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梅 《中国民族》2013,(7):76-76
娜仁其其格的诗,我以前读到时,联想比较多的是她的民族。这个来自东北的蒙古族女子,柔美且具有诗性,显然,她的祖先游走长歌的血脉在她的身体和诗行里淙淙流淌。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的秋天,给人一种诗意的静。车在茫茫的草原上奔驰,映入车窗和眼帘的景色,仿佛与我似曾相识。敕勒平川上,那片海,让我仿佛融入了另一种的境界:我若风,风若我。那是北方的歌谣吧。湛蓝色的天空,和大海一样的颜色,给人一种遐想,一种简单的心情。天空下的白云、蛮荒的山以及被秋风吹黄的野草、  相似文献   

3.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亟需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全球变暖、草原沙漠化、沙尘暴等。为此各国都在探寻各种方法,纷纷采取措施,遏制环境进一步恶化。环境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发展未能与自然环境达到和谐所产生的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因此,蒙古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核心价值观对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2007,(8):68-68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于1957年,是一支仅有9人、两辆勒勒车、4件乐器的小队伍。但由于乌兰牧骑非常适合农牧民的需要,所以很快得到普及和提高,到1963年已有30支,而且在1964年进京汇报演出时获得极大成功,  相似文献   

5.
给刚出生的牛犊穿"马甲"、母女俩哼着民歌绣蒙古袍、围着火炉烤包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吃手把肉、白马文化节开幕式……这些视频片段都出自95后蒙古族女孩乌音嘎之手。通过她的镜头,美食、美景、服饰、民俗等等关于草原的一切皆得以呈现。在各式各样的"网红"当中,乌音嘎如同一股清流,用她的镜头带领网友走进牧区生活,感受辽阔草原的神奇与魅力。在今日头条开通账号近两年的时间里,乌音嘎的"草原印象锡林郭勒"头条号已有粉丝65万,全网粉丝数量超过100万。  相似文献   

6.
草原欢歌     
8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曾庆红率中央代表团一分团参加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举办的那达幕大会,与牧民们一起跳起了欢快的蒙古族舞蹈。  相似文献   

7.
影子 《民族论坛》2012,(17):57-60
<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看草原,在内蒙古;看内蒙古最正宗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但若看呼伦贝尔最美丽的草原,无疑是在陈巴尔虎旗。中外驰名的天然牧场陈巴尔虎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天堂。天底一碧千里,处处翠色欲流,羊群绿毯绣花,马儿自然入画,陈巴尔虎草原是这样地令人悠然神往。无论是谁,只要踏足这片绿色的世界,无不立刻醉倒。  相似文献   

8.
味道     
我觉得“味道”这个词充满着回忆的品质。当莫文蔚在《盛夏的果实》里唱着“回忆里寂寞的香气”时,她的声音里同样弥漫着一股冷清得似乎可以让人沉沦的味道,仿佛一个忧伤的女子,执着一束即将凋零的花,站在光阴的深处,寂寞地张望。一定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回忆总是和某种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声乐艺术、民族艺术也在迅速发展,民族音乐中不断的融入了美声唱法元素以及其他文化艺术精髓.文章主要分析草原歌曲《莫尼山》的背景介绍及演唱过程中如何将美声唱法完美运用于草原歌曲的演唱当中,并提出了在演唱这首作品时美声唱法中气息、高位置、共鸣腔体的融入以及美声唱法在咬字吐字的融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水月 《中国民族》2014,(8):70-71
蒙古大营,是一种文化以餐饮的方式诠释蒙古族博大的文明,让人充满无尽的遐想与期待。蒙古大营,是一种穿越从草原戈壁到现代都市,从游牧大漠到世界舞台,草原文明今朝撼动全球。蒙古大营,不仅仅是一个餐饮品牌,更是一个光茉的草原文化传承者,小中见大,举重若轻,诠释和弘扬着灿烂而辉煌的蒙古文化。炒米、奶茶、嫩香羊肉,琴声、歌声、声声悦耳,品蒙古大餐、游天堂草原,听马头琴声、饮醇香奶酒、赏醉人牧歌……这里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亲朋好友们团圆欢聚的好地方,带你体验马背民族的传奇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民以食为天”,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食俗的一大特点。这与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及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而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这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以见到,并且这种聚食古俗一直沿袭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无疑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在食具方面,中国人乐于使用筷子。《礼记》中就曾有“饭黍无以箸”的记载,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就已经使用筷子进食了。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既简单经济,又方便实用。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认为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蒙古族是一个独特的民族,游牧的生活方式几乎决定了一切,也将所有的文化打上了深深烙印,包括饮食文化,如崇尚奶茶、追求简朴。  相似文献   

