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美国人名在前,姓在后。中国人寄信先写收信人地址,次写寄信人地址;美国人反之。中国人署年,月,日;美国人则署日,月,年。  相似文献   

2.
简论中国人的隐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非常看重隐私,尤其是看重群体隐私,这是其隐私观念独特的民族性。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隐私观念与西方人的异同,批评某些论者否认中国人有隐私的论点;指出中国人隐私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圈内外和圈外人的二分法是确保群体隐私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嘉道之际美国对华贸易的飞速发展和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冲突,引起中国人对美国的关注和了解,从而使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水平有了一个飞跃。近代前夜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和了解,构成中国人最初的美国观,并深刻影响了早期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4.
《华人时刊》2006,(4):82-82
据国际先驱导报载,以英国驻华使馆批准的学生签证数据者为准,2002年,中国赴英学生约2.8万人,2003年出现高峰,达到3.5万人:正当英国一些大学尝到中国教育市场的甜头,希望招徕更多中国学生时,中国留英学生突然大幅缩减。2004年,约为1.8万人;2005年在英国高校注册的中国学生可能还不足1万人。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的集大成者。他在《阿Q正传》等小说和杂文中,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中国国民的主奴根性、狭隘散慢、自欺欺人、虚伪巧滑等国民性弱点,并剖析了封建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的摧残。他是一位辩证法大师,既研究中国人的阴暗面,又清醒地看到中国人的光明面。他呼唤着人的觉醒和解放,呼唤着特立独行的人出现。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胡润研究院和群邑智库2011年发布的财富报告,厦门千万富翁水准居于全中国之冠,在中国,每1,400人中有一人是千万富翁,但在厦门,每253个厦门人中,就有一人是千万富翁。  相似文献   

7.
希腊人尊崇智慧,印度人尊崇神圣,意大利人尊崇艺术,美国人尊崇商业,跨世纪的中国人尊崇什么? 中国,一个奋进中的国度,理应让奋斗成为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人的宇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中西古代哲学来看,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人注重于认识事物的结构、特性和本质,中国人则侧重于认识事物对人的作用、影响与功能。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具有一种天人同构的宇宙意识,这种宇宙意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重温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这段历史,简直就是一场恶梦。之所以选择日本,是因为日本和中国同样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而且更甚于中国。日本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37人。位列全球第30位。而中国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6人。位列全球第77位。这样比可以让那些持中国地少人多论的人心服口服。  相似文献   

10.
杜浩 《社区》2011,(26):55-55
曾几何时,“快生活”这个词在中国人头脑中是对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生活的描述。19世纪末,美国人雅瑟·史密斯写过一本书叫《中国人的性格》,专门用一个章节来写中国人“漠视时间”。他写道:“对中国人来说。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不仅是不可理解的,而且完全是非理智的。很显然,中国人不喜欢我们具有的这一品性。  相似文献   

11.
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发展战略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价值目标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它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2012,(1):1-9
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就谈道,在乡土中国,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迂徙是变态”。  相似文献   

13.
提到城管,总让人联想“猫和老鼠”,总让人想到一群人在追赶另一群人。其实,城管并非中国“特产”,很多国家都有,只是叫法不一。而且,相对中国城管,国外的“城管”更“牛”更专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人论重人伦,中国的人伦是宗法人伦,西方的人论重自由,他们的自由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西方人重自由仍然需要人伦,中国人重人伦也需要要自由。要对中国以宗法人伦文化的扬弃作基础,同时对西方文化的吸取批判,重建中国人的新人论,真正实现和推进人类自身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心是中国人所具有的文化心理特质,其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中,“厚德载物”中的“物”是一个人所具有或想取得的社会地位或身份、名声、功业、财富、权力等身外之物,“德”是与它们相符合能够承担起这些身外之物的心理素养。“厚德载物”就是不断培养、增进、厚实或提升与人的社会地位或身份、名声、功业、财富、权力等相匹配的素养即德性。否则,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依据这一概念,“中国心”是承载中国人身份的必备条件,要做一个能承担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的社会责任或使命的中国人,就必须培养和增强中国心。承担的责任或使命越大,“中国心”就应越强越大。基于此,德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中国心尤其是中国文化精神作为重要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6.
刘达临  胡宏霞 《社区》2008,(29):45-45
中国古代的三大性畸形现象:一是娼妓,二是太监,三是女子缠足。其中,娼妓和太监在国外也有,而女子缠足则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现象。所以,过去西洋人视中国人为“东亚病夫”的时候,总以中国男人的长辫子和中国女人的小脚作为中国愚昧、落后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用中国人的眼光解读西方哲学赵敦华(教授):我觉得,相比之下,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中国文化意识,远不如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西方文化意识浓厚。我们需要用中国人的眼光来解读西方哲学,这是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关键所在。西方哲学当然是西方人发明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  相似文献   

18.
以往关于中国人价值取向的类型研究是依据西方学者提供的标准划分或修改的。然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可以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类型和内涵界定提供一种相当契合的分类依据,即中国人曾依序经历了宗教意识取向、伦理取向、文化取向、政治取向和经济取向,但没有经历社会取向上的改变,因此它可作为中国人价值取向的基础特征。由后向前看,价值取向转型中的导向、冲突和积淀是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的突出问题,其中反映出的社会学特征是思考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如何能迈向现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性,也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条现代化之路体现出历史选择性、人民主体性、实践探索性及世界引领性。现代化路径体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及主要矛盾,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是中国人结合国情自觉主动选择的结果,更是无数中国人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走自己的路”的重大选择,体现出中国人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面前的坚韧和执着,也体现出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付出的艰辛探索,最终为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创造出新形态,引领世界现代化的前进方向,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中国打工者随处可见,中国人老板比比皆是,“中国造”快速推进,中国商贸城遍地开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