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世价值"之争的焦点是其合法性和普适性问题.这场争论使人们学会更加辩证地看待西方"普世价值",扫清思想观念上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误区,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诋毁中国传统文化,亵渎红色革命文化,破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可.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文化自信视野下,以"加强教育、坚定自信"为根本导向,以"抢占阵地、亮出旗帜"为根本任务,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为根本遵循,着力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长成才和增强文化自信。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围绕“知、情、意、行”四个环节生成,中国式现代化因而分别从知识体认、情感体验、意志体悟、实践体行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了实现新要求,分别要从理论学习、价值引领、环境熏陶、实践养成四条进路培育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知识认同、情感信任、意志信心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三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贡献、新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应该正确认识"三个自信"的内涵和内在逻辑,深刻理解"三个自信"提出的客观必然性,领会提升"三个自信"政治认同感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面临自身固有局限、西方文化渗透以及网络亚文化等挑战。通过把握文化与意识形态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立足文化发展,重视实践探索。在实际工作中,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0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优化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定社会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教育是"概论"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和发展脉络,这是大学生"道路自信"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分析"信仰教育"的机理和模式,这是大学生"道路自信"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是大学生"道路自信"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任,其中"概论"课的作用尤为重要。作为"概论"课教师,要驾驭教材体系,推动十九大精神"同步进教材";要创新教学方式,推动十九大精神"生动进课堂";要重视课堂实践,推动十九大精神"扎实进头脑"。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以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出发点,通过思政内容与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建构学生学习路径、教学模式与新工科课程的课程改革新模型,能够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参与实践与创业就业成长方面完成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育,完成从普通大学生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统一,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三位一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全面把握这种新境界需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统一性基础和相互作用关系,需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话语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及其生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关系塑造力显著提升的时代背景下,着力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结果.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模式,反映着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理念和行动,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和文化,具有主体性与凝聚性相统一、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等基本特征.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发展,对增强"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是推进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文化自信与“纲要”课教学有其内在关联性,文化自信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的,而中国近现代史是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载体。“纲要”课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使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在教学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不仅有助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而且有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信是指对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定信念与自觉实践.习近平将"文化自信"阐释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也是最为深层次的自信,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首先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主要包括建立自身话语体系的需要,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等.其次阐述了提升文化自信的根本凭藉,主要体现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泉源,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支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最后阐明了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途经,即思想引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同时,深入研究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对澄清各种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其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受到影响。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其价值观自信是否坚定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未来的道路选择。剖析价值观自信的本质,并根据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从而树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意识、自信意识,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石。高校是青年学生的主要社会化场所,高校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是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文化自信和政治素养的关联入手,挖掘并分析了思政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高校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本土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更具有鲜活性和说服力,将本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以重庆本土红色文化为例,坚持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的原则,以先进理念指引、以思政课程支撑、以良好素质保障、以校园文化助推、以实践活动拓展等形式,将重庆本土红色资源融入在渝高校文化自信培育,使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从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入手,探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困境,探析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是筑牢社会文化根基,根本途径是加强学校文化教育,关键作用是营造家庭文化氛围,重要力量是大学生主体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7.
制度自信是一种理性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历程和实践过程的深刻洞见,是对我国制度优势的坚定自信与自觉坚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正当性和现实优越性。制度自信有利于深化高校道德教育改革,有益于培育大学生的制度认同心理和凝聚大学生的思想共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从制度他律走向道德自律。要想充分挖掘制度自信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将制度自信有效地运用于高校道德教育中,就应夯实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同时推进制度创新,以正义的制度引领高校道德教育;还要优化道德教育过程,将制度自信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以利推进道德教育制度化,强化道德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否定和歪曲中国近现代史、贬损历史人物形象,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致使部分大学生失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与危害,分析其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原因,进而通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占领微传播渠道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等措施,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轫内生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相继而生,不断巩固和发展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照历史与现实,本文尝试探讨多党合作制度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相互关系,分析多党合作制度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政治价值,以增强我们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0.
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普遍性意义在于赋予某种事物的绝对状态,即一般性,也就是在广泛的范围内具有有效性,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普遍性意义在于赋予某种事物的存在合理性,被其他事物认可,并被复制或借鉴.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国人民百年来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追求,使中国走上了现代化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不同西方发展道路的全新选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的普遍意义,文化自信坚持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理论自信展示了不同价值理念同样可以指引现代化道路,制度自信提供了民主理念下的多种公共选择方法,道路自信则为后发展国家提供了一条看得见的而又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普遍意义在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