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8):127-131
个体拥有社会网络的大小,对个体意见表达有直接作用。传播网络是在个人社会网络的基础上,形成的信息表达和流通网络,其功能受媒介情境和社会历史传统影响,在自媒体时代表现出复杂性特征。考虑到既有研究未能分析结构性网络组成,因而阻滞了微博正功能的发挥。本文对微博传播网络进行分析,以此考察集合行为的新转向。研究认为,微博作为传播环境,与社会事件协同促成了社会网络,信息因此在其虚拟社会网络中传递,推动了信息传播网形成,从而提高了集体行动能力,造成集合行为的巨大动能。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时代,整个社会的网络传播发生了技术和内容层面的巨大变化,其中网络情绪展示了当代网络传播与网络危机的非理性面貌。特别是借助新媒体的力量,网络情绪的发生和传播更为便捷、迅速,容易引发网络暴力,伤害网民和社会群体,破坏网络生态安全。大量爆发的负面网络情绪事件,对于新媒体行业的网络舆情管控和安全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基于当前高质量发展理念,探究网络情绪的主体心理发生机制,探寻网络情绪的传播要素,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情绪传播带来的舆情风险和社会危害,从而有效地加强网络情绪的监控和治理,促进我国网络生态文明的现代化构建。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5):137-140
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拿着"麦克风";大量的信息、声音充斥在每个网民的周围,由社交媒体重构的传播方式和格局正在逐步增强社会公民意识。但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网友们并不满足于对事实真相的追逐,更多的是在发泄情绪、释放不满;一些大V、公知带领着网友们借机质疑政府、攻击现行制度,不断煽动社会负面情绪。社交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使舆论环境发生了变化,党和政府应该开始适时调整,学会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正能量、应对负能量。  相似文献   

4.
王玉 《学术交流》2013,(5):53-57
近年来,在地方治理过程中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愈加引人注目。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对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情绪、态度和看法,既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要将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基于此,地方政府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实施网络舆情信息制度化。应采取的策略为:根据舆情演变规律,在事前的信息搜集、事中的信息分析和事后的信息归纳整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网络舆情的引导和信息技术控制;纪检、监察、司法、安全等部门密切协作,对影响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利益表达诉求进行有效整合与合理规制;塑造责任制度环境,形成从决策层、中层到基层的刚柔并济的治理路径;建立反腐倡廉网上信访制度,实现规范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以维护和提升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5.
“摆烂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既有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也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显著影响。综合“摆烂文化”的社会心理表现,尤以萎靡心理、自嘲心理、从众心理、抗争心理最为突出,这些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摆烂文化”的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从发展阶段上看,“摆烂文化”的社会心理经历了“酝酿与萌发”“初创与成型”“固化与完善”等阶段,并以“个体情绪反应的激生——群体心理的汇聚融合——亚文化心理的形成”呈现出来。我们需要形成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处置的逻辑链条,做好“摆烂文化”的心理预防、心理干预和心理修复。  相似文献   

6.
史卫 《唐都学刊》2004,20(6):14-18
社会重诗风气和以诗取士积极推动了唐诗传播,并为之营建了良好的传播环境。唐诗传播途径由散点式个体传播逐步向社会辐射形成片状传播,并由交通网联结成庞大的传播体系。唐人对传播是积极的、主动的,并能注意传播反馈。  相似文献   

7.
姜胜洪 《社科纵横》2010,25(4):24-26
当前,不断壮大的网络监督浪潮,已成为网民表达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成为监督官员的另一种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建立。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同时,网络监督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如网民情绪化宣泄、侵犯公民隐私权、恶意诽谤诬陷等现象。因此,我们在看到网络监督推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带来的负面因素,积极引导网民合法、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8.
试论网上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及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胜洪 《社科纵横》2008,23(1):130-131
网上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网民借助互联网,对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它主要通过网络新闻、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网络评论、网络聊天室、博客、播客、维基、聚合新闻等途径进行传播,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丰富性、互动性、偏差性等特点.互联网在为社会个体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一些有害信息和杂音噪音提供了传播渠道,对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9.
吴茜 《创新》2019,13(3):57-65
后真相时代的认同主要发生于网络空间,是社会结构性转型的冲突表征。个体脱离整体性社会,如陌生人、异乡客般游荡在互联网空间中,表面上个体通过网络事件以情绪宣泄对结构性权力宰制的不满,实则是为个体身份的存在、个体的主体性意义寻找合理的空间。后真相时代的网络空间认同生产机制主要以观点、事件的象征叙事与符号表征传递情感,并通过在场网络空间与缺场网络空间中集体组织的权力制度、互动规则、惩罚机制等内化认同。后真相时代的认同往往以抵抗性认同为主,以情感性而非制度性群体组织为认同的主要内化路径。由于身份的多元性,个体认同具有流动性、情绪性、多元性等特点,解构了现实社会的制度性认同,使得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疏离且不信任,从而引起认同的异化。面对后真相时代社会认同的异化,需要社会整合与社会规制的双重路径,为个体寻找多元认同的制度出口及精神的情感归宿。  相似文献   

