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坤乾 《社科纵横》2008,23(7):117-118
恩格斯历史合力思想揭示了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总合力"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阐述了"意志合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驳斥了任何单一因素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恩格斯历史合力思想是唯物史观的瑰宝,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基础,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概念。是否能按照马克思主义本意来理解生产力概念,决定我们是否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成功。传统教科书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即把生产力理解为一种能力,是不能准确传达生产力概念内涵的。它将产生与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在逻辑上相矛盾的错误。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的关于生产力概念有二十多个,其内涵大概分两类:"能力说"和"成果说"。传统教科书定义中只体现了"能力说"的内容,而"成果说"的内容没有体现。这不能全面传达马克思本意的生产力概念的含义。由于李斯特、魁奈等与马克思建立的生产力概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同,即建立生产力概念的目标和出发点不一样,所以马克思本意的生产力概念与李斯特魁奈等的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应该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一个重要视角。在《资本论》创作过程中,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唯物史观与经济范畴特性的辩证统一;在《资本论》的理论内容叙述中,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唯物史观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运动的逻辑关联;在《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建构中,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唯物史观与经济范畴辩证转化的整体关照。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不仅反映了唯物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应用,而且也说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对唯物史观科学性的印证,更重要的是说明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之上的。  相似文献   

4.
余源培 《浙江学刊》2001,20(2):40-4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内在联系.在新的世纪特别需要"返本开新"."返本"主要是坚持和深化对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研究,"创新"在中国主要是服务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主题.苏联模式的不成功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从两个不同方面说明了这个道理.要创造性地用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并解决好中国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唯物史观的诘难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它的误读、错解甚至歪曲.在当代.重新阐释和正确理解唯物史观需要借鉴现代科学理论成果.复杂性理论为重新阐释和理解唯物史观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空间和方式.从整体论出发,在自然一人一社会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中阐明社会历史的实践生成性和物质生产活动的决定性作用是唯物史观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以复杂性思维方式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辩证决定论,不仅有助于有力回应经济决定论、机械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思想对唯物史观的歪曲和责难,也有助于正确把握社会历史规律的辩证性.  相似文献   

6.
陈燕霞 《社科纵横》2013,(1):198-200,229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哲史上,是其哲学体系形成的主要理论标志,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真正诞生地和发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及了"世界历史"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展开了阐述,这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总结,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可以说,不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就不可能真正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具有体现唯物史观特征的基本框架,作为自觉运用的科学分析方法,它是经济领域的客观辩证法在头脑中的反映,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原理的分析功能和把握唯物史观分析路径的辩证法要素这两个方面;与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比,唯物史观经济分析方法具有显著的科学特征和优势,其理论创新是由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一大发现——同徐殿久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1期发表的徐殿久同志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没有唯物史观吗?》一文(以下简称“徐文”。本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此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之前就存在唯物史观。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在这里,我们打算就“徐文”所提的涉及唯物史观的产生、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一、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我们所理解的唯物史观,是一种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全部社会生活和历史现象的统一的理解和解释。而不只是局限于对个别事物、现象和问题的解答。就是说,它是用唯物主义的原则来解释全部社会生活和历史,是把唯物主义推广、应用于人类  相似文献   

9.
历史决定论和历史的主观因素,历史本身各方面的创造自由,其中包括人们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过程中积极的改革行动的作用和意义,早已成为苏联哲学科学重要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对象.本文试图探讨存在于历史过程的客观决定作用与历史主观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的某些问题.其中还想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主观因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形成中的作用的学说具有何等深刻的含意.唯物史观阐明,为什么历史作为客观的而就其实质讲乃是被决定的过程,同时又是人的主动而积极创造的领域.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决定论的  相似文献   

