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江凌 《中国民族》2013,(1):59-60
“易学视野下的呈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是本刊2013年特别推出的一个系列专题,旨在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现象的易学解读,揭示少数民族文化与易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关联,从而在文化层面上进一步佐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各民族“多元一体”的论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同时,在学术层面,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本年度“易学视野下的呈现”专题将延续去年的方式,从易学的视角解读少数民族文化。同时,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主旨出发,也将解读部分以汉族为主.但在民族地区也有很大影响的文化现象。有了前面的基础,今年我们将结合现实热点。讨论一些较为重大的主题.并适当进行一些理论探讨,希望得到读者的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3.
刘波 《民族学刊》2022,13(2):118-125, 145
立足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通过梳理社会发展史上相关人群的迁徙及九隆神话流传迁播的大致线索,可以看出九隆神话是次生神话;从象征隐喻的角度,梳理出九隆神话从感生神话到图腾神话再到王权神话的过程,认识神话的内涵及其补史作用,可以展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由此,不仅可以看到面貌各异的九隆神话背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精神根谱,而且可以透视在“龙”叙事下的向心凝聚。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节庆旅游是时间之旅,东道主将神话作为一种“时间距离化”的手段,通过情境性叙述、具身性体验与仪式性表演等“原始语法”,把游客带到神话的原初时刻。然而,由于原始的多义性并存、游客的阈限体验、表演的时空异位以及从原始到现代的时间跨越等原因,节庆旅游中的神话主义具有“模棱的原始性”特点。这是一种非绝对化、非简化、非二元的特点,它表明神话主义是多元主体互动的过程性结果,也是神话传统丰富性的延续。  相似文献   

5.
“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同属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但从内容的逻辑上讲,前者又是后者的起因: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而导致“天破”,才有了女娲“补天”。据学者张霞研究,有关“女娲补天”的异文有百余篇,  相似文献   

6.
通古斯满语族诸民族的射日神话比较黄任远(一)射日神话的情节母题比较在北方通古斯——满语族的满、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诸民族中,流传着情节结构大同小异的射日神话。这些神话的情节母题可归纳为:①多日并出带来灾难。②英雄出世超凡脱俗。③英雄遭难神灵相救...  相似文献   

7.
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叛逆英雄。黄帝与蚩尤之战,是神话中的著名战役。与蚩尤相关的,还有共工、饕餮、蚕神的神话传说。除了汉文古籍中关于蚩尤的记载,苗族也有关于蚩尤的口头传说。本文将从易学的视角对蚩尤以及与之相关的部分神话传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正"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同属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但从内容的逻辑上讲,前者又是后者的起因: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而导致"天破",才有了女娲"补天"。据学者张霞研究,有关"女娲补天"的异文有百余篇,涉及了15个民族,说明这一神话在少数民族中亦有广泛的影响。另外,女娲神话还涉及到另外一位伟大的神话人物伏羲,并且有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的传说。限于篇幅,本文只重点解读"共工怒触不周山"以及"女娲补天",有关伏羲的内容留到  相似文献   

9.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3,(3):46-47
“接龙”是苗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目前在湖南等地的苗族群众中仍有遗存。传统的“接龙”活动,是把“龙”接到村寨和家里,保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面上看,“接龙”是一种带有浓厚民间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动,但从其具体的祭祀礼仪来看,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易学哲理,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0.
江凌 《中国民族》2014,(12):66-67
持续两年的“易学视野下的呈现”专栏到本期就结束了。感谢杂志社的胆识和重视,使我得以在这样一个国家级平台连续发表从易学视角解读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也想借最后一期的机会,对两年来的专题作一简要的小结。  相似文献   

