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11):22-27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法律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心理基础。新时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境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多方面挑战。因此,针对性地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法律共同体意识,是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邓文静 《社科纵横》2023,(6):147-153
甘肃华夏文明的译介与国际传播策略是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以华夏文明为主题,通过翻译传播,可以让更多国际受众了解甘肃的丰富文化遗产,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研究。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博大深厚的文化沉淀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宝库。要精准传达甘肃特有的文化符号,就需要挖掘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形成文化生产力。甘肃要建设文化大省,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必须培养国际一流翻译传播人才,提高文化传播质量与数量,依托省内大学,打造甘肃华夏文明国际传播翻译研究与实践的平台。扩大甘肃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重视甘肃文化的对外译介宣传,以实现甘肃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汲取并涵养了中国传统"和"文化的营养和智慧。其内含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和"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的"和"文化内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两个大局"的历史境遇和现实挑战下,将中国传统"和"文化与时代发展大势相结合,创造合作共赢的国际观,营建公道正义的安全观,推动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发展观,维护多样性的世界文明观,建立绿色文明的生态观,实现中国传统"和"文化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世界舞台彰显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7):126-134
论文从文明起源的"再讨论"入手,在省思文明理论之中,梳理出文明起源论的中国古史叙述,从古史叙述中重新讨论伏羲的文化创设与其文化贡献,进而重新认识华夏文明的生成即中国的文明起源论与"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意义。论文共分四个部分,一、文明起源"再讨论"中的中国古史叙述;二、古史叙述中的伏羲与他的文化创设;三、文明起源视角的伏羲:身与卦及兄妹婚;四、"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意义:华夏文明的生成即文明起源的中国论述。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已经分别和老挝、柬埔寨、巴基斯坦、缅甸这四个周边国家建立起双边命运共同体关系,这四对双边命运共同体关系是中国伙伴关系外交的新升级,居于中国伙伴关系外交体系的前列,同时它们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双边层面的体现,是其从理念走向实践的关键一步。双边命运共同体关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命运共同体伙伴国的类型特点、命运共同体关系形成的历程特点、命运共同体关系的政治特点、安全特点和经济特点,这其中的若干特点也是双边命运共同体关系的形成条件。双边命运共同体关系的构建对于中国伙伴关系外交体系的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以及中国周边外交合理有序布局都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命运共同体伙伴国的数量将有所增加,双边命运共同体的安全合作水平将提升到较高层级,其合作内涵也将进一步拓展。中国在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着眼实现五大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闫雨 《创新》2022,(3):67-73
文化霸权是与经济霸权、政治霸权相当的一种霸权方式,在理论、文化外交、舆情实践等层面排斥和挤压他国文化,威胁他国文化安全。在文明比较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确立文化安全观的价值旨归,内含“和而不同”的文化秩序观,促进文化安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中学、小学等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员、社团组织的学习教育中,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阐释与传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中激活文化基因、凝聚共识,开展文明平等对话,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以文化共同发展促进文化共同安全,是提升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12):137-141
河西民俗传统、民间信仰、家园观念等民间文化都是时代主流文化在河西地区不断沉积的结果,历史铸造了河西是一个多元文化"共生"的环境;河西宝卷是在河西这一特殊地域中经历了文化"潮汐"传承下来的,给我们的认识经验是:传承华夏文明即要延续家园向往的保障力,创新华夏文明不能将地方和中央分离,正如不能将"人"和国家分割为面对面的"个体",而是知行合一的"共同体",要真切把握文化之中的"人"的切实需求。  相似文献   

