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文信息》2008,(3):16-22
北海公园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经过五个朔代的发展扩建,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它继承了中国历代的遣园传统,博采各地遗园技艺所长,兼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园林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我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东晋太元初,慧远在庐山营造东林寺,就已经标志了园林艺术的成熟。发展至宋代,还产生了专以莳花、造山等为专职的匠工艺人。明清二代,园林艺术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江南是私家园林的发达地区,仅扬州一地,园林就多至三、四十处。而苏州的私家园林,竟有一百七十多处。苏州园林和北京颐和园是这时期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两种主要型式——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在造园艺术、技术方面的成就。我国古典园林  相似文献   

3.
读《中国园林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锋杰  蔡同庆 《学术界》2002,(4):271-274
《中国园林艺术论》全书五章是丝丝入扣、生气灌注的有机整体 ,作者用“文学钥匙”开启了园林艺术殿堂的大门 :将园林与文学内容联系起来考察 ,揭示园林的文学化倾向、将园林与文人的人格精神相联系 ,探讨了文人心性情趣与园林的关系、用文学研究的方法带入了园林艺术的研究。此书不仅是一本有关园林艺术的学术著作 ,也是一次有关世道人心的、充满着对于人的终极关怀的发言 ,是试图为当代人类建立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人性化的物质空间与精神家园的一种设计。但此书对物化于园林中的文人情怀也缺乏一种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渊源流长,从上古时期的苑、囿,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士人园林以及寺院园林,再到元明清时期的北方、江南、岭南园林三大体系,中国古典园林不断发展,自我完善,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园林艺术.它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和崇尚和谐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宋代写意山水园林产生于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全盛时期,其特点在于理石多奇峰,遣水重活水,强调绿化,重视科学技艺的运用,是日趋成熟的风水理论与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这类园林是文人士大夫理想与信仰的寄托,是宋代山水美学的集中体现,是山水文学、绘画、园林艺术的综合体,成为后世园林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赵伟韬  叶璇 《理论界》2007,(6):206-207
沈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清初时期在汉、满、蒙、藏等多民族文化影响下的盛京皇家园林拥有与明清北京皇家园林不同的独创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成为珍贵的园林文化遗产。在自殷、周、秦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皇家园林艺术中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术月刊》1982年10月号所载刘天华同志的《<拉奥孔>与古典园林——浅论我国园林艺术的综合性》(以下简称“刘文”),是一篇内容充实、饶有新意的建筑美学论文。文中关于我国古典园林的综合性及其他方面的论述,均能给人以教益和启发。但是,文中有三个问题需要加以进一步探讨:一、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在艺术综合性问题上,究竟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思想体系;二、什么是综合艺术或艺术的综合性,怎样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综合性;三、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综合性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有什么审美功能。陈从周先生曾说过:“苏州园林在今日保存者为数最多,且亦最完整……故言中国园林,当推苏州了,我曾经称誉云:‘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因此,本文对于上述三个问题,准备结合苏州古典园林艺术来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并就正于刘天华同志及建筑学专家们。  相似文献   

8.
<正> 北京、杭州的园林堪称华夏园林艺术杰作,令人神往,如醉似痴;《子夜》、《骆驼祥子》(以下分别简称为《子》、《骆》)恰如中国文学大地上的两座比喻园林。漫步其中,含英咀华,令人倾倒。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园林的独到之处,就是在崇尚自然的同时,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创造出令人神往的美的意境。从历史文化角度,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意境观念之间渊源关系的追溯,可探讨其所包含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0.
在中西文化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核心问题,但这两种文化在对此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本质差异。这个差异也在中西园林的不同设计思想与不同的园林审美观中表露出来。本文试图把握在“天人关系”与园林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王譞 《阴山学刊》2014,(2):62-66
古典园林作为一类意象频繁出现在中国各类文学体裁中,园林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古典小说对园林的展现最为详尽细致.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阶段集中在园林空间与小说叙事研究上,其实质是对小说空间叙事的延伸.之后转向对小说中的园林意象与园林文化的研究上,并以此来对作品进行更深入地解读.  相似文献   

