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强  杨嘉利 《新天地》2012,(8):36-37
2012年5月30日,陈瑞琼出院了,她说:"我一定要救女儿菁菁,她还那么年轻,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她的生命就像鲜花一样早早地凋谢呀。"但陈瑞琼并不知道,由于身体状况她已不适合再捐肾给女儿了。6月16日,在成都某医院透析室外,刘菁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她会坚强生活下去,因为有一份伟大的母爱在支撑自己。但同时,她表示就算妈妈康复后能做换肾手术了,她也坚决不会再让妈妈把肾捐给自己:"妈妈给予了我生命,又差  相似文献   

2.
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卉卉(化名)睡熟了,王女士无意中看到了女儿写的第一篇日记,当看到用汉语拼音拼出的日记,内容竟然是:“我的愿望是妈妈不要打骂我,还希望妈妈不要烦我……”王女士当即就愣住了:没想到女儿人生的第一篇日记,竟然要求母亲不要打骂她,而且稚嫩的言语中居然对深爱她的母亲充满了怨恨!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他被教成水泥脑袋,到美国他被育成年轻天才。他叫王楠子,8年前,他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求学;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王楠子如今是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是该校动画专业最出色的学生;  相似文献   

4.
朱厚铭 《老友》2015,(3):40
星星是我再婚老伴的女儿。在我和她相处的14年中,她始终对我和老伴关爱有加,她的心愿是要让她妈妈有个好归宿,过得幸福。星星对待妈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从小到大,唯一享受到的就是深沉的母爱。她第一次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的时候,她妈妈刚下岗。在家庭经济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星星放弃了这次上大学的机会。为了圆女儿上大学的梦,年近五旬的老妈只身一  相似文献   

5.
下班回来,我在厨房里忙着做饭炒菜,满头油烟地将菜端上桌,客厅里的女儿却不见了踪影。原来,她在书房里翻箱倒柜——把码得好好的书一股脑儿地扔得满地都是,不知在翻些什么。叫她吃饭,她又不肯。我生气地说:“妈妈忙了一整天,还要做饭,容易吗?你看你,还把书弄乱了,想让妈妈再忙些对不对?”  相似文献   

6.
我的妈妈很漂亮。可是,她有个坏毛病,就是老喜欢“吃醋”以前,老师布置关于写人的作文,我总会写爸爸,比如《父母之情》、《“懒”爸爸》……老师给我打个“优”,有时还打个“优+★”,妈妈总是和我一样地高兴,可后来就吃起“醋”来了。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7年前曾经风靡中国的18岁考入哈佛大学本科的成都女孩刘亦婷,一个农村出来的“18岁哈佛大学女博士”则让人咋舌和好奇,她的家庭是怎么对她进行教育的?她真的是智商奇高的天才少女吗?她的学习方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带着这些疑惑,2007年10月15日,记者前往“18岁哈佛大学女博士”的家乡——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灰山港镇开始了探访。  相似文献   

8.
《今日南国》2013,(2):56-57
“我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子女,国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务的对象。”朴槿惠是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的女儿,但她被称为“冰公主”,她曾这样冷峻地说到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现在,她有了为国效力的可能性。在2012年12月19日举行的韩国第侣届总统选举中,朴槿惠以微弱优势战胜主要竞选对手文在寅,  相似文献   

9.
王发财 《社区》2013,(6):54-55
刘宇璟的网名是“苏西妈妈”,苏西是她六岁女儿的名字。2003年到北京后,她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公司职员,后来因为丈夫生意忙,怀孕后索性辞职做起全职妈妈。闲暇之际,她就将社区里几个准妈妈召集起来,组成一个小读书会,不定期分享育儿经验。  相似文献   

10.
念母恩     
刘有根 《社区》2014,(36):50-50
2012年7月1日,妈妈睡梦似的永远闭上了双眼,悲痛欲绝的我把一首“思念”献在妈妈灵前,我答应她,如果有一天她不在了,我会为她写首颂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妈妈半身不遂整整八年,2920个日日夜夜,寸步难移的妈妈就活在我和两个弟弟的手里。2920天的日子里,一脱一穿就是5840次,一日三餐就是8760次,端上饭,端走碗,顿顿漱口,常常刷牙,妈妈每天必须起码喝够五碗水,还有酸奶。妈妈的衣食起居,全部靠儿女来一一完成。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南京工作,我很少见到他们,就在这时,一名陌生人给我母亲般的关爱。……她的一举一动,她对我的关心与照料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她其实也有自己的女儿,她待我像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好,我会珍惜这样一个好的机会。今年,她又打来电话,让我暑假去她家玩儿,此时我的心情用词语是无法形容的。”  相似文献   

12.
周小平 《社区》2008,(15):42-42
以往大一点的单位都有自己的宿合楼群,一般与工作区分开。人们习惯“有组织”,公家人归单位,家属呢,归“家属委员会”。“家属委员会”一般挂在工会下面,没编制,工作人员由退休的阿姨、奶奶担任,没工资,每月给点补助,有点发挥“余热”的意思。我同学的妈妈原来在中学当校长,是党员,有管理经验,退休后到家委会当了主任。  相似文献   