8.
唐代都城长安是唐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浓缩,是盛世文化体系的典型代表,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辉煌灿烂的唐诗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样本,成为人们对长安以及唐朝的美好记忆,成为千百年来唐长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从今人非常熟悉的唐诗入手,打开记忆之门,重新体验长安的浪漫意象,体会长安的山水景观之美、生命体验之美、帝都壮阔之美、相思回忆之美以及隐逸之美等多种意象,来感知古长安的诗意氛围,感知唐长安文化的精神特质。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弘扬华夏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破解人类发展时代难题作出的前瞻性考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和升华了中国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国的文明范式,倡导新型国际关系,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平等、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西方理想共同体蓝图,缔造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形态,深化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理论内涵,对凝聚全球正义的伦理共识、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焦点的背景下,甘肃学者抢抓先机推出一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佳作精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若干重要问题研究》。该书在社会事实的研究中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在历史的叙述中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在时代的话语研究中突出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贯穿全书中,彰显了学术研究的高度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和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11.
甘肃涉藏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共同生产生活的区域,在人类早期文化、民族变迁、朝代更迭中,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一脉相承。同时,以拉卜楞寺和禅定寺为代表的佛教寺院在政治上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经济上茶马互市,文化上互动交流,表现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涉藏地区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过了改革开放的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如期实现脱贫,正在同全国一道奔赴在新征程上。探讨甘肃涉藏地区与中华民族同根共进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对持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建人 《创新》2015,(5):44-50
中国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也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两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本质上不是实体,而是对双方基本价值观、发展观的认同。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就是加强彼此认同感的过程。"一带一路"倡议是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和东盟双方将获得更多的共同利益,增加更多的认同感,结成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晓苏 《今日辽宁》2002,(6):44-45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水墨画堪称神州之精粹,京剧则被视为华夏的瑰宝,誉它们为国粹国宝实不为过.将此二者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来展示中华民族文化之夺目绚丽的第一人,当属马书林.  相似文献   

14.
<正>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首次鲜明地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他说:"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总体思路,对于准确把握中国对外战略总体走向,并且指导中国外交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判断首先,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事务全球化治理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与拉美命运共同体关系表现出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中拉整体合作机制的条件逐渐成熟。中拉应当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塑造合作共赢的发展共同体关系,进而走向牢不可破的文化共同体关系。虽然中拉关系面临着一系列的内外矛盾,但应理性、辩证地看待矛盾背后中拉关系发展的广阔前景,坚持以经贸合作为基础,促进双边和多边关系稳步发展,深化政治互信,扩展合作领域,增进互利共赢,为中拉整体性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时代价值,现实和历史交融的情景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加强个体情感空间的主体构建和客体交融,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空间。因此,立足于《这边风景》中个体范式的情感转变,将个体情感和民族精神熔铸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贯彻落实到现实个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范式传承中,进而实现主客体间以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价值意蕴、逻辑关联、广阔平台和实践路向等认同基础上的个体情感、民族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的双向互动。在情感认知、价值判断、行为准则和精神传承等维度交织交融的基础上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空间的内在机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空间的坚定内燃力。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论灯塔,不仅为新时代文化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石。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坚定文化自信为根本前提,以坚持文化认同为核心要义,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8.
苗德培 《社科纵横》2013,(10):138-140
中国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了华夏民族发展的历史,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内涵,印证了古代甘肃经济政治社会的沧桑之变。  相似文献   

19.
十九大报告对"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述明显呈现为它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理念与战略的升级版或2.0版。这不仅表现在它被明确纳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大体系之下,也体现在它的三个内容层面或维度(核心理念、话语体系与制度构想、战略举措)的更加完整清晰。因而,从现在起特别值得关注的应是这一理念与战略在现实实践中的贯彻落实,尽管这绝不意味着对它本身的理论探讨就不再重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系统性国际关系理念与战略的成功实施,所需要的一个前提性条件是它的至少上述三个内容层面或维度的完整性和相互间契合性。而具体到自然生态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积极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基础性方面是努力传播、示范与营造一种全球资源环境安全(共同体)文化。  相似文献   

20.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这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全新视角。民族互嵌成为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方略。基于此,本文从自然地理空间、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等五个向度,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增进各民族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