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诗歌在<诗经>和<楚辞>之间留下了近三百年的空缺,从诗歌的发生学、诗歌的历史传播形式以及诗歌的历史发展演变等方面可以探讨这个诗歌断层表象后的本质原因,说明先秦诗歌的断层实际上是诗歌处于民间-官府或文人-民间的循环模式中的民间隐性阶段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面对风起云涌的诗歌民刊,我们应该思考"民间出版"与"独立出版"现象,因为这或许更具有实质性意义,这也是为民刊寻找合法性的最后依据。杨克版《中国新诗年鉴》和民间出版人潘洗尘等个案透视出民间出版在传统的体制化出版与现代独立出版之间的文化境遇,同时也预示了真正意义的独立出版已经绽放萌芽。而汉语诗歌资料馆、不是出版基金(The Atypical)、黑哨诗歌出版计划、坏蛋出版计划等层出不穷的民间印行机构,则已经形成了崛起的"独立出版"现象。  相似文献   

3.
网络诗歌的民间比现实社会受逻辑规则限制的民间更为开放和自由,这种虚拟的空间由于具有网络无远弗届的匿名性而呈现出狂欢化的审美表征。它采取的诙谐的文化态度和审美形式,体现出民间反抗中心和权威的智慧,其于文本中呈现出的形同质异的讽刺性模拟、语境错位的黑色幽默、暗寓解构的嘲讽笑谑,成为网络民间最典型的审美表征。但网络诗歌的民间具有的极端自由的色彩和藏污纳垢性,导致诗歌的审美表征从审美到审丑的偏执发展,由此引起的网络诗歌的热点和争议确实很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4.
从刘半农搜集整理民谣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阐释刘半农诗歌的民间意识,认为刘半农在继承我国民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民间立场和民间思维,身体力行,进行民间诗歌写作,为现代白话诗向大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新路.  相似文献   

5.
王梵志、寒山、拾得等诗人创作的白话诗频言死亡话题与地狱情节,形成了一类有别于其他诗人的书写题材,在诗歌书写范围与民间信仰承传方面别树一帜。这些白话诗深受佛教观念与民间信仰渗透,关注视角由现实空间而转移到死后空间,从士庶生活复述而变为冥界的想象与重建。白话诗撷取地狱人物、环境等画面,融入地狱使者拘捕亡魂、积累功德减免罪责等信仰观念,通过诗歌形式而构筑唐代民间信仰与地狱观念之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6.
韩山诗群依托高校的诗教资源,聚合了诗歌的民间力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诗歌制度,从而打破了官方与民间的诗歌分野,使地方诗歌文化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韩山诗群在生存策略上所体现出的前瞻性、探索性、多元性等,在诗歌整体风格上所表现出的纯净、细腻、典雅等,显示了诗群的独特价值,对于当代诗群文化建设也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九月诗刊》与诗歌创研中心的联手,完善了诗群所必需的诗歌制度。它对内培育发掘诗人诗作,让分散的诗人们有了归属感;对外拓宽合作交流对话的渠道,打破地域局限,使韩山诗群从校园、从地方逐步走向广东,走向全国。  相似文献   

7.
南宋前期江西吉州及其周边形成了一个地域性官民唱和圈,其中既有王庭珪、胡铨、周必大、杨万里、赵蕃等仕宦时间长短不一、官位高低不尽相同的士大夫诗人,也有欧阳鈇、葛潨、刘承弼、刘伯山、杨愿等长期登门教授或开门教授的民间教师。士大夫诗人的别集著述基本保存,而民间教师除欧阳鈇尚有几首诗歌以及一些诗句留存外,其他人的别集著述全部遗失。因此欧阳鈇的残存诗歌就有了作为民间教师这个阶层性存在的典型化乃至标本性意义。仔细考察这一“标本”,再对比士大夫对欧阳鈇的书写,我们会更了解民间教师们被有意或无意遮蔽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民间教师等不同职业身份的布衣诗人曾经是一个庞大的存在,如果他们的诗歌都能够保存,我们看到的宋代诗坛就不会是以士大夫诗歌为主体的一元化格局。  相似文献   

