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实地调查资料,对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问题作了研究.近期政府实施的"牧民集中定居"政策,符合大部分藏族牧民的愿望.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影响着藏族游牧民的定居决策.为了推进藏族聚居地区牧民定居和新牧区建设进程,需要各级政府采取综合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忠实的朋友     
从前有个普通人叫达瓦,他有六个知心的朋友,在这六个当中,有算命的、医生、石匠、木匠、雕刻家和画家。他们由算命的选了个吉日,每人在他的后园栽一棵树,命名为灵魂树。生命之神告诉他们说:“你们各人亲手种的树是最宝贵的东西,只要你们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就永远都不会受人欺负的。”他们从此牢牢记着神的嘱咐。为了使这些树永远长青,他们在每年正日十五集中在这里浇一次水。这七个忠实的朋友宣誓道:“我们决不让任何一棵树干枯,只要发现其中任何一棵树萎枯了,那就表明这个朋友已经遇到了不幸,我们就要不顾生命危险,去搭救他……。”当时有个美貌慈善的姑娘名叫央金。她的腕上戴着一个翡翠色的宝镯。央金爱上了正直的达瓦,并和他结了婚,过着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作为英国富家女,她曾是中国洛阳一所师范专科学校的外籍英语教师,而他呢,则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藏族牧民。他们之间似乎没有故事发生的可能性。然而,自从她那次到四川省松潘古城旅游之后,他们之间却爆出了爱情“冷门”。  相似文献   

4.
欢笑满帐篷     
在藏北草原传统的赛马会上,一座座藏族牧民的帐篷像一簇簇鲜花在草原上开放。我们刚走到赛马场附近,就被一阵欢声笑语引进了安多县腰恰公社二队队长土巴的牛毛帐篷。腰恰公社三年前还是藏北草原上有名的穷社。牧民们一年四季在草原游牧,到头来还是吃饭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穿衣靠扶贫,连传统的一年一度的赛马会都无力举行了。现在怎么样呢? 当我们走进土巴的帐篷时,见许多面带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20世纪初期至1949年中国人类学者研究藏族牧民的著作和文章,对藏族牧民的社会历史、人口状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婚姻家庭、体质人类学等诸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6.
近代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藏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积极行动起来,上层人物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抗日主张,号召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在僧俗代表人物的弓领下,全国各地不少藏族民众积极投身到全民抗战的阵列中,他们捐款捐物、祈祷胜利,乃至参军参战,为国捐躯,在共同命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藏族牧民,一年大体上有三次节日。即藏历年、“郎扎热甲”节和“罗让扎花”节。藏历年在汉族的春节前后,初一到初七为节日期间。大年二  相似文献   

8.
抓喜秀龙草原变了,变得更美丽了。坐过兰新鉄路火車的人,都知道烏鞘岭下有个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就是这个县里的一塊丰美的草滩,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勤劳勇敢的藏族牧民。不久前,社会主义的巨流冲激了抓喜秀龙草原,把那些封建特权的渣滓一股脑兒扫净了,草原展現了她純潔而朴实的面貌。藏族牧民們欢欢喜喜地加入了人民公社。如果你懂得这种剧烈的变革,曾經在藏族人民的心灵里激起了什么样的反响,那么你今天来到这里,看到紅旗飄揚,听到歌声蕩漾,看到牛羊滿山崗,听到人們談笑舒暢,你就会更觉到它的不平凡了。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秋阳高照的日子里,沿着318国道,我走进了四川西部稻城的香格里拉,走进了亚丁。去稻城的路极不平坦。早晨,我们从阳光照耀下的康定出发,当汽车爬上剪子山山顶时,天空变得灰黯并飘起了雨雪。看看手中的罗盘,海拔高度标示为4650米,这个数字令我们大吃一惊。迷茫的雨雪中,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景。当汽车行驶在空阔的天地间,前方忽然出现了几个骑着马的藏族牧民时,那是一种怎样的激动啊。牧民们披着皮斗篷,戴着圆毡帽,腰间别着长长的腰刀,他们在茫茫风雪中,威风凛凛地骑在马上赶着一大群驮着货物的牦牛,还不断地发出响亮的吆喝声。雪越…  相似文献   

10.
中共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委员会,采取措施大力抢救藏族文化。他们抓紧建立健全了发展藏族文化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藏族聚居的几个县文教局,都配备了管理藏族文化的副局长。他们还抓紧时间恢复了州和部分县的藏文资料室。与此同  相似文献   

