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源头。鲁文化导源于周初礼乐制度,以儒学为主体,质朴务实,注重传统,一切推本于礼乐;齐文化融合农业文化、畜牧文化和渔业文化,具有务实、尚变、开放、兼容的特点。二者融合发展,"道"与"器"兼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礼乐,是人类特有的文化形式.它对于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激发内心自觉遵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两千多年儒学的逐步衰落与"礼崩乐坏"基本同步的走势可以看出,后者是导致儒学衰微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反,中国佛教却格外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除了引进印度原有的"梵呗"之外,更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儒家及其传统礼乐,融合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礼乐制度,成为推动佛教发展的有力因素.即使在佛教遇到外力空前的沉重打击之后,依然能依托礼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迅速得到恢复与发展,而儒家却由于缺乏礼乐文化的有力支持,未能做到这一点.这也从反面证明礼乐对于儒学复兴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海文 《学术研究》2000,5(2):39-43
从《诗》《书》礼乐大传统、孔子儒学小传统之中孕育出来的道德理想主义与文化守成主义两重内涵,经由文以载道的社会学类型,整合而成孟子文化精神,成为孟子思想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诗)可以群"诗学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巫舞遗风.上古巫舞是族群意识、情感的集体表达与寄托.西周礼乐将传统的礼俗、精神、信仰等凝结为文化价值,构建了文化秩序,并以之化成天下,维系政治秩序.春秋赋<诗>言志是"礼"的交往,展现了揖让文明的新交."<诗>可以群"是孔子对礼乐文化传统的理论总结和创新,是孔子诗教的重要目的与文化理想.孔子以"仁"作为群体关系的价值原则,对<诗>作了"思无邪"的情感概括,在审美交往中提升道德,实现群体的融合,重建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5.
礼乐文化与儒学艺术精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古代礼乐教化的历史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传说中的五帝之乐是可信的,而夏商周三代实施礼乐教化则是信史。西周时代的礼乐教化是政治、道德、艺术、审美的综合形态,既是社会制度,又是道德规范,还是教育的重要科目。礼乐教化至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但崩坏的是政治制度层面,礼乐则成为纯文化而流传千古。礼乐文化与儒学存在着天然联系,礼乐文化的原创性教育实践和综合艺术教育,因儒学的阐释而得到弘扬。儒学艺术精神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人文化成”的人文精神;二是“激情导欲”的理性精神;三是阳刚之美的人格精神;四是“美善相乐”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6.
儒家礼乐起源于上古初民尊祖、祭祖与祭祀地祗的活动.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礼乐制度.孔子继承和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创造性建构了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批判继承儒家礼乐文化的精华及其精神价值意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具有借鉴意义或启迪意义: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的参照系和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儒家礼乐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儒家礼乐文化的德治价值取向,启示我们在注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德治与法制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论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红伟 《中州学刊》2005,(5):144-146
儒学与礼乐文化存在着天然联系,"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家文化的价值定位,"致中和"是儒家和谐思想追求的理想境界.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及天地万物的关系方面,力图保持事物原有的无限多样性,亦即"和"的理想."和"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是处理多样性之关系的一种方式.儒家礼乐文化明显地渗透着以"和"为上、以"和"为贵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它包含着一些至今仍然适用的优秀元素。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显著标志,具有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在当今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中西文化相互撞击的时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建礼乐文化,就显得尤为必要也特别重要。保护传统节日,使其上升为国家制度层面,这也是重建礼乐文化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类人格的确立是人的现代化的关键。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是与礼乐制度相别的能为今用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实现个体主体性道德修养的以“仁”为内核的礼乐文化 ,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成为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刘顺 《北方论丛》2011,(5):14-17
宋儒的身体诗学奠基于身体观之上,在"身体意象"的营造与书写中,展现其文化内涵与生命境界。儒学由礼乐向心性之学的内转、宋人生活的雅化与人文化为宋儒"身体诗学"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土壤,而儒学传统中的三相一体的身体观、作为"窍"的身体观、社会化的身体观则为宋儒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根基,身体成为宋儒营造个人生活世界与心灵空间的重要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1.
投壶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小成 《江汉论坛》2005,(4):98-101
投壶是上古重要的礼乐活动,是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燕饮中用以娱乐宾客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投壶之礼作为一种文化积淀,被人们所秉承传续,但这其中也有增损变迁。本文从《礼记》文本、历代文献记载的发展变化中考察投壶之礼,并从出土文物方面加以实证,从而揭示出中国礼乐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礼乐文化为参照系 ,探讨了秦朝治道的思想源流及其变迁 ,得出 :“秦治道从来就没有形成礼乐教化的传统”,“治道的格局依然是‘以刑法为主 ,列儒术为诸子之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王长华 《河北学刊》2001,21(5):51-55
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定型产生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学习、文人从政、道德关注为例,讨论原始儒学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礼乐教化”是贯穿于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现象。作为维护传统的宗法等级专制政体的思想统治工具,它起源于先秦儒学以仁义道德和宗法伦理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论,随秦汉统一的专制君主大帝国的建立而昌盛,经过历代思想家充实发展,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领域内,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秦汉时代是中国的“大一统”政治的滥觞期,在这个阶段奠定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模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乐教化”也不例外。陆贾和贾谊作为汉初有代表性的政治理论家,在当时的礼乐教化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赵小华 《文史哲》2007,1(2):143-152
在唐太宗的礼乐文化观和文学思想中共同贯穿了雅正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在礼乐文化和文学领域同时进行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寻进而最终确立起来的,它取决于这样三个层面:在现实层面上,逐步恢复和树立儒学的统治地位,并对前朝文风进行批判;在理想层面上,以复古的姿态寻找礼乐文化和文学的渊源;在操作层面上,最终确立了礼乐文化和文学的雅正观念,这对巩固政治统治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周初礼乐文明制度是儒家礼乐思想的源头。孔子继承和创新了西周制度文明的精神,并注入了"仁"的内核,构建了人文主义礼乐观,后经朱子的"变礼宜世",把内核提到"理"的高度,构建了终极意义礼乐观,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价值观,体现出儒家思想与时俱进,适应不同时代要求的学说风格。礼乐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理想,儒学的现代化转型,不是彻底改变其礼乐思想的基本框架,而是赋予内核新含义。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给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要让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一要做到文化自觉,对以儒学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进行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第二要做到文化上的自信,反对和消除殖民文化心理和狭隘的自我中心观念;第三要在坚持民族主体意识、坚持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坚持现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是一种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文化形态,体现了"礼"的重德精神与"乐"的艺术精神的统一.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相区别,在中国儒家文化语境中,人们不是敬仰和崇拜上帝,而主要是以现世关怀来代替"终极关怀",以伦理的"耻感"与审美的"乐感"来代替宗教的"罪感"和"爱感",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乐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的全体,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政治儒学.儒学在政治统治的需求下,融合佛道思想于现世人生之中,采取自上而下即从统治阶层到民间的路径将儒学发展为政治儒学.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政治儒学.  相似文献   

20.
儒学的宗教性成为20世纪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重要议题之一。新儒家在该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运思和见解,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探寻。本文将从哲学理念、本体问题和内在超越等方面阐述现代新儒家的宗教与儒学关系问题,以期对探讨儒学与宗教、儒学与民族文化精神,以及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关于儒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争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