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井本日志》是吉见义明1993年在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图书馆发现的。《井本日志》是井本在中国派遣军作战课和参谋本部作战课时期写下的作战机密,其中记载与哈巴罗夫斯克审判中731部队有关战犯的供词以及中国相关文献档案记载相吻合,可信度相当高。《井本日志》的发现,证实了细菌战是日本最高当局的战争行为,是一种国家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2.
细致探讨《阿Q正传》中的“未庄”和“阿Q”的命名寓意,并进而探讨在一片鬼域世界里作为“鬼”象征的阿Q的奴隶精神和堕民意识。  相似文献   

3.
世声论点     
《山西老年》2013,(11):11-11
这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的距离。——《意林》 学会一点规则,我们会成熟。——邱震海 不用刻意去追求成功,尽管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并且相信它,成功自然到来。——乔布斯  相似文献   

4.
阿Q其名其读     
人们对阿Q一名的兴趣,几乎从《阿Q正传》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在《晨报副镌》上连载的同时就产生了。人们不惜花费时间作了研究和猜测,归纳起来大概得出了这么几种结论: 一、影射说。有人说:因为《阿Q正传》行文中提到胡适,“而胡适正好用过一个笔名叫‘Q.V’(他用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名著《你往何处去》的原文书名:“Quo-Vadis”的第一个字母来隐射‘胡适?’)”因而就说“阿Q”是隐喻影射胡适的。  相似文献   

5.
许多年来,人们在谈到《阿Q正传》的创作思想或讨论鲁迅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态度时,大都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句话来概括,认为它是创作《阿Q正传》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阿Q这一形象之中。这种说法,乍一看去,仿佛有些道理,实际上是错误的,至少也是不确切的。下面仅就一些事实,谈谈个人的粗浅意见,偏颇之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插图,用以图释文的形式阐释和再现阿Q的形象与情境,对于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传布和经典化历程的推进,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30-40年代的插图,可以视为插图的尝试阶段,成为小说《阿Q正传》另一种副文本。新中国建立后,插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趋向,无论是插图的美术类型,还是对于阿Q的造像,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呈现出各具风采的追求。通过对鲁迅《阿Q正传》插图创作历程的研究,不难发现,认真研读文学文本是插图成功的基础,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是造像的灵感,注重人物造像的神韵是创作个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史上一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阿Q性格特征的阐释,认为阿Q是中国禁欲主义文化模塑出来的典型,一方面,他奉行禁欲主义,扮演着禁欲主义文化的卫道者;另一方面,他的潜意识里又涌动着情欲。进而指出他的人生哲学和行为表明了一个精力充沛的青年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灵”与人性本能的“肉”、超我与本我的激烈冲突中,性本能被严重压抑并发生畸变。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一年末到一几二二年初,鲁迅在《晨报副刊》连续发表了他的不朽杰作《阿Q 正传》,立即引起社会的注意,各色各样的人们对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本意作了种种分析和猜想。一篇小说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把这些反映归纳起来,文学界一般认为阿 Q 是各个阶级身上的阿 Q 精神的“寄植者”,或者说他是“一副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因而认为《阿 Q 正传》意在暴露“中国人的最大的病根”。这种意见抹煞了阿 Q 形象的阶级属性,把阿 Q 抽象为“阿 Q 精神”的化身,鲁迅对此从未表示过赞同。还有一种意见来自社会上,就是认为鲁迅通过阿 Q 这一人物来揭露某些人的阴私,意在骂人。鲁迅对此无限感慨,他说:“直到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全球广大读者所深深喜爱;而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又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已经有了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于《阿Q正传》这部作品和阿Q这一典型性格,近几十年来国外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和评论,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法国的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意见,特别深刻和精辟,尤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评语,鲁迅在生前只约略地知道个大概,并没有看到确切的书面文字。最近,经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罗大冈同志的努力,在高龄的罗曼·罗兰夫人的直接帮助下,已经在罗曼·罗兰的卷帙浩繁的档案中,把他对《阿Q正传》评论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阿 Q 正传》破天荒地使中国文学获得了世界地位。这部空前巨著问世六十年来,研究家都试图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耕耘收获,然而并不是每个辛勤的耕耘者都能如愿以偿。举世瞩目的阿 Q,就象可以随便附着在任何一个躯壳上的鬼魂,使得成群结队的研究家眼花缭乱。因此,对《阿 Q 正传》的研究,仍然是鲁迅研究中陈旧而时兴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用他的《阿 Q 正传》,对辛亥革命时的浙东农村作了广泛深刻而传神的描写,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不朽的文学典型阿 Q。如果阿 Q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顶峰的话,我们还要说,在他的旁边还屹立着一座有相当高度的峰峦,它就是与阿Q 同生同长的,为阿 Q 所“深恶而痛绝”的假洋鬼子。(以下除引文外省称“假”)。在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要当《阿 Q 正传》中的假洋鬼子,他不准阿 Q 革命,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发表已近六十年了。人们对阿 Q 的典型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对《阿 Q 正传》的主题思想,人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绝大多数论者认为主题包括两部分内容:批判国民性,批判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认为主题就是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批林批孔”时,又有人认为主题就是“批孔”。还有人认为主题是劳动人  相似文献   

