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在自然科学领域"论战"中的不同观点,深刻揭示出自然科学研究和运用过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在全面批判当时自然科学领域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过程中,恩格斯深刻揭示出唯心主义兴起的根源、形而上学思维的局限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性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理论思维/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因此,《自然辩证法》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不仅有助于科学评析围绕自然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而产生的各种学说和争论,而且有助于化解相关实践难题,推动自然科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601年伊丽莎白的济贫法,又称旧济贫法,贫民救济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始形态。19世纪中期,以贫民救济为表现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萌芽阶段。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奠基时期,逐步由以教会为主的贫民施舍变为政府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形式作了扩充调整,  相似文献   

3.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出场路径.恩格斯晚年阐发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丰富内涵,完善了资本主义形成史,坚持并发展了《资本论》基本观点.这一理论工作既是理解马克思思想特别是《资本论》哲学的重要依据,又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有力补充,是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王升臻 《唐都学刊》2011,27(5):20-23
《大学》乃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礼记》中的一篇,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理学创始人二程称《大学》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至近代,孙中山先生赞赏《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目标和修养方法,认为这些都是"应该保存"的中国的"独有宝贝"。可见,继承和创新《大学》之德育思想,对于今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提高德育效益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既是恩格斯研究"现实问题"的起手,也是其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并运用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主阵地。恩格斯虽未直接提供将城市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系统性学说,但无疑渲染和开辟了城市问题探讨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语境及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青年恩格斯聚焦于批判工业城市中的具体问题,分析城市形成与竞争、城市布展与阶级分化、城市秩序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随后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城市问题研究重心由"城市中的问题"转变为"问题中的城市",即把城市具体问题从根本上当作资本主义自身产生的结果,解决城市问题本质上是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问题。集中阐明恩格斯的城市批判思想,有益于强调当代西方都市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起源并检视其发展方向,同时对理解中国城镇化道路、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模式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第一个阐释者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创立者,恩格斯阐释的马克思哲学及其力图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年来被理解为权威阐述,但这种表述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关系问题所纠缠.分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文本,把握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阐述的异同及其原因,在时代变迁中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8,(1):56-60
中国文化崇尚和谐理念,《道德经》和谐思想资源值得挖掘。这种和谐思想是以道法自然与有无之辨为其哲学基础,虽然没有儒家典籍鲜明与积极,但也蕴含于诸如道与德、小与大、圣与凡等命题之中。《道德经》和谐思想的具体目标有三:一是道法自然,做一个知和、玄同之人;二是无为而治,建一个不争、不战之国;三是修身以德,创一个德播家邦的天下。《道德经》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更好领会协调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卢雨菁  蒲隆 《社科纵横》2002,17(6):57-57
文章对英国小说《托诺 -邦盖》作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写作动机之一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即<德意志意识形态>缺乏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这个判断折射出恩格斯对于马克思哲学旨趣的某种误解.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唯物论之所以在历史领域失效,主要是因为未追问历史动力的动力和辩证法的阙如,这同马克思把费尔巴哈式旧唯物论的缺陷归结为拘泥于感性直观大异其趣.与马克思试图从逻辑和历史双重意义上超越"唯物一唯心"之争不同,恩格斯致力于强化这种对峙.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8,(3):137-140
刘海霞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研究》一书,深入分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揭示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轨迹,并结合中国现实生态环境问题,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借鉴作用,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本文从其创作背景、显著特点和现实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水平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也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针对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现状,通过国际比较提出了在保障水平和保障范围等方面与发达国家70年代还有一定差距。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完善北京市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工人阶级终结了吗——兼析A.高兹的《告别工人阶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宁 《社会》2010,30(3):146-160
阶级研究是西方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银论最为激烈的领域.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传统阶级特征弱化、阶级意识淡化、身份特征和身份意识强化、阶级政治退化以及去阶级政治强化等趋势的日益显著,西方学界围绕"阶级消灭"(the edn of class)的话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对立的两派.  相似文献   

16.
认为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加强党的领导、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应对复杂生存环境等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在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纪律规矩、规范加强"党内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认为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政治建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把党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思想成熟、组织强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准备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7.
18.
毛丹  张洪 《社会》2017,37(1):94-126
阶级实体和概念都是关系性的,工人阶级的状况和性质需要从工人、国家、资本三方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入手进行考察。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家在三方关系中占据中心位置,对劳资关系和工人阶级具有塑造能力,国家并非只会选择做优势阶级的刻板代言人;劳资矛盾是否激化以及工人阶级成为秩序合作者还是激进行动者,与国家如何定位和处理劳资关系有关。社会学的阶级分析在当代还有没有潜力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国家在劳资问题上的角色与措施,可能缓解工人对国家和资本的对抗性、促使工人转变成秩序的合作者,也可能激发工人的对抗意识。如果是前者,阶级分析会因劳资对抗问题的缓解而不再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如果是后者,阶级分析就不仅是恰当的理论分析工具,还具有重大的实践内涵。上述视角可能也适用于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iscusses Chinese social policy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the growth of the market economy. It provides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system's evolution in three stages: (1) the pre‐reform period when a system of enterprise welfare was in operation; (2) a period of system transition; (3) the stage when state welfare began to take shape. These developmental trends are interpreted on the basis of three types of institutional relations: the State‐enterprise relation, the enterprise‐ (or employer‐) employee relation, and the individual/worker‐State relation. Moreover, the discussion deals with policy perceptions at each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it illustra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a broad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text, where China struggled to establish a modern, market‐based enterprise system. The paper thus expounds issues of socialism, market forces and the power of organized labour.  相似文献   

20.
李锦峰 《社会》2013,33(3):204-241
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国家与工人阶级关系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国家通过统合主义的方式逐渐退出了对社会的直接控制,从准全能主义过渡到了碎片化的威权主义;其次,工人阶级脱离了“完全性组织制度”,从受国家和单位庇护的领导阶级转变为市场化的劳动者;第三,国家与工人阶级关系运转的轴心发生了变革,从单位组织的主导转变为资本的逻辑。由此形成的国家-资本-工人阶级结构最大的问题是资本对劳动的严重剥夺。对此,一方面需要在国有企业生产方式资本化的过程中加强法制建设,保护工人的一般公民权,另一方面要在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加强集体化的组织建设,争取工人的工业公民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