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历史经验和理论基础支撑,而且对于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深入分析了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分析了黄河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声音等实践路径,以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个性化、多样化需要,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所孕育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多年来的考古研究证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先民早期的主要活动中心,中国早期的文化形态也在此诞生。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深入,黄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主体性作用愈加凸显,这对增强中国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方世南 《阅江学刊》2024,(1):31-37+171-172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体现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种强烈文化使命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感是对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和走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深沉而炽烈的思想情感,也是一种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基础上的饱满而真挚的思想情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感本质上是一种将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历史责任感、人民至上感有机融合起来的思想情感。充分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感的基本内涵、生成背景、实现路径等重大问题,对于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价值诉求和价值目标,推动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形成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并在此激励下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同心同德地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持续闪耀出灿烂光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起来,更要在精神上强起来。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持续推进百年伟大社会革命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传承、创新和升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其突出表现在伟大的梦想精神、伟大的爱国精神、伟大的民本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和伟大的团结精神等方面。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创新和升华,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而且构筑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张晓明 《创新》2013,(6):42-43,63
“中国梦”作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是在实践中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化与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融道路、理论、制度为一体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行动指南与制度保障。对于“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去不断地领悟与感受。只有理论上的自觉才有行动上的坚定,才能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伟大实践中去圆“中国梦”,才能通过中国梦去传递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声音,从而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正>黄河是一条世界闻名的河流,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万里巨川。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黄河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7.
谢铁华 《社科纵横》2013,(2):104-107
妇女是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提高妇女素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以妇女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视角,分析了建设文化强国对妇女素质的新要求,提出了提高妇女素质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艳君 《学术交流》2007,(8):169-171
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世界理念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世界理念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纲领,倡仪各国努力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充满着博爱情怀和理论智慧,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谐文化建设与当代中国外交的和谐世界理念,二者互为促进,互为包容:和谐世界理念及其实践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和谐的发展环境、重要的国际机遇与巨大的智慧源泉;和谐文化是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武器,二者统一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之中,对中华民族在和谐理念指引下实现新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克亮 《探求》2023,(6):21-30+57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实践探索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其理论体系是在理论和实践创新突破中形成的。这一理论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从其内涵和本质要求来看,可将乡村振兴理解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底线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准确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以广州为例,科学探寻超大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进路,不仅具有现实价值,而且可以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实践做出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10.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历史选择和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开拓创新,制定完善海洋政策和战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想体系。从毛泽东时期的向海图存防御性海洋战略到邓小平改革开放时代的开放性经略海洋思想,从江泽民时期"实施海洋开发"战略主张到胡锦涛时代发展建设"和谐海洋"的延伸,习近平新时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海洋发展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近平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理论体系。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海洋战略的发展历程,旨在厘清和明确我国迈向海洋强国发展进程中的顶层设计、政策发展嬗变的轨迹、核心理论与重要观点、实践经验与历史教训,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王向明 《创新》2015,(2):41-44,126,127
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辩证的规律。苏东剧变后,著名西方学者福山宣称"历史已经终结于资本主义"。然而令福山等西方学者完全没有想到的是,20多年后的今天,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正在实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证明,社会主义依然是当今时代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思潮,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更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期待并坚信在社会主义运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必将迎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  相似文献   

12.
易鹏 《社科纵横》2020,35(1):104-108
从历史之维审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一个重要问题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探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进路是怎样的。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在道路维度、现代化维度和民族精神特质维度三个方面都呈现出思想探索轨迹和鲜明时代特征,他们对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以思想启蒙使命和现代化图景批判解构封闭僵化的"天朝上国"梦,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成分的滋养,最终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下汇聚力量进而推动中国历史巨变。明晰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进路及其贡献,对于我们更好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生成、发展过程及其当代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8):18-2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通过理论解读、宣传教育、实践养成、利益协调、制度建设和榜样示范等方面的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以来屡遭挫折磨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作为党的主要领导者毛泽东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开始了不断的探索,毛泽东关于"中国梦"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是我党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资源。总结毛泽东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探索和贡献,特别是毛泽东对如何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始终遵循的一条主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在实践层面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复兴道路.在理论层面上,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不断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活力之源.  相似文献   

16.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的实践,需要并将催生思想的变革和哲学的创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支撑和智力支持,是时代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党和国家以统筹“两个大局”推进各项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培育制度自信提供了充分的现实依据。培育制度自信是造就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是巩固和发展中国制度的内在规定,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基础,有助于坚定全党全社会的信仰、信念与信心。立足“两个大局”培育制度自信,具有理论、实践与价值层面的三重逻辑,其实践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五个“深刻认识”为主要内容,以分类培育为主要形式,以三个“相统一”为主要方法,构建“共识”“共情”“共信”的螺旋上升模式。从什么是培育制度自信,为何要立足、如何立足“两个大局”培育制度自信三个角度,对培育制度自信进行学理性思考,既有助于在理论层面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又有助于在实践层面上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对变局开创新局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和平崛起需立精神之基,文化战略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重要支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国文化战略的总体目标。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实施文化战略的必要环节。实施文化战略、构建文化强国必然对文化艺术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创新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是推动文化艺术繁荣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国家文化战略具有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浩雷  曾嘉坤 《探求》2007,(1):79-80
江泽民同志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深刻把握了青年和青年教育的发展规律,紧紧围绕青年是什么、培养怎样的青年、如何培养青年等根本问题,在青年价值观、青年发展观、青年教育观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和鲜明特点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8,(3):89-91
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史学应该发挥以下价值和功能:第一,引导人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第二,为外交战略和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第三,促使人们增强民族认同感;第四,凝聚人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五,推动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充分发挥史学应有价值将有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