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主客体二元分裂是认知主体性哲学的根本难题。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即独立自主或者个人的自由意志,它彰显于近代西方哲学,并集中表现为认知主体性。这种认知主体性哲学的创立者是笛卡尔,此后经过康德和黑格尔的发展过程,即表现为主客体不断分裂以及力图在理性的范围内加以解决的基本态势。笛卡尔的"我思"把外在世界设定为客体并与自我意识处于分裂之中;康德试图通过"先验意识"来解决主客体的二元分裂,而感性、知性、理性以及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划分又进一步导致理性的界限;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出发,走向了绝对精神,致使人改变现实的历史运动过程变成了理性的认识过程。综上,主客体二元分裂的难题在认识论哲学的范围内不能得到解决。因为认知主体性哲学进一步导致技术理性的扩张以及占有性的个体主体和抽象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它是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7,(10):69-71
学界常因道家创始人老子说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之类的话而认为道家反对道德建构,也没有自己的德育方法,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老庄道家从道的特性引申出一系列德育方法和措施,对于今天全面认识和挖掘我国传统伦理资源的精华,以及加强现代德育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的现实性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晓丽 《唐都学刊》2005,21(4):57-60
庄子对审美的关注没有局限于艺术活动,而是把它看作生存的一种方式,以此超越现实生存。在对世界和自身的审美观照中,人才能摆脱规范化和功利化的束缚,赋予单调的现实以意义和价值。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虽然在本质上是心灵化的,但不能忽视其所包含的现实性特征,及其对现实生存的意义,它与道德生存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刘玉新 《社科纵横》2012,(1):145-146
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的主旋律,主体性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崭新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反应出教育活动内在的人文精神,主体性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涵,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贯穿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只有内容与实质一致,才会真正实现教育人、发展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黄建平 《社科纵横》2009,24(2):127-1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全球化、现代化等等都已经或即将在中国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本质上看,这些变化要在中国获得深刻的、持久的发展,需要我们全体中国人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同时,这也需要我们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因此。本文从文化视野下的哲理和实践两层意义,以及对人的主体性的形成、发展所需的经济、制度、思想上的保障等方面来对人的主体性进行认识。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虽然并未将女性主体性问题特别抽象,未能对历史主体性中所存在的性别差异进行明确的量化分析与质性反思,但却已经奠定了正确认识该问题的哲学基础.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不仅能合理解释女性历史主体性实然与应然的存在悖论,同时也能正确反映女性历史主体性的特殊本质规定,更能深刻把握女性历史主体性由自在到自立再向自为方向不断发展的逻辑历程.  相似文献   

7.
林学俊 《探求》2010,(1):22-26
人的生存方式决定着人关于自然的观念以及处理自然的方式。随着人类的生存方式由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功利主义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价值导向,自然界不再是一个有生命、灵性的整体,而仅仅是资本获取最大利润的材料和手段,自然生态环境从此遭受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发展陷入困境之中。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主动采取对自然亲和、友善的态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更高水平上重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李清霞 《唐都学刊》2007,23(3):86-89
新时期以来文学经历了一个从审美、审丑到“溢恶”的转化,这一转化既是当代人审美意识的转变在文学上的集中体现,也是作家生命本体的内在需要,同时与市场的需要和大众的欣赏趣味密切相关。文学沉溺于现实生存、难以完成精神超越的现象已经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以贾平凹近十余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为例,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认为文学是高于生活的,作家只有自觉承担起启蒙者的神圣职责,甘当人类精神的守望者,才能在创作中完成生命主体精神和审美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4):72-75
主体性问题是近现代以来哲学界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以及西方哲学界有关主体、主体性涵义、价值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成果的综合分析,对法律主体进行论述,结合当今法治全球化的背景和我国当前法治进程,揭示各法律主体主体性的发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社会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虚妄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鹏飞 《唐都学刊》2004,20(2):22-24
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活动的不断展开和主体性观念的不断增强 ,人类在不断取得辉煌文明成果的同时 ,发现自身也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诸多危机 :环境危机、能源危机、核危机和生态危机等等。如果这些危机最终不能得到解决的话 ,整个人类文明似乎将要面临一场灭顶之灾。面对这种“矛盾”的现实 ,引发了人们对主体性的种种哲学思考。有人发出“主体性的黄昏”的慨叹 ,当然也有人坚持主体性是无法消解的 ,只不过在 2 0世纪 ,主体性哲学实现了一种新的转型。为此 ,本刊认为有必要就主体性问题展开讨论 ,以求探索一种具体的或温和的主体性观念 ,从而引导人类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吴启敏 《社科纵横》2007,22(12):126-127
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对人的主体性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压制,人的主体性逐渐演变成为机器的主体性。本文论述了卢卡奇、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著名哲学家对科学技术与人的主体性之间的看法,期望从科技哲学的层面对此问题做出一个初步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活动的不断展开和主体性观念的不断增强 ,人类在不断取得辉煌文明成果的同时 ,发现自身也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诸多危机 :环境危机、能源危机、核危机和生态危机等等。如果这些危机最终不能得到解决的话 ,整个人类文明似乎将要面临一场灭顶之灾。面对这种“矛盾”的现实 ,引发了人们对主体性的种种哲学思考。有人发出“主体性的黄昏”的慨叹 ,当然也有人坚持主体性是无法消解的 ,只不过在 2 0世纪 ,主体性哲学实现了一种新的转型。为此 ,本刊认为有必要就主体性问题展开讨论 ,以求探索一种具体的或温和的主体性观念 ,从而引导人类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的生存维度与生存危机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通过实践在改变世界的活动中展开和确证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的生成 ,也就是人的生存维度展开和获得确定性的过程。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的关系构成了人存在的三个最基本的生存维度 ,它们既是人生存的事实空间 ,也是人的理想境界和价值取向。当今世界的各种危机都可以归结为人的生存维度的失衡 ,只有从调节人的生存维度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走出困境、摆脱危机  相似文献   

