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坦·弗洛美>是伊迪斯·华顿写得最好的中篇小说.本文将从主人翁伊坦·弗洛美人生的四个时期:少年时期,结婚时期,外遇时期,老年时期来分析他的悲剧人生,并指出华顿创作此悲剧的原因,从而使读者更好地把握华顿作品中的悲观意蕴.  相似文献   

2.
《伊坦·弗洛美》是伊迪斯·华顿写得最好的中篇小说。本文将从主人翁伊坦·弗洛关人生的四个时期:少年时期,结婚时期,外遇时期,老年时期来分析他的悲剧人生,并指出华顿创作此悲剧的原因,从而使读者更好地把握华顿作品中的悲观意蕴。  相似文献   

3.
对于伊迪丝·华顿的作品,尤其是小说,读者更多的关注她笔下受压抑的女性形象,多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进行评论。可实际上,华顿同样关注男性的生存状态,对男性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的,例如《纯真年代》和《伊坦.弗洛美》中的两位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和伊坦·弗洛美。他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是华顿笔下比较典型的受压抑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欢乐居》是首次奠定伊迪丝·华顿文学声誉的作品。伊迪丝·华顿通过戏剧性地再现 2 0世纪初纽约旧贵族与新兴工业社会理想的冲突 ,揭示了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个人悲哀和个人牺牲 ,以及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对人才的浪费 ,对杰出人物的毁灭。女主人公莉莉·巴特就是特定历史时期纽约社会的牺牲品 ,而社会腐败和个人弱点两方面造成了莉莉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5.
从《欢乐之家》窥伊迪丝·华顿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欢乐之家》为底本,对伊迪丝.华顿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心理背景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辩证地总结了她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和其带有的自然主义色彩,并结合小说女主人公的经历,论证了伊迪丝对生命悲剧性的深刻体验与见解、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洞察。  相似文献   

6.
《安娜·卡列宁娜》中安娜的悲剧是一个伦理选择的悲剧。安娜的悲剧产生于19世纪俄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这种伦理环境使她一方面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产生了朦胧的自我意识,敢于追求新生活。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打破了俄国上流社会的伦理禁忌,使她陷入两难的伦理选择之中。安娜勇敢追求爱情的行为使自己、弗龙斯基、卡列宁的伦理身份发生了变化,引起伦理混乱,最终酿成悲剧。  相似文献   

7.
《豪门春秋》和《红楼梦》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这也不妨碍把二者间的共性进行比较。从人物个人境遇和爱情悲剧表现等方面来解读这两部作品,是研究这两部作品的一个新的切入点。中美文学在塑造妇女形象方面的异同揭示了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相似或相异的规律。伊迪丝·华顿与曹雪芹对两部作品中男女感情纠葛描摹非常细腻。华顿与曹雪芹同样用悲剧的方式将莉莉·巴特与林黛玉"嫁入豪门之梦"击碎来向人们展示她们各自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8.
阮籍的《咏怀》诗含蓄而隐晦,但其间所流露出来的悲剧意识是显而易见的。阮籍身处魏晋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时代的因素及个体意识的觉醒使他的人生悲剧意识带上了政治悲剧意识与生命悲剧意识的双重色彩,并且明显具有从屈原的政治悲剧意识转向苏武的生命悲剧意识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精神,必须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哲学思想层面,从那个时期人的社会理念、人生感知能力上分析,并研究自古以来的戏剧、诗歌、散文、小说中所包蕴的悲剧性,了解中国漫长历史中文人墨客的悲剧思想。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奋斗精神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文学作品.中的两个悲剧性因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注重对人的主观意志的描述。作品在处理忧伤情绪时,往往会刻意放大悲剧意识。但中国人往往不愿承认人生的悲剧面,对温情美满的和的生活抱有一种天真而执着的信念。对人生,他们坚守着善恶有报的伦理道德信念,所以中国入很少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对未来总抱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 《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所揭示的上流社会、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处境, 以及女主人公莉莉·巴特的性格弱点, 探讨了莉莉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洛尔·欧茨擅长描写暴力和女性,其获奖短篇小说《你去向哪里,你来自何方?》讲述了一个迷失了生活方向的少女康妮在童话的梦幻中找寻自我身份的悲剧历程的故事。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中童话元素的分析,揭示康妮迷失人生方向及造成她最终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金庸小说的多重悲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最动人处在于具有多重内涵的悲剧描写:选择特定的历史时期为环境要素以渲染悲剧气氛,让人物从命运的、爱情的、性格的、人性的诸方面去演绎悲剧人生;以“故事中的故事”的独特性情节设计形成双重悲剧;“假喜剧”的悲剧形式的选择……这些是对传统武侠小说的根本性突破,甚而是对悲剧本身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人生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各家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人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这种观点主要源自人生中无穷的痛苦和总要来临的死亡。即便如此,人们也不应畏惧和沮丧,而应正确地看待人生的悲剧因素,从中寻找其所具有的悲剧价值,如此一来,人生将会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剧中精心塑造了三位儿子的生动形象,即雷厄提斯、弗廷布拉斯与哈姆雷特。他们出身高贵、才学过人,都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特征。他们都遭受了父亲遇害的悲剧命运,历史与现实、个人与家庭均要求他们为死去的父亲报仇雪恨。文章试依照剧中的情节发展探析剧作家如何通过娴熟的反衬艺术,不仅成功地塑造了雷厄提斯与弗廷布拉斯的鲜明个性,同时还成功地衬托出哈姆雷特身上所具有的英雄气概与高贵品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长篇小说《夜郎遗踪》悲剧艺术的分析研究,着重论述了其中的时代悲剧、性格悲剧、爱情悲剧和多重悲剧等悲剧艺术。指出悲剧艺术是通过展示痛苦、灾难、毁灭的人生,以否定的方式达到肯定人生美好的效果,以鼓励人们进取奋发的激情。  相似文献   

16.
西方悲剧精神的历史反思性发生在古希腊时期。《神谱》、《荷马史诗》显示了人类历史进步必然冲决血缘亲属纽带,造成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二律背反的困窘。二律背反困窘后来更以冥冥中支配社会人生的命运形式,在戏剧类型的悲剧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现。基督教《圣经》为西方悲剧精神的历史反思性提供了更丰厚的文化资源。黑格尔凭借巨大的历史感在理论上说明了西方悲剧精神历史反思性所蕴藏的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17.
论屈原的人生悲剧及《离骚》的悲剧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屈原的人生是悲剧性的人生 ,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主要有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致君尧舜”的努力与“哲王不寤”的激烈冲突以及矢志而决不随俗 ,恋国而决不去国——屈原可以避免悲剧却选择了悲剧。《离骚》是屈原的血泪之作 ,其中所表现出的悲剧精神、再现出的情感冲突、构成的悲剧情节、形成的悲剧气氛 ,无不具有悲剧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尼采认为美体现在强力意志、超人之精神 ,人生是悲剧的人生 ,唯全意志意欲的艺术才能让人摆脱生之悲剧。而海明威其人以及其作品中的硬汉精神、主人公的悲剧性的人生以及创作语言方面正好体现了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和悲剧人生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汉魏诗歌大多产生于乱世,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悲剧意识。这种深重的悲剧意识既有对人生苦难的深刻忧患,也有对生命短暂的人生悲剧命运的痛苦思索。  相似文献   

20.
屈原在中国文人的心中是一个极具悲剧内涵的文化符号,通过阐述屈原人生的三大悲剧内容,从政治、文化、主体三个角度来探讨屈原悲剧人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