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之“学而优则仕”一语,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而做官,又是为了光耀门楣,谋取私利。于是,“读书做官论”便被当作“学而优则仕”的代称。其实,人们将“学而优则仕”视为“读书做官论”时,却并未了解其确切含义,这就有必要为其“正名”。在这方面,已有学者进行探究。笔者也发表几点浅见,如蒙专家教诲,则幸甚。我们先也不妨将“学而优则仕”称作“读书做官论”。因为“仕”即做官,至于“学”虽然不仅仅指读书,却毕竟包含读书在内。那么,《论语》①之“读书做官论”到底是怎样的?从《论语》看,孔子确实…  相似文献   

2.
“学而优则仕”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人才观,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对“学而优则仕”作怎样的解释和评价,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 对“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的解释和评价向来不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说法,认为“学而优则仕”的意思是“读好了书就可以做官”,即“读书做官论”。解放后对它进行了不断的声讨笔伐,尤其是在“文革”批孔中,它被视为没落的、反动的教育思想,斥之为“封资修糟粕”,被批得  相似文献   

3.
两千年来,历代经学家对“学而优则仕”都极力加以美化;“五四”以来,人们又把这句话当作“读书做官论”而痛加挞伐。笔者认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均不能自圆其说。 一、“优”字泽作“好”不符合逻辑。 “学而优则仕”最初见于《论语·子张》。原文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北京大学《论语批注》把“仕”解释为做官,把“优”解释为好。译文是:“子夏说:‘做官做得好(的人)就应该学习,学习好(的人)就可以做官。’”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林彪、“四人帮”一伙曾发动过对“学而优则仕”的“批判”,从制造莫须有的“读书做官论”,到推出辽宁那个白卷英雄,断断续续闹了十年之久。这场鼓噪既有政治背景,又有伪科学的蒙骗,不仅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也歪曲了历史事实。现在系统地清理一下这个问题,实事求是地探讨“学而优则仕”的含义、产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缘起在“文革”中掀起的声势浩大的“革命大批判”运动中,曾批判过《论语·子张》篇中的一句话“学而优则仕”,斥之为“孔老二”的反动的“读书做官论”;谁曾想到,“文革”结束后,同样还是这句话,却又被人褒之为孔夫子“选贤任能”、“打破宗法世袭制”的进步思想。一贬一褒,乍看水火不容,但被文探源,却是貌离神合:这两种观点都把“学而优则仕”解释为“学习如果优秀就做官”。笔者以为,从文字训治学的角度来看,这里对“学”、“优”、“仕”三字的解释与作者的本意是大相径庭的。以偏盖全、以今释古、割裂原文、断章…  相似文献   

6.
傻官     
袖风 《社区》2012,(20):60-61
自古以来,官场上傻官是没有的。因为当官的绝大多数都是读书人,俗话说,人从书里乖。古人们“十年寒窗,磨穿铁砚”,就是想“学而优则仕”,做乖人、当乖官。但是,也有例外,老沔阳一则“徐鸳口的传说”,讲述的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傻官。  相似文献   

7.
读书为什么?自从人类分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目的。读书为做官,这是一切剥削阶级的读书目的,读书为革命,这是无产阶级的读书目的。两种读书目的,代表了两个不同阶级的利益,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维护奴隶制的反动思想家孔丘,出于其奴隶主阶级的反动本性,极端鄙视体力劳动,极力鼓吹“学而优则仕”。孔丘对他的学生说:“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就是说:“种田嘛,免不了饿肚子;读书嘛,就可以升官发财”。这个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的孔老二,从小就打上了剥削阶级的烙印,从小就是一个“当官迷”。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一生为谋官而奔走于诸侯之门达七十二次之多,  相似文献   

8.
千百年来,一切剥削阶级都把“学而优则仕”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他们为了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目的,搞了一整套反动的旧教育制度,使教育成为培养剥削阶级的精神贵族的工具。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统治学校的十七年,搞的是“智育第一”、“读书做官”、仍然以“学而优则仕”的腐朽思想毒害青年一代。  相似文献   