13.
先讲一个笑话。有一个小姑娘皮肤稍黑一点,她就跟着大人学,往脸上“涂脂抹粉”,抹完了就问别人:“我的脸白不白?”别人没发表意见。她就又往脸上抹。过后,她又去问别人,别人还没表态。她又继续抹。这回,她来问妈妈。妈妈看了半天,才说:“脸是白了,但鼻子没有了。”原来,小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桐庐县的百岁老人王绪英,生于1912年.她踮着那双“三寸金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如今最大的儿子已80多岁,最大的女儿也77岁了.老人四代同堂,膝下的儿孙们坐拢来有足足4桌人.6个子女全已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是他们都表示,把母亲侍奉到百岁,能在妈妈跟前尽孝,自己满头白发了还可以大声地喊娘,这是他们最大的福分!正如大儿子所说:“我虽然80多岁了,但只要有老娘在,我就不敢老!”  相似文献   

15.
女儿闹独立     
<正>过马路时,我习惯性地将手伸给女儿,对她说:“宝贝,把手给妈妈。”女儿走过来,却将手伸到我的腰间,另一只手则拉起我的手放在她的肩上,然后说:“妈妈,我们像不像哥们儿。”我为女儿可爱的举动哑然失笑,但心里却有一种无法描述的失落。似乎是不经意间,女儿便长大了,每当我以母亲的口吻命令她做什么时,她总是有意识地用她得言行弱化我的权威。可在我的眼里,她一直还是昨天那个蹒跚学步、向我伸出小手嚷“妈妈抱”的小不点儿。我不甘心。于是,母女之间的矛盾便时不是暴发。  相似文献   

16.
唐风 《山西老年》2012,(10):27-27
母亲年逾七旬,我也已至不惑之年,可在母亲身边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也许自己在兄弟姊妹中最小吧,母亲总爱当着我的面唠叨。结婚以前我总嫌她烦,有时母子俩谈不上一会儿就不欢而散,顶撞母亲几句也是常有的事。现在自己的儿子也上了学,才发觉母亲的话总是透着朴素的人生哲理。母亲勤劳、宽容、善良、节俭、大方。说她既节俭又大方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她的节俭体现在对自己,在我们姐弟几个没成家之前我没见过她给自己添置什么新衣服,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总要先紧父亲和我们;而对外面的人她总是很大方,记得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紧张,但家里总是宾客盈门,妈妈总是尽自己的所能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我们几个孩子怕大人吃了属于我们的好东西,有时就会向妈妈提出抗议,可妈妈总说“有手不打上门客”“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之类的“格言”。  相似文献   

17.
退休职工王女士最近有点烦.“轻松”了快3年的她,近半年来又遇上“麻烦”了。不好启齿的她这天向老友许女士咨询:许女士说:“这是好事呀,听说这个‘麻烦’与激素分泌有关,说明你‘返老还童’啦!”“啥?返老还童?!”王女士将信将疑?幸好女儿小红从护理学校毕业后,回家探亲。听说妈妈的“烦心事”,根据所学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好外孙贝贝     
前段日子,我们全家因“非典”袭击着省城而不安;女儿在医院工作我们又为外孙的健康担心。 一天,女儿回来和我们商量,她想请战参加第一批进入病区服务,孩子送回来行不行。我脱口而出:“妈能替你去吗?”我知道说了句没用的话。我是怎么了,这可是早就预料到的事,为什么还会这样揪心!贝贝,我们的外孙才两岁呀,他晚上从来没离开过妈妈,女儿  相似文献   

19.
对于杨绛,我了解不多,只知道她是钱钟书的妻子,只读过她的《洗澡》。最近,看了她写的《我们仨》,对她连同她与钱钟书的女儿“他们仨”多了些了解。          贤妻杨绛 易中天曾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说过,作为一个“贤妻”除了要孝敬公婆,还必须服从丈夫,这第一条杨绛做到了,她常去婆婆家“做媳妇”,但是杨绛绝不是一个对丈夫无条件服从的妻子。他们曾为了“bon”的读音吵过一架,结果杨绛赢了,但两人心中都不爽。后来,定下条约:以后各持异议,不必求同,这让人觉得杨绛刚硬十足,大有“我爱我夫,但我更爱真理”的味道。但杨绛也温…  相似文献   

20.
我家小女儿今年刚刚5岁,却时常冒出一些古怪的想法。一次她对我说:“妈妈,我不想长大。”我听后感到很吃惊,因为我小时候天天盼着长大,长大后就可以不受大人的约束,就有更多的自由。看着她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我疑惑地问:“为什么?”稚嫩的声音答道:“因为人长大了会死的。”她的回答更让我吃惊:没想到她小小的脑袋瓜里会思考“生、死”的问题。而且还挺惧怕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