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史》疏漏舛误颇多,可称诸史之最,给研究契丹民族和宋辽关系的史家造成许多不便和误解。近年来,在考古发掘辽代墓葬之暇,几读《辽史》,参检出土志石,偶有所得,今录数则如次,聊补《辽史》之谬(所引《辽史》为中华书局1974年版)。一、卷六十五。公主表: 兴宗二女,斡里太,第二。封郑国公主。清宁间,加长公主。寿隆间,加  相似文献   

2.
一 辽承天后与韓德讓的关系,《辽史睿智皇后傳》記得十分簡略: “景宗崩,尊为皇太后,攝国政。后泣曰:‘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耶律斜轸、韓德讓进曰:‘信任臣等,何虑之有。’于是后与斜轸、德讓参决大政。”《耶律隆运傅》較詳: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第3期发表了王滋源《杜甫<喜雨>诗是反对农民起义的吗?》的文章,认为,郭老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喜雨》诗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杜甫所言之“洗”,“是‘雨洗娟娟静’之洗,是‘一洗苍生忧’之洗,而不是清洗什么‘盗贼’”。愚见以为,王滋源的看法却恰是“站不住脚的”,而郭老认为“滂沱洗吴越”就是杜甫希望痛洗农民起义军的意见才是正确的。何以见得呢?王滋源首先是从农民起义的范围,对郭老的解释进行反驳的。他对“吴越”的理解太拘泥了。所谓“吴”或“越”,在诗  相似文献   

4.
陈永正 《学术研究》2002,(3):128-128
王国维《杂感》诗:“侧身天地苦拘挛,姑射神人未可攀。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驰怀敷水条山里,托意开元武德间。终古诗人太无赖,苦求乐土向尘寰。” 钱钟书《谈艺录》第三则“王静安诗”云: “‘敷水条山’四字,亦疑节取放翁《东篱》诗: ‘每因清梦游敷水,自觉前身隐华山’,以平仄故,易‘华山’为‘条山’。然‘敷水华山’乃成语,唐于邺《题华山麻阳处士所居》即云:‘冰破听敷水,雪晴看华山。’”又,〔附说二〕“说华山之华字”引陆友仁《砚北杂志》卷下之说,谓华山之“华”,不当为去声。又云:“《水经注》卷十…  相似文献   

5.
丰州东徒的时间.辽丰州位于今呼和浩特东郊白塔村,然此建置隋开皇五年(583年)既有,且其州治位于今五原县东.至于何时迁至白塔村,烟台师范学校的樊文礼认为:据《辽史》卷二《太祖纪》载,神册五年(920年)辽向后唐的天德军发起攻势,废天德军,徙其克民于天德以东阴山以南的某个地方,而在《辽史》中今呼市北部的大青山曾屡被称为“阴山”,所以这个地方就在今呼市一带,而白塔村正好符合天德东、阴山南这个位置,而且辽将这些史民徒于此后就立即恢复了丰州的建置.因此丰州东徙的时间应在辽神册五年,即920年.  相似文献   

6.
《卷一·宋本纪上》二年春二月……执政使使者诛皇弟义真于新安。 (中华书局 1975年 6月版点校本 ,第 30页 )按 :庐陵王义真之死 ,《宋书·少帝纪》亦记在景平二年二月 ,而《宋书》之《徐羡之传》、《武三王传》则记在是年六月。《通鉴》卷一二○从传亦记在六月 ,《考异》云 :“《宋》、《南史》《本纪》 ,二月废义真徙新安之下 ,即云 :‘执政使使者诛义真于新安。’《宋·义真传》 :‘六月癸未 ,羡之等遣使杀义真于徙所。’《羡之传》亦云废帝后‘杀义真于新安 ,杀帝于吴县’。按《长历》 ,六月庚寅朔 ,无癸未 ,盖癸丑也。”福林按 :《宋书…  相似文献   

7.
元修宋、辽、金三史,《金史》“独为最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代学者施国祁在其“竭二十余年之力,刊伪补脱”的《金史详校》序中说:“金源一代,年纪不及契丹,与地不及蒙古,文采风流不及南宋。然考其史裁大体,文笔甚简,非《宋史》之繁芜;载述稍备,非《辽史》之阙略;叙次得实,非《元史》之伪谬。”比较《宋史》、《辽史》、《元史》的弊  相似文献   

