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赵颖 《理论界》2012,(2):106-109
左秉隆是中国首任驻新加坡的领事。他职任期间,不仅维护华侨利益,大兴文教设义塾、开文会,更是创作了大量旧体诗作品,例如文人对答诗、新加坡风光的描写、感怀诗以及其他主题的诗作。这些诗作为我们今天研究新加坡社会的发展以及华侨史具有极深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国旧体诗话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及国内战争期间均有创作,其中南社诗话的革命倾向,滑稽诗话对社会人生的嘲讽、批判,其他较为突出的旧体诗话强烈的现实关注,彰显了民国旧体诗话的入世情怀,相对于此前的旧体诗话显示出了可贵的现代性思想质素。  相似文献   

3.
萧军在1950-1970年代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旧体诗,他在这些旧体诗中呈现出或隐含着多重自我身份及其修辞意图。这主要表现为隐士、国士和传道者三种自我身份,而这三种自我身份的文学建构意在实现对“边缘人”、“待罪之人”等现实身份的修辞性转换,以期接通意识形态话语所许可的合法身份。这三种身份彼此联系、贯穿始终,体现了诗人萧军重建自我历史的心理诉求,以及他与意识形态话语之间复杂、隐秘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德恒 《东岳论丛》2019,40(8):113-120
作为新文学巨匠的朱自清先生,其旧体诗词创作亦达到相当水准。抗战之前,因执教上庠之故,朱自清在旧体诗词方面进行了极其刻苦的学习、磨练。抗战期间,朱氏羁旅西南,家国遗恨,生计艰辛,回旋脑际,无时或已,内心的无限忧愁幽思,朱氏皆藉旧体诗歌托呈而出,故朱氏此一时段的旧体诗达到其个人创作之高峰,尤其是与萧公权赠答、酬唱之作,警句频出,奇思纷沓,堪称朱氏旧体诗词创作之翘楚。抗战胜利后,朱自清依旧坚持旧体诗创作,但闲适之作增多,其间思想性最强者是其述写内战的篇章。对朱自清旧体诗词进行深入探论,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朱氏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蒙的旧体诗创作 ,重意而轻语工 ,格力而显命意 ,气韵清高深渺 ,品格雅健雄豪。王蒙的旧体诗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体现出了深刻的人文性、哲理性和独特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王蒙的旧体诗创作,重意而轻语工,格力而显命意,气韵清高深渺,品格雅健雄豪.王蒙的旧体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体现出了深刻的人文性、哲理性和独特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早期新文学作家创作旧体诗的时代与文化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新文学作家创作旧体诗的时代与文化根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早期白话诗的不满、身世背景和早先经验的影响、传统的力量、年龄的增长和贵族情结.研究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早期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实绩、艺术成就和文化心理,从而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现代文学丰富多元的原生形态.  相似文献   