10.
王贵仁 《社科纵横》2009,24(11):92-95
在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人对唯物史观的态度经历一个变化过程:五四运动前后国民党人“热情传播”唯物史观;20年代中期孙中山对唯物史观进行了吸收与改造,提出民生史观思想;20年代后期一些国民党人把民生史观思想体系化,并与唯物史观截然分立,全面对抗唯物史观。促使国民党人对唯物史观态度转变的真接原因是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根本原因是受国民党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所持的政治立场决定。国民党人在此期间学术思想变化与其现实政治立场紧密相连,是他们的现实政治立场影响了他们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22,(1):13-19
唯物史观关于历史本质的阐释表明:"四史"教育就是认识自身、实现自觉、凝聚共识和把握规律的活动,其基本功能是促进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坚定"四个自信"。实现"四史"教育从必修到修好的衔接转化,要从历史的长度、宽度、深度和向度出发,理解和把握"四史"蕴含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带来的独特贡献和世界意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前提、演进的趋势方向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结构变化而转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哲学的兴起,知识分子、性别等问题研究的展开,挑战了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当前,中国学术界开展新一轮的唯物史观研究,就是对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和学术挑战的一种回应.就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学术发展的路向而言,唯物史观研究范式转换的主要方向是:变革已有的技术理性的研究范式,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要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哲学必须开展文化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以文化活动为中心的认识模型来改造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实现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唯物史观问题上,而“五项因素公式”是普列汉诺夫研究唯物史观的总纲,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重要理论作深入探讨。1.“五项因素公式”理论的提出及引发的争论对于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就作出过精辟的概括。在这里,马克思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又发现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力量,从而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  相似文献   

14.
弗洛姆继承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相关学说,从社会主体出发以"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为概念工具,揭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分析基础。他认为意识形态主要运用社会过滤器即语言、逻辑与社会禁忌来压制社会成员的无意识进而异化社会性格结构,而要消除这种意识形态的压制就要进行社会变革与心理革命,建构一个健全的社会。尽管他试图综合并超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相关学说,但由于他没有科学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其意识形态理论最终难以完成建构健全社会这一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 任何一种严密的科学理论,总有它的核心思想。这种核心思想贯串于全部理论。离开了这个核心思想,它的众多原理就不可能被正确地理解。核心思想,体现着某种理论的最高创造和最重要的贡献。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本文将在这个问题上作些新的探索。一长久以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被认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根据是: 1.哲学基本问题的引申。“意识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意识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社会意识和社  相似文献   

16.
思辨意识哲学和文化哲学是哲学史的两种主导的研究范式。长期以来,学界对唯物史观的理解由于受到思辨意识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导致了社会历史研究的线性决定论和主观宿命论的误读。以文化哲学理解范式重新解读马克思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历史则呈现为一个包含丰富内涵和多种可能性的实践进程。这种解读有助于一种真正的人的历史的生成,展现社会历史理论的文化丰富性内涵。  相似文献   

17.
像世间各种事物的发展一样 ,学术的发展也不是直线上升的 ,有时前进 ,有时停滞 ,甚至有时倒退。学术研究有时也会遗弃已经取得的学术成果 ,以不断变换的话语形式 ,在同一个水平上不断重复过时的观念 ,好比老牛“反刍” ,绝不会提升到“反思”的水平。旧话重提的必要性 ,就在于避免遗失已经取得的成果。“把价值论的研究提到历史观的高度” ,确也不是什么新话题。早在 80年代 ,我国就有学者注意到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内在联系 ,并把揭示马克思历史观的“逻辑系统和价值系统的总体关联”作为研究主旨 ,认为如果忽视这种关联 ,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就…  相似文献   

18.
杨丹娜 《探求》2004,2(1):11-1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根红线.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实践观,强调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推进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创新发展;它坚持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主义,使我们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理论高度,为我们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它科学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群众观,就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群众观.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19.
西方哲学中的truth一词,中译多为"真理"。文章以康德文本为例指出,由于将他所说的wahrheit译为"真理"和"真理性",因而引发许多理解方面的问题。基于关于康德文本的探讨,文章指出,应该将truth(Wahrheit)译为"真"而不是"真理",并且主要在"是真的"这种意义上理解它。而且,这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而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周峰 《探求》2014,(3):5-13
近年来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之间似乎分离的争论,导致唯物史观的本来面目变得日益模糊。究其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唯物史观中"现实的人"的生成逻辑的科学分析,我们把"现实的人"当作了唯物史观的全部。实际上,"现实的人"连同产生它的"生产劳动"才真正构成唯物史观的根本生成逻辑。"生产劳动"不过是实践的最源初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