10.
美国总统通过管理媒体与新闻,最大限度地呈现其积极正面的形象,同时最小化负面信息,是其领导力的核心内容.本文系统阐述了政治新闻管理的概念与理论,重点讨论在网络政治时代美国总统的主要新闻管理策略及其运用方式的变迁.在不同政治传播环境下,小布什、奥巴马以及特朗普在新闻管理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美国总统新闻管理策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特定的国内外政治环境、新闻环境以及总统个人风格等.从小布什、奥巴马到特朗普,他们都试图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采取适合自己及其所代表政党的针对性新闻管理策略.在政治极化的背景下,窄化传播成为今天美国总统新闻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中美网络舆情监控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监控网络公共观点和情绪,试图避免社会不稳定,监控主体和对象间不构成敌对关系.美国监控网络中的人及其行为,建立系统的个人元数据,将所有网络行动者当作潜在恐怖分子.在监控方式上,中国从单个事件出发监控单个个体,以屏蔽网站和限制信息发布为主.美国从监控总体出发搜索触发安全信号的个体,以隐秘方式追踪发布信息的人.  相似文献   

12.
李卫东 《唐都学刊》2012,28(2):53-58
社会发展与互联网络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网络传播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日渐深刻;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社会伦理也面临网络传播的挑战,黑客和病毒、知识产权、有害信息及网络成瘾等问题不容忽视;探索网络传播中伦理问题的出路,是网络业科学发展进而服务于社会进步的迫切问题。扭曲的网络观的矫正、宽容和干预的互补、技术与人文的融合、适用与脱敏的调节,是整饬网络伦理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3.
冯莉 《阅江学刊》2015,(2):103-107,12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分层的加剧与矛盾冲突的升级使得社会怨恨情绪成为一种民间话语表达的显著特征。这种表象在网络媒体中尤为明显。大众传播媒介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信息载体,它应该发挥沟通信息、传承文化和促进群体和谐的作用。新闻工作者要承担把关人的责任,避免不实不当信息和言论的负面影响。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在吸引受众、抢夺关注的大战中往往会热衷炒作或跟风报道,体现为谣言、污名化、歧视、感官刺激等报道特征的媒介暴力,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对称,造成群体之间的偏见与误解。造成此种媒介暴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眼球经济效益"的膨胀,深层动因还在于媒介契合底层受众在转型社会中的怨恨情绪以及由此延展的想象性报复,这也正是大众传媒不断吸引受众关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陈世华  余思乔 《浙江学刊》2023,(5):148-156+2
作为社会生活在网络空间的赛博化形态,网络打卡是视觉文化消费和参与式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主要包括参与体验型打卡、社会交往型打卡、盲目跟风型打卡和任务导向型打卡。网络打卡盛行的背后蕴含着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自我展览与品味表演、圈层认同与社会资本积累、网络模因与文本变现、个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等诉求。网络打卡的异化和迷失导致个体心不在焉的“缺席”、同质化的模仿、虚假的视觉欺骗、形象的盲目崇拜和隐私的无意识泄露等问题。网络打卡的出路在于强化个体参与、鼓励内容创新、注重纪实呈现、追求精神生活和适当自我消除,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天平中保持清醒与平衡。  相似文献   

15.
危机干预和心理弹性的研究都是从危机情境出发,前者关注危机导致个体的不适应症状,后者关注危机中积极适应的个体。本文通过对心理弹性这一领域研究成果的梳理,并探讨传统危机干预的特点和模式,总结心理弹性研究对危机干预工作的启示:打破所有经历创伤情境的人都需要干预的假设,凸显评估的重要性;将负面情绪内化的个体更需要危机干预;重视情绪表达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加强目标、计划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在危机干预中提升当事人的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16.
董烨 《学术交流》2008,(4):190-192
网络舆论可以释放情绪、调和矛盾,起到社会问题"减压阀"的作用;主流舆论的爱憎分明,褒奖了真善美,抨击了假恶丑;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权威话语权的垄断,拓宽了民意表达渠道.但是,它有时鱼目混珠、真假难辨,易于扰乱社会秩序的负面效应也是不言而喻的.为了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国家、社会、公民的合法权益免遭侵害,必须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当引导和及时调控:网络媒介从业人员要做到"守土有责",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引导舆论;政府应加大力度,促进网络信息传播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重构网络伦理,建立网络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引发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原因及危机预防与干预现状而提出现有危机预防和干预模式——治大于防的局限性,从积极心理学这一新思潮研究入手,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视角,从校园文化建设、朋辈互助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以及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等多角度、多渠道,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认知、情感及积极心理品质;构建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预防心理危机;挖掘学生潜能,消除与缓解负面情绪,形成和谐健康的人格体系,化解心理危机,为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亦使得人们产生了诸多质疑的声音。在网络技术的发展进程中,虚拟社区是其发展出的重要载体。虚拟社区尽管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但是虚拟社区已经是一个现实,只要管理得当,虚拟社区就能够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管理虚拟社区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要真正地实现信息公平与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19.
群体的社会网络对于集体行动的生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群体成员内部的积极情感与针对反对派的消极情感借助网络得以产生、传播和强化,群体的凝聚力以及参与集体行动的内驱力也因此得以强化;通过群体的社会网络,群体成员对社会问题的诠释得以不断传播、交流和整合,从而上升为集体层面的意义建构,这种高度共意性的意义建构能对集体行动潜在参与者产生强大的动员潜能;此外,群体网络通过对信息的传递、对行动者的监控、激励与庇护、对组织者和积极分子的供给施加影响,从而改变潜在参与者集体行动的预期收益,进而改变着他们的行动选择.  相似文献   

20.
赵景峰 《学术交流》2002,(5):105-109
网络社会的本质是建立在信息和知识的快速传递与链接共享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结构形态 ,其运行机制是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 ,社会信息的传播、选择与使用的方式和途径朝着网络最大化的方向运动与发展 ,以促进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网络时空中得到不断更新。为了适应网络社会在劳动性质、劳动方式、劳动形式、劳动用工制度、劳动报酬的确定方法等方面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 ,政府、企业、劳动者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 ,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和行为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