8.
程式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现象,它存在于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中。它主要是指民间口头诗歌作品中重复出现、频密度很高的语言现象,是民间歌手即兴创作的功能要素。依据“口头程式理论”,我们从程式角度对“花儿”进行划分,旨在将“花儿”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与口头程式理论有机结合,从而,开拓“花儿”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之初,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转型,中国新诗在传播方式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诗歌民间刊物和网络诗歌悄然“崛起”,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为诗歌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不同,而且对于诗歌的精神面貌、思想质地、艺术品质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推动和加速了诗歌艺术的变化与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具有革命性的。  相似文献   

10.
经过1980年代中期"第三代诗歌"的全面冲击和1990年代后期"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激烈论争,加上后现代文化在中国诗坛的登陆和洗礼,目前新诗写作中的"无标准"和"无难度"问题日益凸现。从"标准"的语义分析入手,将有可能进一步厘清其关于诗歌标准的概念,与此同时,结合当下诗坛"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论争探讨,将有助于建构新诗标准、寻找诗歌写作的路标。  相似文献   

11.
胡适的白话诗歌理论及"诗体大解放"的主张,立足于平民大众的审美心理与欣赏习惯,使诗歌从"庙堂"走向民间,体现了可贵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民间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大众中有广泛的流传和影响。从类型来说,大致有“克智”、“史诗”、“哲理诗”、“抒情诗”四种。每一种诗歌都个性鲜明,富有特色,尤其长于叙事和抒情。这些民间诗歌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为研究凉山社会、历史文化和凉山彝族思想意识等方面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诗歌作为诗歌与网络传播两种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天生就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这种属性赋予了网络诗歌不同于以往的独有的文化特征,并藉此挑战着传统诗歌创作、发表、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此文从网络诗歌所具有的大众文化特征与民间立场、消费文化特征、后现代主义特征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并且提出希望网络诗歌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能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民间长诗分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我国民间叙事长诗具有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叙述曲折、抒发浓烈;塑人物形象,采用诗歌表现方法等艺术特征。一部分民间抒情长诗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婚丧、生产习俗、宗教活动中的情感抒发,是民间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一个关注当下诗歌的读者一定会知道下面的事实,中国诗歌自1976年之后的发展态势是,大部分出色的诗人及其作品并不首先在公开刊物露面,而是在民间悄悄流传,最后才为大众所接受。这种情形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目前对这一现象的探究,有各种不同的角度,比如,有批判诗歌刊物的意识形态立场,有批评诗歌编辑审美趣味的滞后,也有探讨诗歌与国家主义情结的关系,等等。对于研究者而言,如果他想从现有的公开诗歌刊物中了解当代诗歌的情形,那必定是对研究资料的极度漠视。更何况,这必然会忽视下面的理论问题:那些长期以来在民间…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诗歌的"民间写作"是和"知识分子写作"相对抗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因其致力于拆借象征体系和隐语结构,创作上倾向于口语化等特征而备受争议.从大众化视角、口语写作、表现力三个方面,通过对"民间写作"实践有价值那部分的挖掘,来给当下的诗歌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森子是河南平顶山诗人群的代表。自1991年发起和组织诗歌民刊《阵地》起,他与《阵地》同仁经过20年的努力,使平顶山诗人群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民间诗歌群落。在特定的创作经历中,森子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歌观念和写作姿态。"寻找快乐的资源"成为森子诗歌的艺术追求,也是其诗歌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18.
刘半农开拓了启蒙视域外的民间视角,真实再现了原生态的乡土社会,他积极汲取民间资源的活力,为白话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以《扬鞭集》部分诗歌和《瓦釜集》为例来分析其笔下呈现的多元民间世界,并发现其诗歌中本土文化经验对现代文学的想象空间和审美形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与诗歌的"联姻"为诗歌写作带来了一个宽松、发表自由的写作语境,这样的语境坚定了郑小琼写作的"民间立场",但是以底层的姿态书写打工生活的同时,郑小琼并没有止于对情绪的宣泄,而是完成了从生存之苦抵达灵魂之痛的生命探索,并且也没有因为"打工诗歌"为其带来"关注度",在"打工诗歌"的圈子里止步不前,而是突破了"打工诗人"的标签,注重写作对象的延展与历史意识的介入。对郑小琼来说网络只是一个发表平台,诗歌的光芒还是要回归到诗歌本身去寻找。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哈萨克民间诗歌——四行诗的韵律及与思想内容的关系,探讨了诗歌在表现技巧,结构艺术等方面的审美问题,批评了中外哈萨克文学中在韵律方面误用术语“AkSakuykas”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