8.
辽代契丹人姓氏及其相关问题考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部族名称和姓氏经常与其所居之地的山水之名有密切联系 ,辽代契丹人的耶律姓应源于其祖居之地西剌木伦河。契丹耶律氏自称汉姓为刘 ,改“审密”为萧 ,仅从音韵学角度去探讨是远远不够的。从耶律氏封爵多以漆水为郡望、萧氏封爵多以兰陵为郡望及辽朝契丹人自称是黄帝后裔这一史实进行考察 ,改汉姓为“刘”、“萧”是辽朝绍周、汉继统思想的反映 ,证明《辽史·后妃传》序的记载是可信的。辽代后族述律氏本为契丹人 ,不是回鹘人 ;二审密就是指述律氏 ,而不是述律氏之外另有“二审密氏”  相似文献   

9.
刘臻,字宣挚,《精书》及《北史》本传均记其为勺市国相人也。’湖为沛国治所,沛国系东汉改沛郡置,西晋易国为郡,治所不变;北魏仍之而移治于萧,“北齐废为承高县”①;“开呈六年改为龙城,十八年改为临沛,大业初改日萧。”②是北齐而下迄于隋大业初,萧凡三改其名而还于初,属彭城郡。史记刘臻籍贯曰:“沛国相”,系唐初史家传记人物邑里习用古称使然③。沛国相即防大业世彭城郡辖县萧,境内“有相山”④,居今安徽萧县西北。刘臻,由粱入北周,卒于隋,史称“耽悦经史”,尤“精于《两汉书》,时人称为《汉》圣。”@李延寿《北史…  相似文献   

10.
唐初著名诗人宋之问死于何地,是历史上一个悬案。一说赐死于钦州。《旧唐书·文苑·宋之问》说:“睿宗即位,以之向尝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先天中,赐死于徙所。”一说赐死于桂州(今桂林)《新唐书·文艺·宋之问》说:“睿宗立,以狯险盈恶诏流钦州。……并赐死于桂州。”同时对他临死前的情况还有具体的描写:“之问得诏震汗,东西步,不引诀。祖雍请使者曰:‘之问有妻子,幸听诀。’使者许之,而之问荒悸不能处家事。祖雍怒曰:‘与公俱负国家当死,奈何迟回邪! ’乃饮食洗沐就死。”《临桂县志》更进一步说:“桂州有之问宅,当是贬钦州不行,逼死于此。”然而从历史事实来看,我认为第一说比较可信。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陈述先生在辽史研究上多次提出契丹人曾在长城以南建立自己的聚居点“辽城”。他说:“辽代,通过各种方式,把长城以南的人带到北边的草地,在草地上建汉城;同时,也派草地上的人们来长城以南营建聚居点和辽城。”①辽代契丹境内曾经建立过汉城,用以安置流落至草原上的汉人。此事见于《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四十多年前姚从吾先生又曾在《国学季刊》第五卷第一号上发表《说阿保机时代的汉城》,引证大量史实辨明“汉城在辽初的正解实在是一个类名,即是‘汉人居住的城’而不仅是一个地名”。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宫体诗”就很容易让人回忆起萧纳或“质徐”,但对作为梁代文坛的一位重要人物萧绎来说,他的身影似乎并不会那么清晰地显现出来。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回到烟尘中的南朝旧地,看看萧绎是如何介入的,由此,我们将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关干“宫体”的明确记录最早见于《梁书》,一是{梁书·简文帝记}}中的“(高祖)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瘤,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一是《梁书·徐掩传})中的/搞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在这里萧纲、徐招作为代表人物出现了,他…  相似文献   

13.
《尚书·盘庚》佶屈聱牙,向称难读.旧解往往有误,乃试作新解.兹略陈之如下,以就正于方家.[序说]谈五个问题.第一,篇名问题.《左传》哀公十一年引此篇称篇名曰“盘庚之诰”.是知《盘庚》篇虽不称诰,而实际上是诰体.后世韩愈作《进学解》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诰与盘连言,亦以为《盘庚》篇是诰.是诰不言诰而以盘庚之名名篇,其原因如马融所说:“不言‘盘庚诰’者何?非但录其诰也,取其徙而立功,故以‘盘庚’名篇.”(《经典释文》引)  相似文献   

14.
伯牙姓氏考     
数百年来,余伯牙被误为姓“俞”。笔者现从《余氏宗谱》中摘抄有关伯牙姓氏、家族、世系的段落,以勘谬误。《余氏宗谱·杂记》载:“伯牙善琴,尝鼓于汉水舟中。楚樵夫钟子期踞岸听之。初,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鼓琴乎!峨峨乎若高山’。既而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鼓琴乎!洋洋乎若流水’。伯牙叹曰:‘夫夫也是真知音者’!与之友善。后子期死,伯牙痛之,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者也。“按伯牙名瑞,太忠公二十四世孙,其为余姓人,姓氏谱亦记载昭昭,而他书每注姓俞,以讹传讹也。”《余氏历代总图》又载:“第一世。太忠,字叔虞,居徽州婺源县乐安乡,四图鹳嘴村家焉。”宋代欧阳修在《余氏宗谱序》中说:“修遍观尽识,则知(余氏)系出黄帝脉启,叔虞授封食邑于  相似文献   