14.
刘红新 《社科纵横》2008,23(2):171-173
辜鸿铭是儒家经典英译史上第一个中国人,其译文流畅、丰润,融合了中西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按照传统译论的语言层面对等转换原则去分析辜鸿铭的译本,他的翻译是不忠实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译者的关注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翻译这项复杂的活动中,译者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辜鸿铭的翻译进行系统研究,对他"不忠实"的翻译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从中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风险是指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它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状态.风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在其经营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陷入困境.从而危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构建企业生存风险预警系统是了解、度量、消减和规避企业生存风险的常用举措.以热电联产方式进行的能源综合利用是目前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的最佳途径,也是治理环保污染的最佳手段之一.能源综合利用企业在生存过程中面临来自市场环境、产品环境、生产环境、供应环境和资源环境诸要素的制约与影响.从这五个方面入手构建能源综合利用企业生存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能有效的帮助企业了解、消减和规避生存风险.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重建主体性的理论诉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西方哲学中心话语的主体性问题由来已久,但始终在艰难中跋涉。到了现代,被启蒙精神高扬的主体性却又遭到了后现代主义的猛烈攻击,主体性问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对主体性问题应持何种立场已经是哲学必须面对的话题,从主体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也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这一转向的出现对当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的哈贝马斯是现代主体性原则的辩护者,他反对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完全消解态度,以交往行动理论建构主体间性,坚持了现代性立场,高扬了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吴宇戈 《社科纵横》2007,22(8):10-12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中国的理想人格,强调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实质是真正将“辅导员”视为发展的目的,不断丰富其社会关系、增强其能力、提升其素质、促进其个性发展。可以从“主体层次”视角考察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内涵,关照经验主体、认知主体、价值主体、审美主体等不同主体层次,实现其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再向学术型最后向专家型辅导员的转型发展和阶段提高。促成不同主体层次发展的关键是唤醒“辅导员”作为自身发展主人的主体性,激发其从“要我发展”转向“我要发展”的主动诉求,实现由“自在式”专业发展向“自为式”专业发展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19.
刘保昌 《学术交流》2003,5(8):144-149
<边城>的成功,就是沈从文对美与真之间的张力的把握力度的成功.其后写作的长篇小说<长河>,虽然继续着<边城>等作品对于理想社会与人生的寻找,但相对于<边城>而言,无论是在艺术性上、思想性上,还是在整体成就上,都要略逊一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真与美的关系处理上举措失当,美的因素逐步减少,真的因素逐渐增加,最后导致了美与真的比例关系的失调.  相似文献   

20.
文艺的主体性原则由近代启蒙运动创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主体性的释读显然具有积极的超越性和重大的重建性。如何使文学艺术家了解人民、熟悉人民,不单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毛泽东对此问题的见解超越了当时一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权威,对今天现代性视域中重建文学艺术家与现实生活关系,文学艺术家与人民大众关系的理解仍具有范式意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代表了东方马克思主义创建文艺主体性、重建现代性文化理解的强劲而富有个性的声音,而且也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无法突围自身传统和语境的超越。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全球化语境中,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现代性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当下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