12.
怀念味道     
世上很多美好的记忆,都是和味道紧紧相连的。  小时候,生长在北方,没有去过细雨如酥的江南,便常常冥想江南,小桥流水,莺歌燕语。长大东西南北走了一遭后,发现让我印象最深最美的竟是味道。那时住在一个叫梅塘的地方。既是塘,当然有水,且长满荷花,密密匝匝,挤挤挨挨,很茂盛。夜里在塘边乘凉,没有灯光,只有星星,四周一片静谧。荷叶的清香充溢在天地之间,那香味自地底而来,伴着八月的潮热,沉沉的,温温的,软软的,甜甜的,带着米酒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花红柳绿,竹舍茅篱,想到六朝女子凌波摇橹的纤手。这是盛世的和祥,不同于朱自清先生“仿佛…  相似文献   

13.
曾经有知青这样概述在内蒙古插队的岁月:“在内蒙古牧区知青的记忆里,青春永远重叠在蒙古包上,青春等于草原。”在千万知青的记忆里,内蒙古牧区的生活,仍然是他们生命当中的一部分。时代造就了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也造就了他们的非凡人生,周秉建就是其中的一位,从1968年到内蒙古插队,到1975年到内蒙古大学蒙古语系读书,再到后来与蒙古族歌唱家拉苏荣结为伉俪……其他大多数知青的内蒙古生涯随着返城而成为记忆的片段,而周秉建与内蒙古和蒙古族,则是结下了终生的缘分。  相似文献   

14.
鹰是猛禽猎乌,它有着高超的飞翔技术、凶猛的擒拿本领,让人感到神奇而叹赏,因而鹰被认为是萨满化身的神物象征,是天神腾格里的使者,成为这个马背上的蒙古族图腾。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德艺双馨奖获得者,著名蒙古族作曲家、导演朱·乌恩其导演的蒙古族原生态艺术系列音乐会2009年4—12月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上演,京城的观众们将欣赏到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艺术表演。音乐会由中山  相似文献   

16.
李立祥  李颖 《中国民族》2007,(10):24-26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我的第二故乡。去年,我和数位老知青一起回到了年轻时生活、工作过的东乌珠穆沁,观看了那达慕,还将我的两幅画作《醉琴图》、《风雪牧人行》送给了旗里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草原植被的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土壤生物状况以及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著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是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内,成功描写草原人民新生活的第一人。他的民族身份、他丰富的人生经历,都对他所创作的草原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其作品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阿如那 《民族论坛》2013,(3X):80-82
著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是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内,成功描写草原人民新生活的第一人。他的民族身份、他丰富的人生经历,都对他所创作的草原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其作品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梁黎  阿燕 《中国民族》2012,(8):24-28
索日娜,蒙古族舞蹈家,生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1975年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曾多次随团赴罗马尼亚、泰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进行演出。1991年至1992年应邀赴菲律宾进行舞蹈教学,编创了音乐舞蹈史诗《华商之歌》和大型歌舞剧《春夏秋冬》。1994年至1995年完成了个人舞蹈电视专题晚会《索日娜——舞蹈的视野》。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