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作《经上》的目的是什么?《经上》是干什么用的?目前的“课本说”“百科全书说”“哲学体系说”以及“字典说”都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通过对道藏本《墨子》的《经上》和《经说上》做新的断句和分段,发现《经上》中藏有《原经》。《原经》正好100字,共20句,每5字一句,易于背诵。这种“《原经》说”还认为:最初版本的《经上》就是由对《原经》中所有的 词逐个进行阐释而形成的。它较好地解释了《经上》的形成原因。这一发现为研究《墨经》提供了新的思路,甚至为理解《墨经》提供了新的线索、新的视角。此外,我们还给出了一份《原经》的现代汉语译文。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一书中明显表露出《圣经》情结。他把女主人公凯瑟琳塑造成了耶稣基督的化身.多次用《圣经》中常见的“尘土”意象作为象征性的背景。他还借男主人公亨利由恶到善的思想转变过程,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罪恶人类注定走向毁灭.只有弃恶从善。才是人类唯一的出路这一深刻主题,从而在作品中“复活”了《圣经》一书中对人类“救赎之途”的期望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华睿 《社区》2002,(4):48-49
一种愚昧的道德观,一种“愚孝”;或者是“旧道德杀人”事件?最近,安徽省发行量最大的《新安晚报》刊发了一则短新闻:2001年7月,在大明星牛群任副县长的  相似文献   

4.
探求日本人的战后心态并对其予以正确判断和把握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日本作家大冈升平对战后日本社会的“堕落”持强烈的否定态度 ,他的作品《俘虏记》从一开始就耐人寻味 ,它并不是以“去杀人”开始 ,而是围绕着“为什么没有杀人”展开的 ,《俘虏记》中这种对“生死的抉择”意味着大冈升平本人乃至整个日本社会的“灵魂的更生”。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法。《庄子》中倡导的“物我为一”、“复归于朴”、“顺物自然”、“至德之世”等思想为人类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渊源,在今天人类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提“治学三境界”,不少人都想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然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论语》中表述了他的“治学三境界”之说。这便是《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理解这“三境界”,须先弄清几个关键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开心吧     
《社区》2011,(8):46-46
近日,某杂志对各国人民进行了一项调查,问题是:“请问,您对于其他国家的食物匮乏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间,“鲁提辖”刚惹了祸: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侯会在博客里表示,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应删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因为该文核心是血淋淋的杀人场面,少儿不宜。近日,朱自清的父亲又引来话题——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同样建议中学课本删去朱自清的《背影》。理由是《背通规则》的行为,给读者带来的感动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没有实用主义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朱正 《社区》2009,(8):9-10
一个作者写书,要写什么样的书呢?顾炎武的说法是:“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见《日知录》卷十九“著书之难”条)接着,他举了实例:“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其实他自己的这部《日知录》,也就是他“以一生精力成之”的“后世不可无之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先秦在辩证法问题上较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老子,孙武,韩非,《易传》的作者在转化及转化条件方面的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由《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到《易传》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由《老子》的转化的绝对性到孙武的军事领域中胜与负等的转化需一定的具体条件,再到韩非的“不制不形”的一般转化条件及转化的具体条件———“得事理”、“动弃理”,最后到《易传》的“物极必反”,“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既为人类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人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教训  相似文献   

11.
沛山 《老友》2012,(7):57-57
“刹那”,意为一念之间,指极短的时间。佛经《俱舍论》称一弹指顷有六十五刹那。那么,“一弹指”又是多长时间?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相似文献   

12.
《周易·系辞传》是《周易》从“古经”到《易传》形成过程中的一篇重要阐释著作。《系辞传》在解释《周易》时巧妙地运用了一些阐释的策略,在“易”、“天道”、“人道”之间建立了一个映证模式,设置了从“易”、“圣人”到“君子”、“百姓”的一个认知能力递减的等级体系,并竭力使《周易》所显示的“道”神秘化,从而完成了《周易》作为人类社会法则的阐释任务。  相似文献   

13.
女儿临睡前突然问我:“妈妈,你知道《老人与海》里老人的结局吗?”她刚刚读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想了想说:“是老人与一群鲨鱼搏斗,最后胜利了,拖回一条大鱼,发财了吗?”她表示鄙夷:“叫我怎么说你?真是看书越多越迷糊!”我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一、正确解读教材的界定 什么是解读?《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均没有收录这一条目。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条称:“通过分析来理解。”实际上,对文本的阅读,都是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那么文本又是什么?广义的文本,首先是指创作文本。教师作为文本的解读者,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史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刘邦问:“爱卿与朕孰能耶?”韩曰:“若论带兵,上不如我,信将兵多多亦善。”刘又问:“卿何故为我所御?”韩曰:“上善将将,信不及。”  相似文献   

16.
开心吧     
谈芳波绘 《社区》2011,(2):36-36
民意调查 近日,某杂志对各国人民进行了一项调查,问题是:“请问,您对于其他国家的食物匮乏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17.
翻开四卷本的《辞源》,找不到“民间文化”这个词条,或可曰,此书所载甚早。翻开《辞海》,也不见“民间文化”的词条。那么,看一看每隔两年都要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又怎么样呢?同样没有!  相似文献   

18.
石黑一雄新作《克拉拉与太阳》透过儿童机器人克拉拉的视角,探讨了后人类时代儿童主体及其主体性问题。一方面,以乔西为代表的后人类儿童尽管在被技术“提升”后变得更聪明,但却遭受到身体的伤害和移情能力的丧失,呈现“辖域化”特征;另一方面,儿童机器人克拉拉则突破技术的同一化规训,表现出人性的温情,从而构成了对人类儿童身体的“解辖域化”。当技术主体拥有超人类主体性时,人类主体与技术主体的关系便成为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的命题,从而有可能建构起一种新型的人机融合的人机共同体,为未来社会建立开放、包容的肯定性主体关系提供伦理反思。  相似文献   

19.
细读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不难发现对陈奂生形象阐释的主流观点存有三个困惑:陈奂生是物质贫困还是精神贫困?陈奂生是“典型”形象还是“另类”形象?陈奂生的精神重负是“历史因袭”的还是“现场即兴”的?这几个困惑揭示了《陈奂生上城》中“精神批判”主题与文本叙述存在着偏差,其原因是国家政治话语规约下的惯性思维大大限制了作者对农村改革问题的独立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李文 《百姓生活》2010,(2):15-15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诩不凡。一次上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栏目,鲁豫问李敖:“大师会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会照镜子。”鲁豫又问了一遍:“难道大师真的不会崇拜什么人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