8.
鲁迅旧体诗的杂文化倾向,主要体现在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两个方面。就话语体式而言,鲁迅旧体诗中常见的戏仿、反语等修辞策略具有与杂文话语体式相似的"双声"特征和相似的运作机制;就结构方式而言,鲁迅的许多旧体诗与辩驳论说体杂文具有同构性。鲁迅旧体诗的杂文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其后期诗歌创作中,这个时期也是鲁迅杂文创作的高峰期,杂文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强势进入诗歌话语空间是鲁迅旧体诗杂文化倾向生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庄严  章澄 《江西社会科学》2006,(11):253-255
《民国旧体诗史稿》运用美学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批评方法对民国旧体诗传承与创新双向推进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系统化的考察和客观化的评骘。在它“纵横结合、叙议结合”的阐发和描述中,有三个闪光点,即对民国旧体诗特征的整体性把握,对新旧体诗得失的全面反思、对民国旧体诗不同流派的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10.
臧克家的旧体诗创作成就卓著,与其新诗交相辉映.近年来出版的《放歌新岁月》和《臧克家旧体诗稿》可谓两峰并峙.在新旧诗由对立走向并存的过程中,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体诗创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少诗歌工作者为之做了许多努力,臧克家更是功不可没.五十年代.他任《诗刊》主编,发表了毛泽东诗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毛泽东致臧克家等信中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从而结束了新旧诗对立的局面.此后,臧克家发表文章说,“真是一个槽上不能系两匹骏马吗?真是诗坛上不能开并头花吗?”(《新诗旧诗我都爱》)阐发了关于新旧诗并存的观点,并且比较了旧体诗与新诗各自的优点与局限,为实现新旧诗的并存和统一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体诗与旧体诗为题,谈谈个人的某些看法。这里不提新诗与旧诗,或自由诗与格律诗,现代诗与传统诗;而提新体诗与旧体诗,目的是侧重从诗的体式与体例上简述自己的一孔之见。欢迎批评与争鸣。新体诗与旧体诗的区别主要是句式的区别20世纪初叶我国的新文化运动在诗歌领域中的革命,无疑是打破旧体诗形式的一场诗体革命,即建造了运用现代汉语抒情写意的“自由诗”。其代表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黄遵宪、梁启超等提倡"诗界革命",中国诗歌开始由旧体诗向新体诗转型。"新名词"入诗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而且导致中国旧体诗严密的文体体系出现松动、崩溃的趋势;对言文合一与民谣的大力提倡,使白话进入诗歌,打破了传统的言文分离、文言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大批的通俗体诗歌;"以文为诗"的方法打破了传统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明晰界限,赋予诗歌以散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和他的《新中国未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适应变法维新的政治需要,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了一个相当广泛的文化运动.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在诗歌创作上,他们主张打破传统形式,自由抒写,融合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以及口语入旧体诗,以更好地为改良运动服务.在小说创作上,他们主张自觉地配合改良运动,用小说宣传变法维新.揭露官场的黑暗,抨击帝国主义罪行.他们一反前人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小说提到空前未有的重要地位.这一运动在当时曾产生很大影响,梁启超就是这场运动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旧体诗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现代旧体诗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研究的视角和视野逐渐扩大,现代旧体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人诗作的个体研究,这方面还主要是局限在对新文学作家的旧体诗写作的研究;二是在新时期开放状态下,对旧体诗是否可以进入文学史的讨论;三是对旧体诗发展反思研究,包括旧体诗的合法性与现代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国以来,诗歌的革新问题,迅速成为一个时代的主题。与新体诗强调时代性一样,旧体诗亦追求与时俱进。不同于新文学家将诗歌的革新寄托在"欧化"上,旧体诗家通常回顾传统,从古典诗歌中寻找原动力。"点化"和"改写",都是中国诗苑的传统。在民国旧体诗坛中,存有大量"点化"和"改写"前人的诗作。相较原作,这些经过"点化"或"改写"后的诗歌,往往在诗境上有所增新,或在诗意上别开生面,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由此可见,"化古",亦是民国旧体诗革新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代新加坡最有影响力的英语女作家之一,林宝音在新加坡国内外享有巨大的声誉.林宝音用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描绘了当代新加坡社会的人生百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林宝音的小说创作反映了新加坡英语文学从批判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的转变,是新加坡英语文学的一个缩影.学习和研究林宝音的文学创作,对于我们了解新加坡文学和新加坡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 0 3年 1 0月 3 0至 1 1月 1日 ,由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举办的“中国现当代历史题材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 ,以及中国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作家、编辑共约 60人参加了会议。现就会议的四个主要议题综述如下。概念的界定随着历史文学题材创作领域的不断拓展 ,历史观念的不断革新 ,创作手法和样式 ,以及受众阅读趣味的日趋多样化 ,一种对传统的历史文学观念提出挑战和质疑的、新型的历史文学观念正在悄然兴起。对此 ,…  相似文献   

18.
“边缘学”特指被中国现代学主流意识排斥在外的旧体诗等旧体学和“官方”学。从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学是多元共生的学,中国现代学的叙述也应该是多元共生的。“旧体诗”等旧体学、“官方”学等都是中国现代学中的一分子。在学的历史进程中,它们都曾以自身的存在和创作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对它们的“关注”,既是我们应有的史学品质,也是中国现代学叙述更客观、更准确、更本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新诗占据诗坛主流地位后,旧体诗仍在延续,且不乏佳作。但近人旧体诗基本属于古典美范畴,即使像杰出的旧体诗人聂绀弩,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有明显缺陷:长于传达理性深度而拙于表现现代人的丰富内心世界;有诙谐之趣却模糊了悲剧性底色;有古典语言美却难以发挥现代汉语的特长。造成其局限的原因之一是,旧体诗必须遵守以语音规则为核心的外在律,因而不能不拒斥以诗情的抑扬变化为基础的内在律。近人旧体诗不具有充分现代性,因此不宜纳入现代诗歌史。  相似文献   

20.
吕家乡 《齐鲁学刊》2008,1(2):128-133
旧体诗和新诗分属于两个体系和两个时代。新诗占据诗坛主流地位后,旧体诗仍在延续,且不乏佳作,但近人旧体诗属于古典美学范畴,虽然一些杰出的旧体诗人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拘守旧格律而拒斥新诗的内在律,因而难以胜任表现现代人复杂内心世界的任务,同时也难以发挥现代汉语的特长。近人旧体诗不具有充分现代性,因此不宜纳入现代诗歌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