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是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传承过程.毛泽东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邓小平进一步理顺了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江泽民把意识形态建设上升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胡锦涛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更加主动、更加自觉.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5,(5):22-25
全面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规定了意识形态领域判断人们言行是非的基本准则——"六条政治标准"等等。但是,1957年后,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失误,阶级斗争日益扩大,为"文化大革命"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奠基人,习近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纳者。通过对邓小平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可以系统观察改革开放以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脉络和基本遵循,从而得出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首要前提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不忽视,根本方法是牢牢掌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以及话语权不放松,主要原则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放弃,新的要求是把网络空间当作今后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空间不改变。  相似文献   

4.
范亦菲  范秋迎 《社科纵横》2012,27(12):13-17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努力适应新情况,积极采取新举措,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性嬗变与创造性重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强大的思想保证和有力的精神支持.系统梳理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实践和基本经验,对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大力加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一要不断提高党驾驭意识形态领域新形势新局面的能力;二要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三要积极拓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8,(5):134-137
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崭新话语体系,不断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不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7.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现代传播学理论 ,回顾总结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况 ,分析了国际互联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正负双重影响 ;研究了加强意识形态控制的必要性及其难点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文章认为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控制 ,消解国际互联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压力 ,使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是一项严峻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既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学理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品质的科学性是其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本;理论体系的创新性是其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指导实践的有效性是其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关键;理论特色的民族性是其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9):1-4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党性和人民性。但是,对于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问题却一直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阐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人民性原则的根本和归旨;论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乘机而入,同时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也诱发了良莠不齐的价值诉求和思想观念,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既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难得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非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董事及董事会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公司治理的客体,处于公司治理承上启下最为核心的地位.董事及董事会不可能具有独立性或中立性,这是由每位董事与生俱来的身份差异决定的.现行公司法一味强调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而相应的董事选举制度设计并不支持董事的独立性要求,致使董事角色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应明确承认不同类型的董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名选任,并由提名人对被提名人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王越芬  郜娜 《社科纵横》2010,25(10):120-12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政权由一时强大到失去执政地位,退守台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党建的失败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国民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方面的失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高洪 《日本学刊》2006,(3):32-40
日本民主党作为最大的在野政治势力,十年来一直在日本政治局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4月,民主党因“伪造电子邮件”的政治败笔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整合,素以手腕老辣、信念坚毅著称的小泽一郎终于走上前台。随后,作为两大保守政党间新一轮较量的千叶县国会议员补选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胜利结束。民主党的变化给日本保守政治局面带来新的波澜,但无论是对于民主党还是小泽一郎来讲,只有主张相对温和与稳健的内政、外交政策,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9,(11):104-109
历史学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和彼此融合,是开展学术研究以及推进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科学与中共党史研究的交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缺乏从整体上关注和审视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因而,通过研究个案的学术史梳理和考察,为不断深入推进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提供新思路。这是不断完善党史研究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8.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从极"左"的理论范式到改革的理论范式(或过渡的理论范式),再到当代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决定这一转变的是这种理论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环境和实践的转变,以及从事这一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实践的科学判断。面向全球化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吴占军 《日本研究》2007,44(3):71-76
经历了黑船袭击阵痛的日本,很快确立开国思想.仔细分析幕末日本的对外意识,从其最初就与东亚"华夷秩序"保持暧昧关系,到"脱亚入欧"醉心于西方列强制定的弱肉强食原则,最终发展为走上侵略亚洲、争霸世界的军国主义不归路,可以得出日本这一选择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