12.
传统士人园林对于其人生的完满与人格理想的构建意义重大,时至宋代,士人园林发展已极为成熟完备,地处华夏之中的洛阳更是荟萃了当时士人园林的精华,在众多园林中,独乐园虽小,却因有了司马光人品之涵养而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在传统士人园林中占有一席之地。独乐园为司马光赋闲洛阳时所建,它蕴含着司马光的处世态度与价值观念。所谓"独"与"乐"别具一番深意,对司马光而言甚为重要,既反映了司马光当时的人生状态,也寄托着他的人格理想,即一方面是著书立说、上师圣人、下友群贤、徜徉山水的自在人生,另一方面,则省分知足、独善其身、坚持原则的人格操守。  相似文献   

13.
上海秋霞园     
《中文信息》2008,(3):115-115
秋霞圃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东大街,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明代园林,由明代龚氏园、沈氏园、金氏园和城隍庙合并而成,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秋霞圃始建于正德、嘉靖年间(公元1506年-1566年),是当时工部尚书龚宏的私人花园,园内有松风岭、鸟语堤、寒香窜、数雨斋、桃花潭、洒雪廊诸胜景。现存建筑系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以后重建。  相似文献   

14.
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特色在于营造浓厚的山野远村的情调和漠北山寨的乡土气息。山庄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建筑风格独特,山水富有自然野趣,植物配置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15.
王书艳 《船山学刊》2012,(2):140-144
石从自然天地走进文人园林,成为唐代园林中的构景元素,与唐代文人的生活发生了紧密联系。在唐代兴盛的构园之风的推动下,园石又成为诗人赏玩的审美对象,进而成为诗歌的吟咏对象。在赏石文化和诗歌吟咏的感染下,物质的石浸染了诗意,具有了文化意蕴的审美性。然而园石的审美过程并没有结束,而是进一步被重新运用到园林实景的建构中,对古典园林的艺术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和社会两大方面分析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尤其是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和中国人特有的山水思想。  相似文献   

17.
张薇 《江海学刊》2022,(2):205-213
影园和休园作为明清扬州盐商郑氏家族的私家园林,兼有地理空间、社会活动空间与文化空间三重性质。郑氏园林空间的兴衰与郑氏家族的浮沉紧密相联,呈现出家族与园林消长同频之势。具体表现为:作为地理空间,郑氏园林兴衰与家族浮沉同频;作为社会活动空间,郑氏园林的社会活动折射出郑氏家族的政治立场;作为文化空间,郑氏家族精神积淀了郑氏园林的文化意涵。由此可以看出,作为物质形态的地理空间,私家园林对园主经济实力等因素的依赖性较强;作为社会活动空间和文化空间,私家园林受到园主思想与行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网师园     
《中文信息》2008,(3):92-92
网师园位于苏州市阔家头巷11号,原建于宋代,现在的园林为清乾隆时期重建。“网师”是渔夫、渔翁的意思。全园面积5400平方米,由东部的宅第、中部的主园和西部的内园三部分组成。园内主要景观有:轿厅、大厅、梯云室、月到风来亭、殿春庭院等。网狮园最特别的是夜花园部分,昆曲、评弹、江南丝竹、古筝、笛子等曲艺节日轮流在花园中不同的厅堂演出。  相似文献   

19.
艺圃     
《中文信息》2008,(3):90-90
艺圃又名敬亭山房,位于苏州市文衙弄,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具明代艺术特色的小型园林。全园占地3967平方米,分住宅、花园两部分,宅分五进,布局曲折,厅堂古朴,有世纶堂、东莱草堂,园在宅西。此园的住宅部分直接临水,与园林相交融。水池居中,池北以建筑为主,有博雅堂、延光阁等,池南以山景为主,临池处则以湖石替成绝壁、石径,既有变化又较自然。  相似文献   

20.
《徽州社会科学》2010,(4):87-87
唐模是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的典范,集水口文化,私家园林“江南水街于一体”,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有“风雅山水田园、徽派古建长廊”之誉,以“地灵三国宝、人杰三翰林“而闻名遐迩。这里汇聚了自宋、元、明.清以来十八位书法名家真迹碑刻:有古徽州水口园林的典作檀干园:有同胞兄弟翰林而受到皇上钦赐建造的冲天古石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