15.
《尊隐》是龚自珍(1792—1841)自称其少年时所作之“高文”,素称难读;而“山中之民”则是《尊隐》中的中心词语。搞清“山中之民”的实在含义,对读通《尊隐》和正确评述龚自珍早期思想,关系很大。关于“山中之民”的含义,学界迄无定论;对《尊隐》所反映的龚自珍思想,因而也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有的认为,“山中之民”指的是农民,因而《尊隐》反映了龚自珍“把希望寄托于农民”的思想。有的认为,“‘山中之民’……是指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而《尊隐》反映了龚自珍“只把扫荡黑暗、促进未来社会巨大变化的希望寄托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人才’身上,那些‘鄙夫、皂隶’们是没有份的”思想。有的认  相似文献   

16.
一、史学史对历史学家的存在与本质的掩盖在中国古代史学上,从孔子开始,关注历史学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培养就已经成为一个令历代史学家不断思索的问题。孔子曾高度称赞不畏权贵的晋国史官董狐是“古之良史”。①孔子又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怒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②即使我们不把这个“左丘明”看成是《左传》的作者,我们也有理由认为,这段话也必定与史家的人格修养有关。而《左传》则以肯定的语气表彰了董狐、齐国大史和南史的直书精神。“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末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学术研究》发表的《论道的物质性和老子哲学体系的唯物主义性质》的文章(下边简称《论老》),说老子哲学中的“道”是“物质”,其重要根据,是认为“无”、“无名”,“无物”都是“无名之物”的意思。我认为把这三个词都解释成“无名之物”是讲不通的. 首先分析“无”字.《论老》引了《老子》书中这样一段话:“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论老》分祈:“在老子这段话中,‘有’是‘有名’的略词,是指‘有名之物’。‘无’是‘无名’的略词,是指‘无名之物’。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下之物生于‘有名之物’,‘有名之物’生于‘无名之物’。”我认为这样理解是讲不通的。题问在于这句“天下之物”中的“物”字,是有名的物呢?还是没有名的物呢?如果是有名的物,那么这句便是:天下有名之物生于有名之物,有名之物生于无名之物。前面说“有名之物”是从“有名之物”中产生的,后面又说“有名之物”是从“无名之物”中产生的,这个“有名之物”究竟从何而  相似文献   

18.
宋太宗于雍熙三年(986年)大举伐辽.最近,李一氓同志在《读〈辽史〉》一文中(《文艺研究》1981年第4期),认为是“宋五路攻辽”;常征在其《杨家将史事考》中,也认为宋军兵分五路,北攻辽朝.雍熙北伐究竟兵分几路?常征说,除了山西、河北三路宋军攻辽外,还有高琼“曾率水军浮海北攻平州,并占领今滦河下游及秦皇岛地区,为北伐中宋军重要的一路.史传疏漏其事,而观于《辽史》,其军事行动曾严重危胁契丹,故肖太后曾派重兵御之也.”考《辽史·圣宗本纪》,统和四年三月十四日,“诏林牙勤德以兵守平州之海岸以备守”;又《耶律化哥  相似文献   

19.
享者,亨也     
蒋寅同志的《‘享’乎?亨也》(载本刊1981年第二期)认为,《典论·论文》中的“家有弊帚,享之千金”(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应解释为“家里的破扫帚,(看得)和千金一样”,此见甚是。然而蒋文又据胡克家《考异》“‘享’当作‘亨’”,称此“享”字“为后世改也……此处作‘享’实难解。”对此笔者则不敢苟同。近人黄侃曰:“‘享’、‘亨’古皆通作亯。”今查“享”一般写作“亯”,然亦有写作“(?)”的,下面正是“子”。又见《集韵》:“亨……古作‘亯’、‘(?)’。”隶变以后则统一写作“享”。“亨”字的出现是后来的事。对此,清代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七《墨子·叙》中曾作过较为详细的阐述。他说:“‘享’字隶字作‘享’;又省作‘亨’,以为亨通之‘亨’;又转为普庚反,以为亨煮之‘亨’。今经典中‘亨煮’字皆作‘亨’(俗又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井田的剥削方式呢?《周礼·地官司徒第二》说:“九夫为井,……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农民种井田要“贡赋”。《国语。齐语》说:“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把“相地而衰征”与“井田畴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井田”也要“相地而衰征”。韦昭注“相地而衰征”云:“相,视也;差,衰也,视土地之美恶及所生出,以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