9.
试论儒学与现代管理温金慧(北京邮电大学管理与人文学院)儒学是由孔子开创的。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与治国从政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而优则仕”的从政管理人才。孔子讲政事,就是指从事国家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读书之乐     
说到读书,明代学者宋懋澄说:“吾妻经、妾史、以稗奴,然待我于枕席者文赋,外宅儿也。”古代的读书,那是为了学而优则仕,我现在的读书,你说是猎奇也行,说是增加知识也罢,纯属消遣而已。  相似文献   

11.
孔老二这个守旧复古的顽固派,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为了维护濒于崩溃的奴隶制度,大肆鼓吹“学而优则仕”的反动谬论。历来的剥削阶级和一切反动派,都继承了孔老二的衣钵,并且不断给它加上一些时髦的装璜。在封建社会里,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子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散布的“读书做官”论、“下乡镀金”论;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形成强大的革命洪流的时候,叛徒、卖国贼林彪又抛出了“变相劳改”论,疯狂反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与无产阶级争夺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弘道治世,恢复礼治社会秩序的士与君子。他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所教所学尽在道德仁礼之间,是为其教育目的服务的。他的“学而优则仕”的办学口号。打破了传统的“大人世及”的世卿世禄制度,为古代社会找到了一条最为合理的选官途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孔子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3.
孔子在数十年教育活动中留下了巨大的思想财富,其成就不仅于教育活动和文献工作。孔子的教育活动在客观上具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冲击奴隶制,促进社会形态转换的进步意义。孔子从“为政在人”的观点出发而主张“学而优则仕”是适应封建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中国封建社会官僚政治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孔子的避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孔子的避世思想朱晓鹏孔子历来都被看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者,却很少有人知道实际上他也懂得知进知退、主张“不可则止”。正因此,孔子的有关避世思想长期被淹没不现,在学术研究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可喜的是,近来已有一些研究者注意以了这个问...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的“孔子托古改制论”是对历史上“孔子改制论”的修改。运用这一理论,康有为不仅为其领导的维新运动找到理论依据,而且以之作为前提创立他的“儒教”理论,从而使这一论点带有反抗西方威胁的色彩。康有为还通过对“孔子改制”的大显论述,形成了对孔子的不向评价,从而为其大同学说的崛起创造条件,以较为含蓄的方式预告了文化新纪元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论孔子的义利观曾广开《论语·子罕篇》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两千年来,尽管人们对此章有不同的诠释,①但大都相信《论语》所述孔子“罕言利”的说法,今人则进一步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概括为“重义轻利”。我们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十发复杂,《论语》中涉及义利之...  相似文献   

17.
官不是好当的●艾丰有些人羡慕当官,有些人妒忌当官,也有些人特别想当官。其实,当好官是不容易的。所谓“当官”,实际是“掌权”或“当领导”的一种通俗说法。有些人想当官,是看中了当官的好处,或者说想利用职位给自己捞好处。于是有了“买官”、“卖官”、“跑官”...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兴办私学的大教育家;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自己从整理古籍中选编教材的大编辑家。孔子在编纂学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去发掘。 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孔子给学生开了六门课:《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作“六艺”。孔子认为:学好了这六门课,“学而优则仕”,便可  相似文献   

19.
曾参“孝”论任重曾参是孔子的重要第子之一。作为孔子的传人,曾参对孔子的思想、理论极为推崇,并为儒学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是继孔子之后的著名儒学大师。他所弘扬的孝道早已溶入中华民族的伦理意识与审美意识之中。他不仅对孔子有关“孝”的理论做了发挥,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这一段话,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纲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体现了孔子的学行结合原则,体现了孔子以“学而时习之”为快乐的幸福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实现学行结合原则的社会措施,体现了孔子的“仁”与“爱”。“仁”的真实含义是尚群、乐群、向群、聚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孔子学行结合的心理要求,体现了孔子的“恕”。指出子夏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对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发挥。并论述了孔子学行结合原则在人道、治道、圣道中的表现,分析了“好学”“乐学”与学行结合、“文行忠信”与学行结合、颜回的理想与学行结合之间的关系。还提出了孔颜乐趣是一种学问境界、道德境界、政治境界、社会境界、自然境界合一的重生存的境界等新观点。最后阐明了《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与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