13.
阿Q辨     
鲁迅先生一九二一年创作的现实主义杰作《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是新文学运动的伟大丰碑。它不仅丰实了中国的文学宝库,也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阿Q这个艺术形象,是一致公认的不朽的典型。然而,自《阿Q正传》问世的第一天起,对这一不朽的典型就争论不休,意见不一。举其大者:一说阿Q是思想的典型;一说阿Q是阶级的典型。 1对阿Q是思想的典型问题,本文不多加论述,这里主要对阿Q是阶级的典型问题,提出一些异议。  相似文献   

14.
小轩 《北京纪事》2015,(8):36-39
2014年5月10日,百老汇经典音乐剧《Q大道》在北京海淀剧院首演,能容纳千余人的现场座无虚席,随着一连串“无节操段子”的出现,剧场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在北京成功上演一个半月后,《Q大道》又被搬上了上海白玉兰剧场的舞台。在600多人规模的上海白玉兰剧场,《Q大道》自首演以来上座率都在八成以上。  相似文献   

15.
管理新思潮:再造工程最近台刊《世界经济文摘》编辑部在84期上发表文章指出,今日企业问题的症结,在于以19世纪设计出来的企业组织,去进人以信息为主的21世纪,结果当然是问题丛生。企业必须彻底改造,工作流程、组织、文化都要完全翻新。这就是“再造工程”──...  相似文献   

16.
这是我设计并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漫游语文世界》。 课一开始,我就热情洋溢地说道:“同学们,宇宙是无穷无尽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语文世界也是无穷无尽的,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去漫游吧!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法律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世界范围的部分现象看,1804年的《拿破仑法典》经过无数次的修改,虽然已经有着近二百年的历史,但是,至今仍然在法国生效适用,这是因为《拿破仑法典》(又称之为《法国民法典》)在法国数千万人民群众中根深蒂固,以至无法废除,无法用颁布新的法国民法典去代替《拿破仑法典》。这就是法国近二百年来的一个重要民事实体法律文化现象,其所以如此,是与当时法国的民事实体法立法水平、执法水平、法制教育水平、法制观念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是…  相似文献   

18.
《安徒生童话》是一部世界文学名著,也是一部真正可以从小读到老的书。它立足于现实生活,充满了对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望。《安徒生童话》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爱”贯穿于整部作品中,韵意深远,感人至深。或是对父亲、母亲的爱,或是手足之间的爱……正是这种“爱”,使《安徒生童话》的魅力在世界文坛无限散发,揭开了世界文学史上童话创作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蒋伟涛 《社区》2011,(5):58-58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在20世纪80年代那个物质匮乏的时期,村里高中生都是凤毛麟角.更别说找到一些能看的书籍了。到我上初中的时候,虽然可以去县城里买书了,有了见到更多的书的机会,也读了不少的散文、杂文或者微型小说,但是在记忆里只有一本书对我影响很大。这就是已故文学大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异乎寻常的社会反响与阿Q形象的世界性一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里,阿Q的知名度是最高的。这位清末民初的未庄人氏,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正传》连载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自阿Q首次现身以后,就有许多读者关注着他。由于小说在《晨报副刊》上每周或每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