11.
两年前,曾经为北京观众带来过优秀剧目《文成公主》并得到好评的西藏话剧团,最近又在北京用藏语演出了大型语剧《不准出生的人》.他们真挚动人的表演,富有民族特色的演出,再一次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扬.话剧《不准出生的人》,是一部反映西藏人民解放前后二十年间生活和斗争的好戏.主人公扎西和央金,本来是一对十分相爱的伴侣,但由于央金的卖身契  相似文献   

12.
继上海戏剧学院藏族班学员走上文艺战线以后,又一支革命的民族话剧新军成长起来了。中央戏剧学院新疆民族班的三十位同学,成功地向首都观众作了《草原上的青年人》和《丰收之后》两个汉语剧目的毕业演出之后,就要生气勃勃地踏上工作岗位了。回溯六年前,他们刚迈进中央戏剧学院的时候,大部分还都是孩子。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曾经在旧社会的阶级压迫下度过苦难的幼年。哈切萨族的托克塔森,出生在贫苦的牧民家里,从小就跟随着父母给牧主放牧;维吾尔族的阿不都克力木,妈妈去世之  相似文献   

13.
高原有高原人的独特生活方式,草原有草原上的特殊文化载体。我们来到藏北高原,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而牧民的栖息之所,则是各种各样的帐篷。草原是他们的环宇,帐篷就是他们的天堂。他们在帐篷里产生高原文明,也在帐篷里创造草原文化。他们的草原文化当然也包含他们的信仰:原始的崇拜,苯教的信奉,最终还是顶礼在佛菩萨的脚下。佛从恒河平原向它所能传到的地方传  相似文献   

14.
周毛卡 《民族学刊》2020,11(5):74-83, 148-149
本文围绕国内外学界对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工程的讨论,按年代顺序对上个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藏族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及游牧社会文化研究的主要著述进行了梳理、述评和比较。文章认为,老一辈研究者对藏族游牧地区社会文化的论著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具开拓意义。最近十几年来的论著则主要围绕“草场承包”“生态移民”“牧民定居”等政策,实施以来的相关牧民社会文化变迁等,在论文数量和研究范围方面有了大幅的提高,研究人员俱增,但专门著作与反思性文章相对缺乏。就“牧民定居”研究来说,由于受调研地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和调查者自身语言、时间、刻板印象等主观因素的限制,很多研究未能深入。因而进一步指出,要做好“牧民定居”研究就必须了解和结合整个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的社会文化,并进行长时期的参与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5.
传说距今一千五百年前,藏族群众在祈祷丰收的“望果节”时就举行斗剑、角力、耍梭标等活动。但是,由于直至公元七世纪藏族文字才创始,相关文献和遗存非常有限,这些传统体育究竟缘何产生,具体形式发生了哪些演化,始终鲜为人知。 今天,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16.
《清实录藏族史料》跋《明实录藏族史料》和《清实录藏族史料》相继问世之后,我们不断得到学术界和舆论界的热情鼓励。当然,有时候也会遇到另一种态度,也听过几句另一种议论。热情的鼓励也好,送几句闲言碎语也好,都说明人们在从不同的角度关心着这两种极其重要的汉文藏族史料。这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鞭策和推动。几年来,我们之所以不敢稍有懈怠,与各方面对我们的督促是分不开的。重视使用明、清实录,不是我们的发明创造。我们是跟别人学来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些年我国的生态环保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为改善甘南藏族居民的居住环境,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了牧民定居点建设工作,实现统一的规划,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借鉴就显得比较重要。本文先就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生态特征以及演变加以阐述,然后就甘南藏族传统民居发展的问题以及生态再生设计原则进行分析,最后就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生态再生设计措施详细探究,希望理论层面的探究能为实际传统民居生态设计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牛奶及其奶制品是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藏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处理、食用和保存牛奶及其奶制品的经验和方法.但随着藏区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牛奶处理方法逐渐被牛奶分离器所取代.本文旨在以牛奶分离器在藏族牧区的使用为个案,结合田野调查材料,分析牛奶分离器对藏族传统游牧生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藏族牧民对使用牛奶分离器的态度,从而考察技术因素在当代藏族牧区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牛奶及其奶制品是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藏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处理、食用和保存牛奶及其奶制品的经验和方法.但随着藏区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牛奶处理方法逐渐被牛奶分离器所取代.本文旨在以牛奶分离器在藏族牧区的使用为个案,结合田野调查材料,分析牛奶分离器对藏族传统游牧生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藏族牧民对使用牛奶分离器的态度,从而考察技术因素在当代藏族牧区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我省大部分是藏族地区,除玉树、果洛、黄南、海南五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外,东部农业区各县,也都有藏族群众居住。藏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5,他们自古以来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上。除玉树、称多、囊谦三县群众操康方言外,其它均操安多方言,与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的藏族群众一起,被称为“安多哇”,他们是富有特色的安多藏族地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