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10):19-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智慧,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生态价值诉求,借鉴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的思考,是"中、西、马"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融合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实践,展现了党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矢志追求,反映了党对生态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彰显了党立足生态为民的价值取向。以理论逻辑的三重视角审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意涵,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8,(8):1-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民生观和生态法制思想。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生态思想,对改善当前中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7,(3):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生态制度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的纵深发展,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注重理念、理论建设发展到制度建设、制度创新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9,(11):10-14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问题,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刘宇楠  高欢欢 《创新》2016,(2):63-69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价值观。作为一种新价值观关键是要深入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文化基础,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明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文明理解和认识的丰富和拓展,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这一战略抉择契合生态价值观从"政治经济学"到"生态政治学"的理论嬗变,也契合生态价值观从"工人运动"到"生态运动"的实践演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生态文明顶层设计上要从"应急反应型"向"预防创新型"转变,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制度优势,要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现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加快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从近年常说的改善生态环境到提出"生态文明",显示党中央、国务院将环保从行为实践提高到理论和伦理的高度。这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企业的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文化领域灵活运用“两个结合”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成果。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赓续传承唯物史观的实践导向、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创新思维丰富文化建设的理论遵循、以辩证思维落实文化建设的实践部署、以底线思维筑牢文化建设的发展底线,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创新发展新空间、不断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新境界、不断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5月25—26日,第一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论坛在山东日照举行。本次论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与会代表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逻辑为推演,提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经济根源以及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等重要生态思想。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注重建设生态政治、努力提升生态文化以及积极构建生态社会四位一体的视角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0.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定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有效运用特别是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破解21世纪人类社会的问题挑战与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大势中的有效运用特别是创新发展。这一双重定位既有所区别,同时又相互包含、内在统一,双维呈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返本开新、守正创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另外双重理论定位。文化侧重价值理念与思想观念,精神侧重心理状态与意志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对两者的自觉传承与创新转化,把两者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这一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结合的过程。而新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