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特色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特色人力资源开发是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民族地区应坚持以特色经济为平台,通过强化特色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优化区域教育结构、依托特色产业项目实现人才聚集、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保障机制等建立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旅游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文旅游需求越来越大,但就已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来看,其开发层次低,开发形式单一,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本文以古琴台为例,分析其开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开发对策,为其它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许树沛  李姿蓉 《创新》2007,1(5):104-107
以广西大学为例对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如何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论述了以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为坐标,科学地做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定位的具体过程。其次,提出了高校在服务中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2个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9,(6):25-33
在中国,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具有高度的重叠性,旅游开发成为民族地区反贫困的主要手段。以甘南州迭部县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二手资料收集、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手段获取相关资料和数据,对其旅游扶贫效应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旅游开发对贫困减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部分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应感知明显,对社会文化效应及环境效应认同程度相对不高,对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效应大多表示认同和担忧;民族地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的现状不乐观,参与水平低、范围窄,存在不少制约因素,进而影响旅游扶贫开发的综合效应。建议以社区导向理念指导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每一个主体的利益都应得到充分的保护,集合各种推动力量使民族旅游能够得到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崔琰 《唐都学刊》2014,(3):107-110
在实地勘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陕西宜君县旅游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宜君县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历史、民俗、文化艺术等旅游资源具有特色,在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梳理出宜君旅游发展的功能分区和形象定位,并提出相关旅游形象推广的建议,力求促进宜君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颜明霞 《创新》2014,(3):61-64
文章在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的互动发展模式。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的资源状况的不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互动关系发生的源动力和作用路径,设计出"旅游资源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旅游资源开发"两类具体的互动发展路径体系。  相似文献   

7.
研究西北城市旅游开发问题对于实现西北地区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以甘肃省为例,分析了发展城市旅游的政策条件、资源条件及市场条件等优势条件,并对制约城市旅游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甘肃城市旅游的开发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论城市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以上海石库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萌  徐慧霞 《学术交流》2007,(10):119-122
城市传统民居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风俗价值和景观审美价值。它对于丰富城市旅游景观体系、增强文化吸引力、构建特色城市旅游形象等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它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可考虑通过旅游开发促进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对它的开发可从"内部功能转换"和"外部角色创新"两个方面来考虑。前者包括把传统民居改造成旅游景区、景点等吸引物,或家庭旅馆等旅游接待设施,后者包括创新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创新利用其符号象征价值等。开发工作应切实遵循保护性、协调性、居民参与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城市旅游品牌塑造,已成为国内外许多城市推动旅游业与城市全面互动发展的重要方式.加快生态城市旅游品牌塑造,有利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模式.生态城市旅游品牌塑造是将城市品牌、旅游品牌塑造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相融合,以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为例,从生态城市旅游品牌相关概念、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市场、保护生态环境与推进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措施,构建一个以旅游产业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品牌驱动模式,推动生态城市旅游品牌与城市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遗产旅游业的发展基本依托于遗产资源,存在过度开发和不适当利用现象.杭州佛教文化丰厚,各寺院特色活动丰富,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在利世思想、良性递进的利益主体关系、积极有效的传播途径基础上,形成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功能体系,有助于发挥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积极功能,保护佛教文化遗产.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延续遗产文脉、传播信息符号、普及宗教知识、传承民俗活动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唯物史观一方面在指导具体科学研究中得到检验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在反思和吸纳具体学科的理论贡献中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在我国理论界新兴学科民族政治学的研究中,以跨国民族研究为例,反思唯物史观与具体科学研究的关联逻辑,意在一方面推动民族政治学研究沿着正确的理论路线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又阐明唯物史观自我创新的理论支点与路径.  相似文献   

12.
汪丽萍 《创新》2010,4(3):14-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责任重、社会环境特殊、农村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实现农牧区经济发展是基础,民族关系和谐是政治保证,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赵跟喜  骆兰 《社科纵横》2013,(5):141-144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来说情况更为严峻。因此,唯有探索学前教育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所面临的困境,才能为中国西部教育的均衡全面发展指明方向;只有改善民族地区幼儿生存环境,才能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缩小各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本文将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部分乡镇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及其原因进行总结剖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希望能为发展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通过对世界三大千岛湖旅游度假历史渊源、发育模式、区域特点分析,认为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旅游与休闲度假方式有所差异,其中湖泊旅游度假兼具滨海型度假与山地型度假的优势,在新时期发展我国旅游度假具有独特魅力,随着国民旅游休闲需求不断增长,我国旅游度假产业也将得到迅速发展,湖泊旅游度假必须抓住机遇,通过发展湖上休闲、滨湖度假、环湖观光三个层次旅游休闲,推动湖泊型旅游渡假区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时期国家扶贫开发战略进入新的阶段,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被摆上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试点地区,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影响扶贫绩效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林权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外部环境优化,林农发展林业的自我效能感增强,民族地区林业产业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民族地区林业合作组织可以有效地推广林木种苗和营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规模集群效应,以化解林业破碎化经营的劣势,并推动林业产业化进程,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民族地区林业合作社组织需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促进林地流转,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尝试多种形式的林业合作组织模式,进一步加强金融部门对林业金融产品的创新,解决林业发展融资难题。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全国民族地区的经济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东部地区仍有很大差距。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欠发达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临夏回族自治州是甘肃两个民族自治州之一,临夏的经济发展在甘肃民族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临夏州为视角,就甘肃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做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7,(7):91-94
在社会转型期的民族传统道德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形成地区传统道德规范失序局面。本文以青海民族地区为例论证民族传统道德建设需要调整与再塑,以更加合理的体系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共同构建中华优秀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9.
闪兰靖 《社科纵横》2007,24(4):132-133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本文试通过对兰古区窑街街道办事处这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民族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来对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创新》2020,(1):34-41
可持续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青海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同时也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影响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作用尚未充分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难度较大、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等。要实现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青海省必须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绿色新型产业体系,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推进经济开放型发展,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市场、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作用,把脱贫致富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