11.
广西来宾市盘古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伟大开端的一个不朽的像征。但我国先秦秦汉时期汉文古籍中没有盘古神话的记载 ,三国时代徐整《五运历年纪》中始有盘古神话。南朝任日方《述异记》记载 :“桂林有盘古祠”。 2 0 0 3年 9月来宾市文化调查组在调查中意外地发现古桂林郡 (县 )即今来宾市境内至今仍有盘古庙 ,人们仍在祭祀盘古 ,民间有盘古神话传说和歌谣等 ,并有以“盘古”命名的村庄等地名 ,“盘古”即壮语“磨刀石”“葫芦”的汉字记音 ,从而印证了早在 2 0世纪三十年代茅盾等著名学者提出的盘古神话源于华南的广西、广东少数民族地区 ,秦汉以后才渐渐北传的推断。考察研究证明 ,中国有自己的创造世界的神话 ,而且内涵丰富 ,源头清楚 ,脉络清晰 ,中华民族文化是由以汉族为主体的 5 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组成的 ,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1989年6月29至7月3日,在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札幌分校举行了一次以“异文化的理解与教育”为中心议题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所谓“异文化”,是一个包容宽泛的新兴学术概念,它的内涵,主要指的是不同国度、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文化现象及其学术研究成果,不论古今、有形或无形的,即凡属这一广阔范围以内的人文科学事物,都可称之为“异文化”。会议期间,还单独召开了一次民族问题分科学术讨论会,来自英、美、苏、日和中国的与会学者,就亚太地区北方的少数民族,如阿伊奴族、爱斯基摩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民族文化、艺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13.
江凌 《中国民族》2013,(11):56-57
“金瓶掣签”是清代乾隆皇帝为纠正活佛转世灵童寻访过程中的弊端,并借此加强对蒙藏政教事务管理而制订的一项制度。从易学的视野来看,“金瓶掣签”的操作形式与中国文化”天人同易”的原理相合,显示了仪轨制订者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学养和郑重、缜密的用心。  相似文献   

14.
神话是社会和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对于人类学家来说,神话记忆不是遥远的产物,而是与当下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灾害神话就是研究隐藏在神话后面的“史实”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功能和价值.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中有很多与灾害有关,如洪水神话、干旱神话、风雨雷电神话、火神话等,它们通过口传和民族文字的方式得以传承,具有防灾减灾的价值.灾害神话揭示了跨文化对灾害认知的异同,反映出灾害文化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演进方式.灾害神话是确立一种因果关系的认知模式,它以传统知识、历史和文化记忆、宇宙观为基础,形成灾害场景的解释逻辑.  相似文献   

15.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据学者研究,“刘三姐”真正的名字应为“刘三妹”,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相关文献记载不绝如缕,壮族民间口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从易学的视角来看,其中一些传说与中国文化的易学象数思维颇有渊源,显示了“天人同易”的哲理内涵。  相似文献   

16.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 ,是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主要区别之一 ,也是人类学者的“成年礼”。人类学的研究视野在 2 0世纪上半期开始由“异文化”逐渐转向“本文化” ,田野工作也随之更多地在本文化中进行 ,研究方式的转变使人类学者在进行田野工作时遇到了新的障碍与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陈智慧 《民族论坛》2012,(10):99-102
海南黎族与台湾高山族的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对比研究其的神话,可以找到相关证据:二者的创世神话都不追求对"世界如何而来"的追溯,只强调对"太阳神话"的反复呤唱;二者的太阳神话呈现出"多日型"、"射日型"、拜日"等特点。"百越文化"是其共生之源,创世神话、太阳神话等则是其文化血缘的证明。  相似文献   

18.
洛甲是壮族创世大种,她具有民间神话与民间信仰习俗的六个立体性特征:具有多种异文;有一条原始女神历史性衰落的发展轨迹;六甲神格多面、丰赡,更有深深的母爱;传承方式多样,有散文体,也有韵文体;六甲神话成为影响后世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许多民族也有花婆崇拜,形成南方民族“花文化圈”。  相似文献   

19.
江凌  李辉图 《中国民族》2013,(12):54-55
“圣人皆有异表。”《白虎通》中的这句话,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圣人的特有观念。在众多的“异表”神话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三种:黄帝四面、舜目重瞳、孔子圩顶。  相似文献   

20.
武沐  冉诗泽 《民族研究》2022,(1):110-125+145-146
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华大一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少数民族对于大一统思想的贡献却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实际上,在大一统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少数民族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魏晋南北朝到辽朝,少数民族在大一统的“共祖异族”理论框架下,以炎黄血脉认同为共识,创建了一个个局部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在金、元、清三朝,少数民族则在“我本中国”的理论框架下,以国家认同为共识,建立了统一(或局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其中,以北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创造性地践行了“脱夷统华”理论;在后唐、后晋、后汉三朝,沙陀人凭借“政治正统”完成正统建构;契丹人更是在“脱夷统华”理论中增添了“北极之下为中国”的内容,扩大了“中国”的内涵。金朝建立后,多民族的中国观被创建出来,中国大一统思想开始进入“我本中国”的理论进程。元、清两朝都是这一理论的成功实践者。这些思想的积极影响,最终铸成了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