事业,他们创造一种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记录越南当时的语言,这就是"国语字"的产生。由于越南国语字仍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本文主要探讨它在17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现在,老化在我们的伴随下进入了循序渐进的高科技阶段。在这一世纪的上半叶,仿佛是受魔力的操纵,我们恰好遭遇了要对我们的老年生活实施革命的科技。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等新生事物的地位,类似于20世纪60年代的唱机、公共交通和电视。借助这类新生事物,正在老化的婴儿潮的产儿将在2010年到2050年之间,第二次大规模地干预社会。无独有偶,在20世纪90年代末,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硅谷(Silicon—Valley)头一次发掘了老人的巨大资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崩溃,近代社会变革到来的交替时期。现实主义这一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西方绘画风格,在这场革命中被赋予了远远超出艺术自身的革命意义和社会内涵,成为20世纪影响中国绘画最为深刻的流派。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到解放前(1919-1949);第二阶段是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9);第三个阶段则是从80年代到现在(1979-)。在这三个阶段不同的历史语境下,现实主义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家茶座》2007,(4):154-154
《第一财经日报》最近发表郭宇宽采访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的对话。陈志武认为,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增长绝不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举例来说,美国20世纪30年代左右开始经济大萧条,西方社会在20世纪30年代也普遍出现经济危机,而苏联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铁矿地质勘查程度 我国铁矿资源地质勘查评价工作历经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和70年代两次铁矿勘查会战,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30年间,除西藏、青海、新疆等一些边远地区外,我国铁矿开展了较全面系统的勘查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铁矿勘查评价投入锐减,只有西部少量地区开展铁矿勘查.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铁矿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我国铁矿勘查新增的铁矿查明资源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据专家估计,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中国家每年有10万名高级技术人才交流到西方发达国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和科学家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员所占的比率分别为:英国7%,美国10%,澳大利亚40%,加拿大50%。近年来,阿拉伯青年学者、科学家大量流向西方发达国家的现象,已引起许多阿拉伯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与关注。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中,美国最早开始研究现代化,其主要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发展问题。现代化也是二战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普遍愿望。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征为坚持"传统—现代"的二分法原则、强调社会发展变化是单一的进化过程、西方原生型观点、强调现代性、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亲西方偏见。但现代化理论也存在缺陷,诸如对"传统"与"现代"这两个概念的认识过于简单、对现代化过程与道路的理解过于简单、质疑和否定现代性、受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从现代化理论所具备的特征揭示现代化理论所具有的缺陷,以期对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对言语打断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社会学家Zimmerman与West将打断现象定义为一种不按话轮替换规则,打乱当前会话人构建话轮的行为。随后,诸多社会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旨在梳理国内外言语打断的研究成果,并为后续的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