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社会网络舆情的延伸,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和意见的总和,具有参与主体的自由性、内容结构的多元性、舆情的瞬时突发性和诉求方式的不成熟性等特点,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应当从占领舆情阵地、健全监测机制、完善思政队伍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2.
史伟  姜丹  单中元 《社科纵横》2014,(7):134-136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网络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并渗透到了高校的各个角落,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是推动校园健康、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舆情的运行状态及其干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情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注重社会舆情的管理,舆情管理的立足点是掌握舆情运行的客观规律,在分析舆情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加强舆情干预,从而使得舆情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众社会生活状况是舆情产生的基础,民众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是影响舆情的中介性社会事项,民众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是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居民实际问题是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状况、改变中介性社会事项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感受疏导舆情,是居委会舆情疏导的基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邓欣  秦宏毅 《社科纵横》2014,(6):166-168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师生通过校内外网络平台接收信息,并且运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信息进行较为集中的反映,对高校各方面产生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在产生发展的演化生命周期中逐渐形成一种模式。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的自身特点,探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干预机制,促使网络舆情走势文明化、理智化、健康化,从而促进当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温淑春 《社科纵横》2008,23(1):132-135
维护社区稳定与安全,也就是维护和创造一种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生活空间.从舆情研究的角度来看,社区的稳定与安全是影响舆情的重要因素,维护社区稳定与安全的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舆情疏导功能,对于人民群众来说,维护社区稳定与安全是实现舆情疏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大学生群体是掌握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是发展"双创型"人才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双创"领域的生力军,高校积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首先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旨在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契合的应用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科研管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提升科研水平、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在协同创新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管理模式也要进行改革。基于此,该文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协同创新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知维稳与维权的关系既是破解国内政治舆论生态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群体事件舆情管理能力的根本基础。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些地方政府舆情管理仍然沿用着一种权力维稳的固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众的维权舆论表达诉求,致使政府维稳与民众维权走向对抗,这不仅违背了政府舆情管理的基本原则,而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科学认识和妥善处理维稳与维权的关系,把舆情管理纳入法治轨道,这既是创新地方政府群体事件舆情管理理念的重要基点,也是提高地方政府舆情管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做好舆情信息工作,需要不断拓宽舆情报送渠道,丰富舆情传输载体。社区民间组织是为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而举办的,它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不同居民的社会舆情信息,反映不同群体的观点意见。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社区民间组织的舆情汇集和传输功能逐渐显现,成为舆情传输的基层载体,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1.
做好舆情信息工作,需要不断拓宽舆情报送渠道,丰富舆情传输载体。社区民间组织是为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而举办的,它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不同居民的社会舆情信息,反映不同群体的观点意见。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社区民间组织的舆情汇集和传输功能逐渐显现,成为舆情传输的基层载体,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2.
中国网络舆情研究已初步形成"学、产、官"体系,研究范围相对集中、学科背景分布多元。目前,中国网络舆情研究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缺乏成熟的网络舆情研究范式、尚未建立起网络舆情研究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网络舆情研究科技含量总体不高。进一步深化网络舆情研究应立足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重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研究经验,理解新媒体技术和传播的倾向性,注意网民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差别,加强网络舆情研究技术手段建设。  相似文献   

13.
李伟涛 《探求》2013,(Z1):60-63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党中央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整个政法工作的中心任务。在新形势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检察机关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载体,是发挥检察职能的重要领域。如何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作用,成为摆在检察  相似文献   

14.
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一种典型形态,“知乎治校”现象是指高校师生等群体以知乎为载体,借助与高校相关的热点事件吸引公众关注、制造社会舆论,从而影响高校治理决策的网络舆情现象。相较于一般的高校网络舆情,“知乎治校”现象在传播内容的叙事方式、参与主体的交互形式以及舆情现象的发展态势等方面呈现出新的样态。从网络舆情发生的时序来看,“知乎治校”现象的动态演化大致要经历开端、发酵、嬗变、冷却等过程。其中任一过程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都会产生新的形态,进而影响整个网络舆情的演化进程。对“知乎治校”现象的有力应对,需要运用系统思维,通过微观层面的网络舆情处置、中观层面的青年思想引领以及宏观层面的大学治理三方面协同发力。  相似文献   

15.
舆情变动规律初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来华 《学术交流》2005,(12):155-159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因此,它的基本内容可以理解为民众在社会政治方面的群体心理活动。在本质上,舆情则是民众与政府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复杂体现。舆情的产生、变化和结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从它的产生看,它是国家管理者“生产”或“管理”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包括各类政策、法规、制度、措施以及领袖形象和社会问题等诸多的复杂内容刺激的直接结果;从它的变化和结束看,舆情是随着刺激它产生的各类社会事项的变化和结束的情况而变动的。但是,舆情作为政治性很强的群体心理活动,它的变化和结束又有着自身复杂多变的规则和轨迹:舆情的主要持有者或主体本身的基本构成和政治素质,都会对他们的群体心理活动的具体情形产生影响;民众对过去的一个社会事项曾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部分地“残留”在他们对一个新的社会事项的心理反应之中。掌握舆情变动规律,对“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6,(10):72-76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近些年出现较多的社会现象。舆情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从舆情的视角来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反映舆情的窗口,它反映了群众的情绪,集中表达了群众的社会政治判断,表现了民众主体与国家管理者客体的利益矛盾,具有深刻的舆情内涵。与此同时,它也反映出表达机制不完善,社会安全阀机制失灵,监督和参与机制不健全,市场经济管理与政府公共管理间存在真空的舆情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7,(12):151-155
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思政课程承担着引导大学生群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上海高校落实主体责任、创新授课机制、聚焦中国问题、强化内容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效果评估,开设了"中国系列"思政课程,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对新形势下全国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严励 《学术交流》2012,(12):10-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社会管理体制的新格局,即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其中,"法治保障"已经成为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社会管理创新步入了法治的轨道。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用法律开辟道路,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保障,使其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可预期性、可操作性;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和巩固创新的成果,保证社会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法治是调整各社会主体协同治理的稳定器,用法律界定社会主体的权力(利)边界,规范各社会主体的行为,形成多元治理的格局,依法调整社会主体的关系,保障各社会主体循法而为,依法而治。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法治是民生建设的助推器,法治保障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元素,标志着社会管理目标更加明晰:善治社会、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9.
李璇  周荣明 《社科纵横》2012,(1):153-154
校园网络舆论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大学生群体的各种思想动态,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判与正面引导研究,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高校网络舆情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面作用,本文通过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及原因,进而探讨研究如何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正面引导,以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网络已成为高校师生日常获取信息、拓展视野、思维碰撞、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鉴于网络舆情的隐匿性、即时性、多元性等特点,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尤其是思政教育方向,教师应当坚持以生为本,借助实践育人平台,建立大学生利益驱动机制,利用"O2O"思政教育模式,健全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借助高校网络舆情,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科学、系统、规范、有效的开展,形成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实践育人机制,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响应"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